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個沒有母校的人
文/宇騰
記得女兒剛升入初中時,她的一項重要日程就是回母校看望老師;今年她結束中考,又忙不迭地跑去兩個母校看望她的小學老師和初中老師。我禁不住地感慨:現在的孩子真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了。曾經的我們,只想著逃離,哪有這般念念不忘的師生關系?
想著想著我就愣神了,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特驚悚、特無語的事實:我的母校,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到大學,竟然一個一個都沒了!……
沒了。消失不見。再也不見。
1987年,我在自己的村子,城關鎮孫莊小學讀育紅班(幼兒園),帶我們語文課的老師,主要教三年級。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等我二升三的時候,學校卻沒有三年級了。
而小我兩歲的弟弟,他的小學一二年級是在別的村子讀的。時隔多年,我不知道孫莊小學是哪一年被砍的,在我的記憶里,它說沒就沒了。——聽村里的長輩說,我們的村小學,曾經是“孫莊聯中”。可以想見曾經的學校規模有多大。能在自己家門口讀初中,想想就覺得美。唉,可惜了。
三至六年級,我是在鄰村城關鎮滕莊小學讀完的。我在那里度過了快樂的四年,我遇到了此生最尊敬的語文老師,時秀蘭。我結識了鄭淵潔和他的《童話大王》。只不過,美好的故事卻沒能獲得一個完美的結局:我的小升初考試因為“暈場”而發揮失常……
滕莊小學一度因周邊村子沒有學校而生源廣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心小學”。但是后來由于出生率逐年下降,2022年,學校不得不面對被砍的命運。這個片區的學生并入縣城的南關小學就讀,雖然父母接送比較麻煩,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幸事一樁。
雖然我沒能考上,但還是花錢去了縣一中讀初中。——細心的讀者這時候可能會提出質疑:這個“縣一中”就是夏津第一中學吧?我們縣城這所已經建校70多年的最高學府,明明越來越好,怎么在你嘴里就“沒了”呢?
這是個好問題。聽我慢慢道來。
1994年,夏津一中開設了初中部。當時縣城的幾大巨頭小學當仁不讓地搶占了絕大多數名額。雖然我在里面有了一席之地,但卻難言到底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因為鄉鎮小學的師資力量與縣城的小學實在是沒有可比性。小學的我,學習成績是優秀的,但是到了一中,我只能老老實實呆在“學渣區”,蹦噠不起來,無可奈何地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讓人不解的是,一中的初中部只招了94、95兩屆便被砍了。具體原因當然不是我這個小人物能了解的。我只知道,我的初中母校,在1998年便不存在了。從此以后,那個高大上的夏津一中,只有高中。
那個只有高中的夏津一中,我又沒考上。它怎么能算是我的母校呢,對吧?
我的高中母校,是夏津第四中學。當時我們縣城有兩所高中,學生的成績有天壤之別。就這么說吧:考上一中,那是“上天”;選擇“四中”,只能“入地”。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雖然在高中我也想認真學習,但是數學于我而言,已經形同天書。當時高考是語數英理化或者語數英政史共五科,我的高考實質上卻只有語英政史四科。就憑這一點,你說,我能考上什么大學?
夏津四中,在我們那批學生之后又招生了一屆,便維持不下去了。2022年,四中被砍。原校區變成了一家民辦小學,蘇留莊中學接過了“夏津第四中學”的名稱。這時候,雖然四中表面上還在,但是實質上,我的母校,已經沒了。——連大門我都不知道朝哪兒開的新“夏津四中”,怎么可能是我的母校?
順便提一句:第二任夏津第四中學的初中部于2024年9月并入實驗中學,四中,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接著說我自己。沒考上大學,不代表一定不能上大學。2001年,我去了濟南,去了一所民辦大學——山東民進中西醫進修學院。之所以選擇學醫,一方面是我沒什么主見,另一方面最為要緊:這個學校不學數學!不學英語!——天!這是多么大的誘惑力啊!我敢說,當時很多人肯定是沖這個才報名的。
學校實行“寬進嚴出”。踏入校門的那一刻,我們是一群“大學剩”,學習兩年半(最后半年自己找醫院實習),經歷過“學歷文憑考試”的洗禮,少數人成了“大學生”(專科,學信網承認學歷),多數人只能混個結業證,維持原身份。
我拿到了畢業證。不能說是幸運,因為我是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在離校半年后,才好不容易通過了全部十二門課程的考試。
令人無語的是:就在我那半年實習的時間里,我的這個母校,也沒了……
為啥?我只知道教育部開始限制民辦醫學院的招生,我們學校的董事長為了生存,只能在別的地兒買地建了一個新學校:山東現代職業學院。雖然保留了護理專業,但是大部分都是計算機和其他,除了老板是一個人,這個新學校和“民進醫學院”已經沒什么關系了……
慘吧?……
不過,說白了,其實這事怪我。歸根結底,是我的水平不行。如果從小到大我一直讀的是最好的學校,母校被砍的發生概率可以說幾乎為零。而我卻不幸中了頭彩——百分百!……
文章的最后,我覺得有必要向關心我的讀者朋友交代一下我的現狀。——正是因為成績不好,學歷不行,我的工作經歷可謂一波三折。我學了三年中西醫,卻去賣了四年家具。然后在三十歲的那一年,我又轉行干了會計。
不吃學校的苦,就得吃社會的苦。2010至2020年,為了不吃社會的苦,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考證,最終完成了“小白——會計從業人員——助理會計師——會計師”的華麗蛻變。
回首來時路,唏噓不已。
每到畢業季,老師們總會飽含深情地說:母校永遠是你們的家,歡迎常回家看看!
但是門崗大爺說:“校外閑雜人員,禁止入內”!
母校,我們懷念,卻有家難回。
而我更慘,我是一個沒有母校,沒有家的人……
來源于公眾號-經歷過 才會懂
https://mp.weixin.qq.com/s/10zmyI7cDHQ4LSdS8xEgoQ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