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之喀什風情
作者:郭松
今年九月中下旬,半個多月的新疆之行,是累乏與驚喜交織的,長途疲憊的久坐等待,只為多看幾眼新疆的美。
新疆的美,大氣中透著靈動。延綿千里的天山,巍峨聳立,覆蓋其上的雪,化為清泉,孕育南北疆的人。沉淀千萬年的賽里木湖,默然不語,藍若美玉。
新疆的美,蒼茫中透著寂靜。胡楊,樹葉掉了,樹枝不折,樹枝折了,樹干不倒,樹干倒了,樹根不朽,令人欽佩;塔克拉瑪干沙漠,“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的蒼涼,讓人肅敬。
新疆的美,厚重中透著清新。寧靜祥和的禾木村,山水樹石草,無一處不貼切。奇幻絢麗的喀什,獨具西域風情,像穿越時光“一千零一夜”的夢。
游新疆,并不像常人說的“北疆看風景,南疆看風情。”自然風景與民族風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襯托才是一個完整的新疆。在北疆阿爾泰山深處,不僅有喀納斯那樣的人間仙境,還有人居住在那樣的仙境之中,禾木村是蒙古族的一個支系——圖瓦人居住的地方。
圖瓦人屬蒙古族的阿爾泰語系,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有馴養牛羊的傳統,有建造木屋的技藝,有自己的歌舞、繪畫和雕刻等?。最能感受到哈薩克風情的,是伊犁融化的雪水,從山巔淙淙流下,滋養牧場的青綠,牧民趕著羊群歸來時,夕陽灑在氈房上,交相輝映。
而在南疆,沙漠里以捕魚為生的羅布人,塔里木盆地阿瓦提的刀郎人,喀什、莎車、和田的維吾爾人,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人,還有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一起組成了獨特的南疆風情。
南疆有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有河流綿延、沿岸生長的胡楊林,有不遜于美國“羚羊谷”的紅色峽谷——天山神秘大峽谷,有稱為“萬山之祖”“生命禁地”“神話原鄉”的昆侖山。
?葉爾羌河、克孜河、吐曼河,孕育了沙漠綠洲中如沙棗花般綻放兩千多年的喀什古城,河水漫漫而過,碧草悠悠,黃沙土砌成的城墻,滄桑中現雄壯。
隨著比肩接踵的游人而來,古城東門入城儀式開始,一對古長號在城頭,號角吹響,聲徹云霄,歷史人物西域都護班超、清宮神秘后妃容妃(香妃)——躍然城前,甜甜的歌聲里,婉妍盛裝的古麗舞步翩然而起,傳統樂舞迎賓與現代演藝相融,飄香的瓜果上盤流轉,迎來游客蜂擁而至。
觀罷歌舞,心急地穿過門樓。往里走,“喀德米阿塔米拉斯烤包子”店,店內座無虛席,門前買包子的人排著隊,不時有人踮起腳尖,勾著脖子往前擠一擠,怕等了半晌的烤包子賣空了。
左手一條道,起首是譽為“泥巴藝術”的“花盆巴扎”,上釉的有純一色的綠、純一色的橙,也有不上釉的純黏土燒制的紋飾不一、大小各異的純手工土陶。形狀千奇百態,做工各盡其能,一個個賦予藝人靈魂的土陶,一排排透著韻味的純手工工藝品,擺成一座造型奪目的藝術墻,承載著土陶藝人家族式口傳心授的技藝。
