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江湖
作者:郭松
喝茶,是一件平常的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喝茶,又是一件講究的事,從來佳茗似佳人。我覺得,茶中最有古韻的是普洱,但普洱茶像是江湖,有機遇,也有風險,而品茶人,也像古時的俠客,用一張嘴巴,行走江湖。
茶身上被附著的意義,有時很難區(qū)分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百姓,生活中應(yīng)有“琴棋書畫詩酒茶”,更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意義的源頭似乎在民間,即便是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茶農(nóng),也相信茶是和禮儀聯(lián)系在一起的。然而茶身上被有意或無意附著的意義,是來源混合、出處難辨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溫飽尚未解決的時候,如果有誰還成天喝茶,那他的肚子和腦子可能是有問題的。在那樣的年代,茶的意義是被忽略和遺忘的。改革開放以后,經(jīng)濟有了快速發(fā)展,娛樂和消費成了家常便飯,而茶的消費更是風生水起,茶拍賣、茶展覽、茶會、斗茶、茶藝表演……以茶文化的狂熱來形容,并不為過。
八十年代中期,在昆明買茶并沒有多少選擇,要托到產(chǎn)茶的州市縣出差的人才能帶回來一些。但在三十年之后,茶店茶館就多達幾千家,普洱茶”越陳越香”炙手可熱。
普洱茶大都是緊壓形的,人們就稱這是繼承了“唐宋遺風”,唐宋時期的茶也是成團成餅的。普洱茶的獨特在于可以長時間存放,人們就贊美經(jīng)過時間陳放的普洱茶,用它來比喻歷經(jīng)歲月洗禮而變得成熟的人。無論是在茶馬古道上被風吹日曬雨淋的“馬背發(fā)酵”,還是在房屋一隅靜處經(jīng)年的“倉儲發(fā)酵”,這沒有人為干擾的、慢速的、隨性的狀態(tài),與道家的自然之道緊密相聯(lián),經(jīng)過若干年自然發(fā)酵的普洱茶被認為代表著品位。
人們相約在離吃飯時間還早的時候品嘗普洱茶,然后茶飲過多腹中饑餓而去尋找美食,又在酒足飯飽之余去泡解膩的普洱茶。到底是為了飲茶而去尋找美食,還是為了美食而來飲茶,就有些分不清了。
普洱茶,尤其陳年的普洱,被譽為“活著的古董”。和其他古董不同,它在存放多年之后還可以飲用,收藏它的人們以“陳韻”“陳香”等詞來表達對古物的贊美。
普洱茶變得千人千相,每個人心目中都藏著他認為的真實的普洱。盡管每個人都試圖尋找到真實、正宗的普洱茶,然而事與愿違。一講起普洱茶,就會有人說“那是個江湖”。
“江湖”這個詞,一提到它,或用它作喻,聽到的人就會微微一笑,講者和聽者都仿佛心領(lǐng)神會,追問它的具體含義似乎成了多余。漸漸發(fā)覺,“江湖”含義之豐富,遠遠超出原來的理解和想象。
“江湖”一詞,最早提及的是《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又見于《史記》,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復(fù)國之后,沒有繼續(xù)在朝為官,而是“泛舟游于江湖”。江湖意味著遠離廟堂,是和歸隱聯(lián)系在一起的。游于江湖中的范蠡,放棄名利,悠然于山水。
和江湖有關(guān)的形象,在戰(zhàn)國時期劍客身上已見端倪: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朱亥、侯嬴“救趙揮金槌”“縱死俠骨香”。早期刺客、劍客的故事悲壯,經(jīng)常是事未竟、壯士去而聲名留。
《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就是一個江湖,包括各好漢在到達梁山之前所行走的社會,以及梁山泊解散之后各英雄的生活軌跡。不論是在街市、旅店和廟宇,還是山林和荒野,爭斗和廝殺時有發(fā)生。
金庸的武俠小說,以俠客為主人公,試圖一統(tǒng)江湖的盟主大都以失敗告終,值得稱道的英雄身懷絕技而終隱于世外。因為,“真正的大俠不只需要退出‘官府’,而且需要退出‘江湖’”。
江湖的機遇和風險,在普洱茶中時常見到。為了尋找好茶,愛好者、商人、鑒賞家不辭辛勞趕到僻遠茶山,但在偏遠的山鄉(xiāng)也競爭激烈、贗品層出。來路不同的人們,坐在一張茶桌前分享一泡茶,每個人感覺的滋味可能不同,再加上各自進入茶的閱歷深淺不一,尋茶訪山的目的和動機可能不同。一起喝茶會變成一場比試:你更懂茶還是我更懂茶?你我值不值得合作?你有沒有騙我?
喝茶本來是美好的,但含帶殺斗之氣和焦慮之心的茶,滋味盡失。有人會由衷地說,最大的愿望是獨自或只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靜靜地喝一杯茶。聽起來很簡單,但并不容易實現(xiàn),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俠客之所以為俠客,就在于他們身懷絕技。當世道不公、官府又無所作為時,俠客憑借一身武功,可以輕松把問題解決,對或錯的判斷可以轉(zhuǎn)化為武功高低的比試。現(xiàn)實中,普洱茶復(fù)雜難辨,生產(chǎn)存儲諸多標準未統(tǒng)一,對財富的渴望與爭奪又導(dǎo)致假茶盛行。涉足普洱茶的茶客們,要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取勝,唯一有效的辦法是練就嘴巴的厲害,所謂“一品知真相”。
曾聽一位茶客朋友說,一個茶來自哪座茶山、到底大樹還是臺地、純料還是拼配、有沒有用農(nóng)藥化肥,如果是聽別人講,什么都可能被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什么都有可能是假的。唯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嘴巴。你只要嘴巴厲害,喝一口就能判斷。其他都是多余的。這是對行騙者的蔑視和對權(quán)威者的嘲笑,也是對他個人技能的自信與自豪。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現(xiàn)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