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塵世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力量
作者:楊海軍
幾年前,我在一所大學邊學習邊工作,中秋佳節將至,人們紛紛踏上歸途。我也提前訂好了回家的車票,卻未曾料到,從學校到火車站的路途并不順暢。那天,我乘坐出租車前往車站,未曾想到路上的擁堵。司機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她有著白皙的皮膚和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途中,她又接了一位順路的乘客,我并未多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堵車的情況愈發嚴重,車輛走走停停,令人心焦。我本想既然遇到了,就耐心等待。然而,女司機的情緒卻愈發激動,她對著前方的車輛發泄不滿,口中的粗話刺耳至極。我心中不悅,對她的行為感到驚訝,這與她外表的靚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勸她冷靜,告訴她既然已經晚了,就順其自然吧。但她依然固執己見,認為這樣會影響她的生意,減少收入。
我作為一名研究企業管理的學生,深知她開出租車也是在經營自己的品牌。如此心態,怎能提升服務意識,怎能更好地為乘客服務?總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態,這樣的想法終究會吃大虧。其實,這一切都源于內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如這位女司機一樣,迷失了本心?
記得2006年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在掃雪期間,我發現許多大學生正準備回家。由于天氣原因,原本按時按點的公交車未能如期而至,導致許多學生無法乘坐。一些私家車主看到了商機,他們將原本只需40幾元的出租車費提高到了每人100元,甚至拼車也是如此。對于沒有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雖然在雨雪天氣中合理上漲車費可以理解,但如此無標準的要價實在離譜。在困難時刻,如果能伸出援手,在合理的情況下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就是成人之美。
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源于內心的貪欲。沒有學習圣賢文化,導致道德底線的缺失,缺乏敬畏、憐憫和慈悲之心。
明心凈心,依道而行。文化軟實力是戰略硬實力的核心,它包括了文化的軟實力。白巖松曾說,一個人是否有文化,并不取決于他的學歷。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也不一定沒文化。作家梁曉聲用四句話高度概括了文化: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關鍵在于言教、身教、境教、心教。言教是傳承圣人之言,身教從家庭教育做起,境教是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心教則是圍繞明心、凈心的功夫去熏習和實踐。
學習圣賢文化,誦讀經典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方式之一,自孔子以來,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古人常說,“才情還有天生,學問必由誦讀”。中國古代但凡有所成就者,其修身的首要階段就是立志和誦讀經典。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抱樸守真、輕利寡欲、致虛守靜、無私不爭、無為不矜等處事原則,至今仍給我們智慧的啟迪。《道德經》五千言,從古至今,給不同時代的人們智慧的啟迪。如將《道德經》智慧落實到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奧秘就是心中有無盡寶藏,心中有大愛才是大智慧。心中有愛,看世界的眼睛才會純凈,感覺世界很溫暖;心中有恨,看世界的眼睛也會有雜質,世界也會變丑惡。心態變了,世界也跟著變。生活的好與壞,人生的幸與不幸,環境的好與劣,一切都取決于你的心態。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你的生活才美好。感恩一切!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其大意是: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經常降福和保佑心地善良的人。心存善念,常做善行,天必佑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