繼續走,炭火猩紅處鐵錘交架,“叮當”作響,火星飛迸,聽到那些鐵器清脆的撞擊聲,就能看見“馬踏鐵騎鋪”的招牌,一個汗水浸透白布開肩,三十多歲的小伙,臉色黝黑,甩開膀子在打鐵,發灰的開肩看起來很舊,把他凹凸的腱子肉襯得更強勁,旁邊的一位花甲老人在催火,傳統制鐵藝術在鐵匠的手里,經鍛鐵、撞錘、打鐵、淬火、磨光的工序,造出一件件鐵器用具,驢馬的蹄鐵、騾駒的蹶子、駝鈴等。
“鐵器巴扎”上,坎土曼、鐵鏈、鐵鍋、鐵勺等各式各樣的工具,每一把從廢鐵中選材,扔進鐵爐燒紅、打制,再燒紅、再打制,反復錘煉而成;也能看到紫銅、絲銅精巧而成的小到手鐲、首飾,大到壺、盤等用品。
走過“木器巴扎”,落步“楊寧木雕店”,木器花樣繁多,品類決眥入目。一件件在原木上經鋸、砍、磨、鑿等工藝而成的藝術品,以枝蔓、花、蕾、果實等綻放著智慧。駐足“老胡楊手工木器”鋪子前,看藝人拿著一塊普通的木頭,每一刀刻下去,飽含著他的匠心獨運,每一道工序里頭,都滴進他懷揣期盼的汗珠,經過雕刻、上色、繪制的工序,一塊塊木頭,經他的手,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木器。一個木制砧板或一個木勺,仿佛是用今人的手去觸碰古人的指一般,千年已過,尚有余溫。
“你好,看看花帽,會有你喜歡的,喜歡的可以便宜拿走”,花帽巴扎上的一家民族特色花帽店里,一位飽含熱忱的維吾爾族大爺禮貌的一句問候,聽來言語里沒有溢美之詞,卻道出了自家店里花帽的美。順著老人所指,花帽架上,顏色、款式各種各樣,男女老少的都有,有便宜到讓你不敢相信的,也有價格貴到讓你驚愕不堪的。純手工貨,用料不同,價格就懸殊。
走近一家純手工制作樂器店,門前見一位小伙,長著俊朗的臉,身著傳統的維吾爾族服飾,交叉著雙腿,長袍掩膝,坐在門前的小杌子上彈著熱瓦普。他不向游客吹噓自己手藝多么精湛,也無意拉攏過客進店買賣,只陶醉在自己的琴音里。仿佛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是心里話,懂的人,聽琴音,自然留步,進店抱走一把才尋得“知音”。
走進樂器店,三面墻上都掛滿大大小小的手鼓、都塔爾、熱瓦普、艾捷克、彈布爾、木笛、葦笛、嗩吶、薩塔爾、卡龍等樂器。我被一把琴頭上有一只鳥造型的樂器吸引,店主告訴我,那把琴叫“胡西塔爾”,琴頭上雕刻的是百靈鳥,相傳很久以前,曾經有一位琴師在演奏時,引來一只百靈鳥繞琴飛舞,后來百靈鳥在琴師演奏技成的一剎撞在琴頭上死去,自此琴師的技藝精進,聞名遐邇。為了紀念那只百靈鳥,在琴頭上就有了百靈鳥的形狀。
炎熱難當,走到巷子旁的“冰淇淋店”,土雞蛋清澈的蛋清、金黃的蛋黃款款注入轉動著的純牛奶里,目睹著一道道純手工冰淇淋制作工序,在剛出爐那一刻,迫不及待地用焦渴的舌尖一舔,純香撐開味蕾,冰涼滑下咽喉,如甘露沁心。
饑渴時,得過足美食癮,吃一小份“缸子肉”,也可以來一小份“鴿子湯”嘗嘗,臨走,不能不帶走一份風干“青花椒牛肉”,邊游邊細細咀嚼。來喀什,不得不吃一份“木瓜抓飯”,一份地道的抓飯里,能吃到恰瑪古,也可狠吃一頓燜得肥而不膩、爛而不膻的嫩羊肉。
走進一家“民宿”,錦繡地毯上盤腿而坐,拿起一顆葡萄滑溜入口,抓一把油酥馓子細細咀嚼,端起一杯香馥的咖啡正要潤唇,只見一位嬌姿婀娜的古麗,花帽罩頭,身著綠絲絳束腰孔雀裙,碎步輕移而來,展開孔雀裙,玉手菁蔥出寬袖,輕柔姿色醉游人。舞步翩然飛旋間,長辮兩條飛起似舞水袖,裙擺上飄下來滾滾浪花。
