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搟面
作者:郭偉
一個多月前包抄手,短于肉餡,而留下十余張直徑為七八厘米的圓面片。裝食品袋里,置冰箱冷藏室。多不多,少不少的。一家人吃,嫌少;一個人吃,足矣。煮面片吃,偏少;作成涼面下飯,也是一盤菜。
“粒粒皆辛苦”,平時想不起來。中午洗碗,忽見家屬把那包足有二兩多的面皮,投到吊掛在洗碗池旁的小垃圾桶中,食品袋包裝尚完好如初。我見其既未黏結,又未變色生毛,便拾起來,放回冰箱。
晚飯后洗碗時,她又將其投進了小垃圾桶中,我再拾起來,悄悄放進冰箱一角。第二天,孫子上學去了,家屬因事外出。中午,我便將其取出來,切成細絲,稍加拉長,放進開水鍋里,再摘些芹菜嫩葉,放進鍋里,一并煮熟,勞在碗里,加之姜蒜油鹽,一碗香噴噴的手搟面條就作成了,實在好吃。這不就是小時,半年難再,夢寐難求的媽媽手搟面嗎?
當然可以在鍋底用少許油,炕燙面皮,也可以做成酸辣涼面……珍惜食材是一個方面,檢驗一個人的想像力,是另一方面的問題。
同一食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廚師,有不同的烹調風格和方法。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的不同人群,也便有不同的口味需求。“千年一臺流水席”,同一美味,有些人愛吃,有些人不愛吃,有些人不可吃,有些人不敢吃,因人而異。這便是巧婦難炊,眾口難調的根本原因。
因材施教,不棄一孺;因材而烹,廚無遺材;因地植種,不棄寸土。廚房可以因材烹調,地也是如此。善待一寸土地,它便回報人類一撮糧食。趙母兒是位農民,她真能把莊稼做成一朵花。她還趕上季節,在那些三尖八角的邊角之地下種,綠豆黃豆,玉米高粱,青菜芝麻,乃至幾根蔥蒜苗,折耳根、蘅香子,及到用時不或缺。有個裁縫表叔的生意可好了,在國家困難時期,一個村三四千人的衣服都在他那里縫縫補補。他還有一項特別技能,不論蠶絲棉紗,不論方園三角,不論花形花色,不論材質厚薄,將其縫紉成片,再加精心裁剪,巧妙縫合,這些邊角零碎布頭搖身一抖,蛻變而成一件百結鶉衣,如藝術品一般,成本很小而深得小女孩的歡心。
在實踐中,因才而用,量材而用,大有范例。大國工匠常常出自平凡巧手。才分大小,技有多面;不論妍媸,用則為才;治大國如烹小鮮,用人的最高境界,乃野無遺“閑”。
2024.9.18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