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有密
作者:郭偉
韓愈在《諫迎佛骨表》中記載:“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推其年數,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
這些資料是韓愈從不同的途徑獲得的,綜述于此。其意在于說明,未迎回佛骨時,歷代先皇故王均得長壽;而迎回佛骨,未必長壽。從韓愈的人品、求實態度、求學精神以及文學才華等方面來映證,歷代皇帝故王均長壽的資料應該是來源可靠,實有其據的。
“帝舜及禹,年皆百歲”。舜呢?更為凄慘。先秦佚文稱:“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母子多次合伙暗計設險,必欲置之死地,而舜均巧妙應對,或天隨人愿而化險為夷。可想而知,象逸舜勞,經常在外艱辛勞作;家中有好吃的,后母必然首先給象吃;有好穿的,后母必然首先給象穿。舜常常穿不暖,吃得也肯定很差——殘羹剩飯,尚防有毒。同時,舜時刻處于精神緊張和高度戒備之中,然而,舜還是高壽了。
大禹治水,九過家門而不入。長年不著家,生活當然也不一定規律,不能保障食物充足,不能保障能量供給,更不說營養搭配均衡了,但他也長壽了。
皇帝、穆王均在位百年,生下來便即位,壽命也達到了百年,可見確屬長壽之人。
從歷史的發展眼光來看,人類生存環境及社會各個方面,肯定是后來居上,一代更比一代好。也就是說,前皇不如后皇享受的物質條件好,生活水平高,而何以前皇均高壽而后皇大多短命呢?說明后來的皇帝營養過剩,縱欲過度,或有思慮過度,這些可能都是其早逝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壽命,不全在于生存條件和生活營養之上。
據不全統計,封建社會的人平均壽命?在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秦漢時期的平均壽命大約在二十五歲左右;而宋朝的平均壽命為三十歲,清朝的平均壽命三十三歲。新中國成立后,人均壽命逐慚上升,到二0二二年時,中國人均壽命已達七十八點三歲。
壽命是生物的一個綜合性現象,與工作環境(包括工具)、生活條件(包括居住條件)、科技水平、受教程度、醫療水平以及自身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重大關系。
由于封建王朝的特權,皇帝具備條件必然會極度縱欲。康熙當政六十一年,共育有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閨女。乾隆一生共育有十七個兒子和十個女兒,八十一歲還臨幸十四歲的小女孩,可他也還是高壽,這幾乎是一種極罕見的個別現象。
是皇帝與庶民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嗎?不完全是,食品檔次肯定有極大的差距。就基本食材而言,古時的食品,多是自然食材,或粗加工弄熟或稍微加工而已。古今有什么區別呢?主要是食物種類不一樣,加工方式不一樣,佐料添加劑不一樣而已。而今的食物,不是催長就是催熟,不是越季就是保鮮,不是添肥就是換料,不是殺蟲就是防腐,食物的深加工中也需要很多添加,殺蟲防蛀,滅菌防腐,鎖水保鮮,大量加入化學性物質、鹽鹼腌制劑,為食品安全埋下了很多隱患。癌癥、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才成為近現代的常見病、多發病。
當年,極度饑餓而又疲勞的紅軍戰士,除戰死、病死者外,大多長壽。中央紅軍長征后下剩七千余人,已逝者中壽命最長的達一百一十六歲。截止二0二四年五月,老紅軍數量雖已經減員到十人,但都壽高百齡,其中年齡最大的張力雄已達一百一十一歲。現代科學界、文化界等很多領域,出現了大量高壽者。方成一百歲,巴金一百0一歲,楊絳一百0五歲,周有光一百一十二歲,錢學森九十八歲,楊振寧生于一九二二年,今年已經一百0二歲了,仍然精神攫鑠。這些人可能生活比較富足,更重要的是他們心態良好,責任心強,心有牽掛,有事需干,勞心勞力,一生忙碌。腦力勞動強度大,有效減少了阿爾茨海默癥的患病機率。常常因忘我工作而致生活毫無規律,在有意無意中,或生活艱難或廢寢忘食,客觀上常常遭遇“饑餓”,再次映證了一個科學猜想——饑餓能激發人體潛在的特殊機能,或刺激人體分泌某些未知的應激激素,促進人的長壽。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綜上可見,除身體素質以外,粗茶淡飯,粗衣素食,加上日常參與基本體力勞動,心有牽掛而心態平和,才是人類長壽的根本因素。
(2024-8-19)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