上了臺階,走到“吾斯塘博依百年老茶館”樓上,熱瓦普彈唱不絕,氣氛溫馨依舊。一碗“百年特色老茶”入喉,先聞“和田玫瑰香”,后嘗“昆侖雪菊”茶湯味,再品方知茶里泡了“藏紅花”。在“營養茶”、“紅棗茶”“巴爾達克紅茶”“買買提克力木玫瑰花奶茶”里,結合四時之氣,根據個人口味選一種,在臨街的二層露天走廊選個桌落座,可以一邊品茶,一邊觀景賞歌舞。
“百年老茶館”門前,擊響手鼓,彈起熱瓦普,不分賓主,都陶醉在麥西熱甫歡快的舞步里。手舞足蹈情更切,音樂共情心愈近。品茶香,方覺人生有道不盡的玄理玄機;話平生,延續著絲綢之路上無數的神秘故事。
看了瑩潤美麗的和田玉,觀過奇形怪狀的木雕,特色美食填飽肚,純天然葡萄汁潤嗓后,走著走著,古城的小巷漸漸曲曲折折,像古麗走起路來,左右飄逸的馬尾辮,左一彎,右一曲。
古城不僅迷人,也會謎路。初來乍到的游客,會被建筑風格相似的巷子所惑,不辨南北,難分東西。若迷了路,可低頭看看腳下路上磚的走向,若磚的紋路和巷子走向垂直,鋪成“橫直線”,表示這條路是“死胡同”。那就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尋找路面磚鋪成“箭頭狀”或“人字形”的走向,沿著箭頭狀或人字形的磚走,就能走出迷宮一樣的小巷。
穿過古城兩旁商鋪林立的巷子,走到古城深處,竹籬木柵密密,小樓重重,無花果樹迎門,綠植藤蘿映戶。巷子兩邊是各色磚雕點綴的土木結構的民宅。每一民宅門前,兩旁必定是綠植翠翠,花木依依,墻面鋪滿的不是爬山虎,就是葡萄藤葉。
敲開一家民宅,戶外古樸風韻,室內新氣象,戶外室內兩重天。戶外綠蔭蔽日,陰涼襲人,門窗裝飾精致,各類核桃木雕、石雕藝術徐徐呈現。似是“通鋪”的露臺緊挨著房屋,赤紅雕花柱擎著,花色地毯鋪就,客家忙沏壺磚茶,炕桌上擺滿干果,供來客打個牙祭時,后廚處,一邊忙活著下酒菜,一邊拿出備著的喀什老窖。走進室內一瞅,裝修風格時尚,家具擺設時髦,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揚溢著主人邁入小康的幸福情調。
街頭巷尾,處處都有優美的旋律和舞動的身姿。在一個餐館門口,一對對男女接力上演著維吾爾族對跳,有穿著工服的餐館服務員、有戴著白色高帽的廚師,那一招一式都抖動著他們的樂觀、灑脫。有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手拿鋁盆也跑到大人的對跳中,那小舞步、小抖動是那么自信,率性的舞姿和那個小眼神,贏得了旁觀者的陣陣掌聲。
有一個男孩讓我感動,他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細長的個子、微黑的膚色。我在一個街角拍照時,他靜靜地站在旁邊觀看。當我拍完時,他怯怯地指我去另一個有特色的地方拍。當我表達謝意時,他露出甜甜的微笑,那個微笑很治愈。
走在街上,舉目皆是個頭高大、藍眼睛略帶一點鷹鉤鼻梁的維吾爾族人。男人們熱情大方、笑聲爽朗,女人們眼光深邃、睫毛悠長,尤其是天真爛漫的孩子,一個個如花似玉、笑容可掬、禮貌而又活潑。
