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游學記
文/楊豪豪
這周學校安排我們進行實習,有兩天外出實習。今天去了寶雞看橋梁,就這短短的一天,讓我收獲頗豐。雖然這是我第三次去寶雞,而這一天,卻讓我難以忘懷。
寶雞,至今已有2700多年建城史,其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更是周秦王朝發祥地之一。寶雞市境內各地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及石鼓、何尊等國家級文物,所以被譽稱“炎黃故里--青銅器之鄉”。我所知道的寶雞文化有:西府社火、木板年畫、鳳翔泥塑、千陽刺繡等。千陽刺繡也是我最近從書中才了解到的,寶雞千陽優秀的民間刺繡人非常多,所以千陽曾一度也被稱“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寶雞市還更是西部工業重鎮,中國重要交通樞紐之一。所以,老師才會選擇寶雞的橋梁,帶同學來參觀并進行實習。來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橋梁,學習橋梁,領悟橋梁。更為后面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我是我校路橋專業的一名學生。那就必須知道道路與橋梁,而道路是我們經常去接觸。但橋梁很少接觸也很少研究,今天這一次讓我有了很深體會,對橋梁有了近一步的學習和了解。全程我也是緊跟費秉勝老師步伐,一邊細心聽著一邊認真記錄。這一年,是費老師從教的最后一年。費老師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從事道路橋梁工程設計與施工研究,發表論文多篇。費老師從東嶺廊橋開始帶著同學們一直講到聯盟大橋再到渭河懸索橋。
當站在東嶺廊橋下面費老師問我們:“同學們,誰知道這是座什么類型的橋?”我第一個反應并大聲說:“這是拱橋型。”費老師說道:“你這一看就是外行?!边@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也瞬間一下子紅了臉。此時,恨不得找個地縫鉆下去,我便就拿起筆和本子認真聽費老師的講解。費老師講這是一座典型的鋼架橋,橋墩、橋面、橋梁都是怎么構成?講得是簡單明了,而我也聽得是饒有興趣。費老師講完后讓我們自行觀看。當我上到廊橋后瞬間聯想到一句詩“煙雨一川織錦繡,廊橋千古寫春秋”。廊橋上面記載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橋中間有透明玻璃下面有石碑記載著有關寶雞近現代的發展史。站在橋上面往下看去,冬日渭河的河水水光瀲滟,遠看有一群羽毛艷麗的水鳥在跳水上“芭蕾舞”。這種水鳥名叫鳳頭??,它們擁有雪白修長的脖頸、尖利的嘴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頭部冠羽呈棕紅色,如同獅子的鬃毛一般。再往前走還能看見對面的石鼓閣和青銅器博物館全景。自己還暗暗高興這不是一舉兩得的美事,一邊學習了專業知識,還順便欣賞了今日立冬的寶雞的渭河美景。
接下來講的是聯盟大橋。此橋是近不到十年修造的,是連接金臺區和渭濱區的又一座重要橋梁。同學們的聽講熱情比前面東嶺廊橋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因為此橋采用歐式建筑的塔尖和排索式建成,所以深深吸引著同學們的熱情興趣。費老師也講得更詳細了。主橋、橋塔、懸索、引橋等都給我們大家一一解答并講解,聯盟大橋還是我們陜西境內跨徑最大的鋼結構的一座懸索橋。
我漫步在渭河邊上,陽光明媚,寒風習習。秦嶺山巍然聳立,河里面的鴨子三五成群在嬉水,天空中大雁成排南飛。有種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田園風。同學們邊走向下一座橋的路上,邊交流并討論費老師剛剛講給我們的關于橋梁知識,橋梁問題。當講到最后一座渭河大橋時,費老師說:“這是寶雞最早建設在渭河上面的步行橋,大家可以在上面體驗體驗?!蓖瑢W們匆匆很快從橋上走過,我就放慢腳步和費老師同行,邊走還邊討論著聯盟大橋的一些細節問題。我聽了好多自己在課本中從來沒有了解到的知識。我很高興一上午時間,讓我對自己專業知識有了全方面的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受益匪淺。
而也難得出來一回實習,三座橋梁講完時間尚早。正好離青銅器博物館近,還是免費的,所以,下午我們又一同參觀博物館。這讓我又一次近距離接觸歷史,學習歷史,思考歷史。
青銅器博物館的主樓外型遠看是石鼓與銅鏡的巧妙結合。鼓為基座,鏡為頂面,其更為突出寶雞為周秦發祥地。北靠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南岸是孕育著三秦兒女的母親河,渭河。博物館里面展示有青銅器、陶器、玉石、字畫、銅鏡等許多文物。其深深震撼著我的內心。讓我最難以忘記的竟不是青銅器,而是玉石展廳的“花開富貴”這個展品,因為,展廳里面燈光亮度昏暗,當我走進玉石展廳此展品映入眼簾,一朵朵白花潔白無瑕甚是讓我喜歡?!盎ㄩ_富貴”是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代表著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富有和高貴的一種向往。所以直至我回到學校,這“花開富貴”展品都讓我難以忘懷。
今天的一天是收獲滿滿的一天,自己不但了解并深入學習路橋專業上的知識,而且還看到寶雞在周秦時期引領著全國的文明。此行定是讓我非常難忘的一次外出實習。
有追求,會前行;有拼搏,定實現;有夢想,能飛翔;有發奮,待結果。人這一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就有收獲也就能成功。相信自己曙光就在前方!
作者簡介:楊豪豪,男,漢族,2003年11月生,陜西武功人。文學愛好者,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楊凌示范區作家協會會員、武功縣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在《有邰文苑》《楊凌文苑》《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報《南禮士》等刊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