麥場
作者:尚桂賢
昨天,有個9歲的寶寶問我“老師,什么是麥場?”我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就是麥子成熟了收割下來,要找個堆放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把麥粒打下來,這樣的場地就是麥場。”
寶貝很開心地點點頭,證明我的解釋他懂了。至于在高樓里長大的孩子是否真的懂了,我不知道。
我的思緒,因為“麥場”這個詞泛起了漣漪。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奔波忙碌的日子都是努力去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麥場,不是嗎?
01
不同的時代,人們會選擇不同的路徑去通向自己想要的麥場,而最后的答案無外乎是生存和信念的安放。
歷朝歷代的王侯將相,古今中外的名人、百姓,都是被信念驅使,去傾心打造屬于自己的麥場。
遠的不說,就拿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來說:馬斯克壓上了自己的所有,冒著坐牢的風險支持特朗普,他的信念就是不想讓美國的移民成為民主黨的幫兇,不想讓美國在幾年之后成為一黨執政。
成功和風險從來都是孿生的,特朗普當選,說明馬斯克賭贏了。他有了安放自己信念的麥場了。
我們的奧運冠軍全紅嬋,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告訴自己要賺錢去給媽媽看病,在她還不懂社會是什么樣的年紀被逼著長大,她的付出為自己贏得了人生最大的麥場。
拋開名人和那些出類拔萃的人,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人生的麥場就是能有可供自己體面生存的工作,能有讓自己觸摸到人間溫暖的家庭,能有愛人的能力,能有接受被愛的勇氣。
02
打造麥場的過程是艱辛的,需要傾盡全力,有時候,全力以赴都未必會擁有自己想要的那一份天地。
記得,年輕時的我最渴望的就是被尊重。我出生在很普通的農民家庭,耳濡目染的都是父輩的淳樸和善良。
那時的自己眼里真的是不揉沙子的,看不慣虛偽,看不慣逢迎,看不慣爾虞我詐。
清高成了自己的標簽,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詡曾經讓自己沉迷好多年。對八卦嗤之以鼻,對逢場作戲深惡痛絕,這樣的結果是;自己沒有朋友,跟誰都是不遠不近。
隨著年齡的長大,驀然發現:幾十年如一日地奔忙,自己依然在原地踏步。而那些會鉆營的人都活得風生水起,人家出門有朋友,關門有酒肉,光鮮快樂的人設惹人羨慕、嫉妒。
記得一次跟朋友調侃,我說:“如果我在古代的宮廷里生活,能不能如魚得水?”
當時對方都笑出了眼淚,毫不留情地告訴我:“你如魚得水就沒有天理了!放在電視劇里,你一集活不到頭,就會劇終。”
也是,一個無法跟社會合拍的小白,不全劇終才怪!
03
隨著年齡的長大,心性被社會上各種空氣浸泡,我沒有了棱角,沒有了情緒,甚至沒有了奢望。
我沒有學會適應,而是學會了逃避,就像蝸牛一樣,為了自保,遇見危險只想縮進殼里。習慣了咀嚼那句雞湯:做事只求問心無愧。
現在,送走了華年,人生過半,依然在躑躅獨行。
別人的眼里:自己人生的麥場真的成了一道風景,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太多的銅臭,沒有口是心非,坦誠得幾乎透明,一切都是歲月靜好。
也許是人性使然,欲壑難填吧。我覺得自己人生的麥場依然殘缺,還需要不停地縫縫補補。
眼下,我最喜歡的就是坐在電腦前,把自己的想法敲打出來,用文字去填補曾經失去的,曾經求而不得的,曾經束之高閣的夢想......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