在古城無馕不成餐,馕既是居家或外出的必備,也是游客的舌尖至愛。烤馕干崩嘎脆,越咀嚼越香甜,把麥面的本色清香都回味到了舌尖,幾小塊馕餅一吃,幾口涼白開一喝,胃飽腹滿,精神倍長。圓圓的圍爐,中間是炭火,四圍是烤壁。手藝人將和好醒熟的面團搓揉分臍后,在木質和鋼質圓形模具上做好烤馕的雛形,將黃油涂抹在大餅面上,將芝麻、孜然、五香和蒜米撒勻后,把一塊花紋毛巾蓋在餅上用桿杖一滾,讓馕面上布滿好看的花紋,馕就做好了。藝人們掀起模具上做好的生餅,像東北唱二人轉扔彩帕似的在手中麻溜地一甩,那生餅便穩穩地貼在被炭火炙烤的爐壁上了。手藝人一邊看火候觀察爐壁一圈烤馕的變化,一邊操作著另一塊生餅的制作。待爐壁上的馕烤熟后,他們用專門的馕鏟鏟下,放置在案板上,一張張焦黃噴香的烤馕在案板上摞成一摞摞,待食客來買取。
古城的奇特之處,一個是街巷狹小,而且長短不一。寬一點的能走驢車,窄一點的僅容一人獨行;街巷長的有幾百米,短的只有幾十米。街巷兩邊大都是民居屋舍,民居屋舍也大都在有限的平面上蓋起兩三層土木結構的小樓。客廳、居室均用外露的木質扶梯、樓梯連結。家家都在屋頂上設有晾臺,每戶都辟有獨立的庭院,用于養花或放盆景。盆景、鮮花與建筑廊柱、木雕、挑檐上的花飾搭配,顯得格外輕巧與幽靜。幽曲的街巷,有時會在兩條巷道的連接處修建小小的跨街小樓,用作門廊,形態頗似閣樓,使小巷別開生面,又增添幾分靈動和韻味。
古城的另二個奇特之處,是老街巷的名稱都沿用維吾爾語舊名,且各有含意。像恰薩街道辦事處的亞格巴扎,意為食油市場;闊孜其亞貝希,為土陶工;而再格來巷,原意是金銀匠聚居處。如果按街巷名造訪,建筑的原有位置及市場布局,可以一一還原,比如屬亞瓦格街道辦事處的“布拉克貝希”巷,指的是有很多泉眼的巷,因為“布拉克”維吾爾語意思為“泉”。布拉克貝希巷呈環形,中心因有九股泉眼,人稱九龍泉。又有人依“疏勒拜泉退匈奴”的千古佳話,稱其為“耿恭泉”。
在古城游玩,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老城里的民居是允許游客免費進去游覽的,一般民居若家門的兩扇門都打開,則代表男主人在家;若看到只有單獨的一扇門打開,則表示只有女主人在家;而要是看到大門前掛了布簾,則代表現在家中正有客人來訪。
到了“汗巴扎”夜市,本地的蟠桃、西瓜、葡萄、甜瓜、無花果、伽師瓜等果香飄進鼻息,再看時,巷子的這一側絳紫的石榴汁泛著如葡萄酒的誘人色,那一邊透心涼的酸奶刨冰啃噬著游人有點焦渴的嗓子眼。一股烤羊肉串的香味撲面而來,各色美食盡入眼簾:這邊烤魚烤鴕蛋,那側烤馕烤肉串。這一鍋米腸子、面肺子翻著騰騰熱氣,那一鍋羊蹄子剛出鍋冒著香氣。這一桌剛上了一串串外焦里嫩的紅柳燒烤、一份“缸子肉”、一排香氣氤氳的架子肉,那一桌又叫了一份烤包子薄皮包子、一碟蜂蜜粽子,還來一盤烤駝肉。這一撥客人喝著“樓蘭干紅”不帶勁,換成“喀什老窖”繼續喝,另一撥游人冰鎮啤酒又下肚。觥籌交錯,談笑風生,生活中的情仇愛恨,相忘于江湖,一起沉醉在古城獨特的風情之夜。
喀什古城在古代一度繁華,而現在成為華夏異彩紛呈、源遠流長文明的一個生動、鮮活的載體,磁石般吸引人們前來追古溯今、感念探尋。地處南疆、連接歐亞的喀什被譽為中國最具“異域風情”的城市。濃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樸的民俗讓人仿佛置身于時空隧道,清冷的新月和炙熱的土地交織在一起,喀什應該是一個能在老年給我帶來無限回憶的地方。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現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