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圖書館敲鍵盤
作者:以東
風漸寒,秋將遠。11月下旬,拽上秋的尾巴,我又來到活力之城深圳。
深圳是“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11月份是深圳全民讀書月,不是讀書周、不是讀書節、而是讀書月的這一全民活動已連續進行25年了。今年,我沒趕上文化大咖們的開壇設講,文峰論劍;也沒有見到各種文化活動的人海書香,萬分驚艷。我只能到圖書館看看,平時忙忙碌碌的深圳人,那一種熱愛讀書、崇尚文化、沉浸書城的別樣的、嶄新的、高尚的城市文明樣式。
那天是星期一,我坐地鐵前往位于紅山的深圳圖書館北館,從A出口沒多遠,喧囂的世界就逐漸拋在身后,圖書館的安靜是如此顯眼,我就像走到一片無人放牧的草原,靜得只有風語和心跳。
看到那一個熟悉的雄奇瑰麗的圖書館,我又想起了今年7月份第一次到那里時寫下的兩首詩:
深圳圖書館 北館
其一
菱格紋路蜂窩樓,
書頁展開藝術舟。
澎湃其中終飽滿,
沉浸其里天道酬。
其二
立體書城天下奇,
宛如科幻太空梯。
一階一步鋪靈慧,
累萬積千在咫尺。
星期一本是休館日,正門已經關閉,只留出北書房。那天一進去,我發現里面已經被搶坐、搶站,滿滿都是人,應該有百把個的座位已被清一色的年輕人給霸占了,這里沒有地鐵里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的倡議和規矩,快、搶、靜是這里的主旋律和文明風,在這里上個洗手間也會小跑,外出接個電話也是腳不著地,他們很像一群鼓噪在竹籠里的饑餓的小鴨子,見到灑滿地面的米粒,放開籠口的瞬間,它們就會快速地搶,安靜地吃,其專注和入迷,看得叫人悅心、愜意。現在,眼前跳動的鼠標正在導引著他們的世界,手邊打開的圖書不管厚薄,都成了他們的臨時倉庫,他們自由進出,多拿或薄取,舉重若輕,自信從容。
我輕輕地走過他們的身旁,心里在獨自思忖,深圳是一塊淘金之地,是什么讓這些人閑下賺錢的手,癡迷于讀書、醉意于閱覽呢?他們背后的利益支撐點在哪呢?
我想起了那句話:“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
2005年11月,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申辦口號,得到深圳市民及全國各地熱心人士的熱烈響應。其中,沒有深圳戶籍的外來妹鄭惠琦想出來的那句“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脫穎而出,成為深圳申辦第28屆大運會的口號,后來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又被評選為“深圳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觀念之一”。開放的深圳,多元包容,文明交匯,與世界沒有距離。我想,這應該是當時這句話的主要意境。但是,放長眼光,我們看到,古羅馬為何衰落?因為當時的羅馬太物欲橫流了,不讀書,不追求長遠,結果只能衰亡了。深圳要永遠居于潮頭,“與世界沒有距離”,不和古羅馬同樣的命運,建設競爭力、影響力和創新力卓著的城市,與全民閱讀息息相關。全民閱讀是深圳前進步道上的漂亮選擇。
我還想重復博科娃的故事。
博科娃當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她在出席大運會開幕式期間,參觀了深圳中心書城,在這座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書店,當博科娃看到很多人席地而坐埋頭讀書時,當聽說許多父母會把孩子放在書城讀一整天的書時,她感嘆:“這里的人那么熱愛讀書,閱讀在這座城市確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痹?個小時的參觀之后,博科娃意猶未盡,當晚,她和丈夫不用當地領導陪同,又悄悄到書城里慢慢逛,慢慢感受。在深圳寸土寸金的中心區,不僅有最大的書城,還有圖書館和音樂廳。深圳這么年輕,卻已經舉辦了那么多屆讀書月,每年拿出整整一個月用精彩活動推廣全民閱讀。耳聞目睹這一切,博科娃感慨地說:“我去過很多地方,到過很多城市,沒有一個城市一個地方像深圳那樣,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書城盡享讀書之樂。這快樂溫馨的場面,我永遠都會記得。”
博科娃一天逛兩次書城,成了深圳的一段文化佳話。后來,博科娃又一次次點評,一次次交流,并親手把“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的光榮牌匾頒給了深圳。
深圳多年“高貴的堅持”,終于贏來了“高貴的榮譽”。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一直以來,深圳全民閱讀之風越吹越勁。深圳除了有區級圖書館,還有大大小小的街道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小朋友放學了到圖書館看書寫作業是普遍的事情。當然讀書也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我曾經用禿筆閑墨,記錄了我見過的一些有趣的真實鏡頭:
圖書館前姐妹花
龍鐘姐妹樂悠哉,
白發珍珠貴氣開。
菜位茶攤不靠近,
誰人知是讀書來。
我以前讀過《華為工作法》,書中介紹了華為就是憑著讀書這一招,凝聚了19萬員工的忠誠。他們列出了華為員工必讀書籍清單,包括《打勝仗的策略》《影響力》《技術的本質》《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等等,這些書涵蓋了領導力、商業思維、組織變革等多個方面,能夠幫助華為員工提升思維高度和管理能力。從某種意義來說,讀書,使華為走上了世界之巔。
開創新能源汽車奇跡的比亞迪,靠的是天才工程師王傳福和他的工程師團隊以夢為驅動,發現重大需求,垂直深挖的科學精神。后來有人據此寫了一本書,叫作《比亞迪 三十而立 工程師之魂》,該書深入展現比亞迪30年發展歷程。作為比亞迪官方唯一授權圖書,其內容翔實、權威,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尤其是工程師、企業管理、營銷人員,或者想破繭成蝶、成為巨富者的必備圖書。
從讀書到創業,創業成功再出書,華為、比亞迪這些在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書寫和演繹的,都是一樣驕傲自豪、一樣激情澎湃的勵志故事。
又是一位難求的一天,我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向前臺服務生借了一個坐墊,在一個角落打起了地鋪??粗車蠡锏淖x書樣,不知怎的,當時我的心思并不在我手中借來的那一本,而是我包里的《寫給小城》。
《寫給小城》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里面記有我在小城的那一天校園早晨,收到的那一束嫣然鮮花,還有我家門前的心心念念的那一棵榥傘楓。鄉野遐思,草木鳥樹;街頭轉彎,天光云影。小城小事,雨日晴天總關情。書里的每行每句,都是我先從我的母語壯話“翻譯”成桂柳話,再從桂柳話“翻譯”成普通話,幾經周轉,才能成篇成文。有的讀起來語序不合正統口味,有磕巴有拗口,就像走彎彎的山路一樣,但它卻像我家鄉東汾的田園一樣清新,像小城田東的芒果一樣醇厚。我突發奇想,如果我的這一拙作,能成為這個地面上有六層樓高的圖書館中的一分子,有一天也會成為這么多人中其中一人專注的對象,讓小城的純樸和真誠,也隨著書香彌漫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間,那該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于是,我把包里的《寫給小城》掏了出來,用手拂拭封面,小心地交到前臺,并說出了我的想法。兩個服務生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她們查書號,了解出版社,打了一通電話,又很仔細地從頭到尾翻看一遍,最后把我叫到身旁,再一次認真確認,就工整地、一筆一劃地填好捐贈證書,并用雙手鄭重地把蓋有“深圳圖書館”紅印的折疊式捐贈證書交給了我。
看著證書里寫的“大作藏之名山 風節嘉惠書苑”幾個大字,欣喜和愧疚從我的心頭掠過。當時我突然想起法國思想家盧梭寫給自己的札記的一段話:
“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再老了真的是垂死之時,如果我能如同自己所希望的那樣仍然身處孤寂之中,再回頭去讀它們,我會想起我在撰寫它們的時候得到的那份溫馨的感覺。舊夢重溫,時光重現,由此等于生命延長了一倍?!?/p>
林木叢花一路開著,沒想到此得以厚待,書林藏書,感慨萬分。不求生命延長一倍,只盼書香芬芳歲月。
我給證書拍了照,發了朋友圈。仁兄珞迪的贈詩來了,標題像他的感情一樣長:
賀梁耀鮮先生捐贈大作文集
寫給小城集大功,
鵬城捐贈顯從容。
文章得失堪評讀,
雅殿蕓編供賞崇。
我誠惶誠恐,也揍了幾句,把心中的那份感觸和感謝捎了過去:
和珞迪兄
藏在名山非勁松,
溝邊小草亦從容。
邀約諸慧同閑步,
細雨微光共賞崇。
接著又有幾位文友在那里唱和吆喝,騷客爭謳,熱鬧一番。我經不起這番挑動和鼓煽,第二天就把電腦搬到了圖書館,平生第一次到這個專供讀書人奢侈的地方敲起了鍵盤。
這是我在深圳圖書館寫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在這個有著特殊氛圍的圖書館做個新的開始,我要把在深圳見到的美好通過鍵盤跟好友和讀者們分享。
運動步道起始點經常有這樣的一句話:“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
2024年12月5日
作者簡介:以東,本名梁耀鮮,男,壯族,出生在東汾,工作在田東,現居住在廣東。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寫給小城》《詩意煙火》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