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
作者:郭松
自從有了微信,各種各樣的“群”就應運而生,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如工作群、同學群、戰友群、朋友群、生活群、親友群、愛好群等,不一而足。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的圈子;建一個群或進一個群,就拉了一個圈子或進了一個圈子;人們加入一個群,思想、行為、工作、生活等,都難免會受這個群的影響。
有的群對人是有幫助的,比如,我還沒退休時的工作群,主要是?信息共享?、任務分配?、進度跟蹤?、問題解決?、經驗交流?等,一些不涉密的會議、活動,具體安排都發在群里,既方便又高效。又比如,我家所在小區的生活群,哪里路壞了,哪里積水了,哪家燈不亮了,哪家車亂停了等,在群里一反映,大多有人來解決。
不能不說微信群方便、快捷,比如,對工作要求留痕來說,微信群就是量身定做的,上傳照片、遞交報表、意見反饋等,涵蓋的應有盡有。在辦公自動化、無紙化上,微信群真的是大顯身手。試想,如果一下子沒有了微信群,光一個普通的電話通知,就需要專人一個個打,費時又費力。
但群多了不見得是好事,各種信息不管你看不看,都有個小紅點提醒,等待你去瀏覽。有的群好進不好出,除非你不招人待見,群主把你踢出來;如果自己悄然退群,只怕面子上過不去;如果群里的人大多合不來,那就只有選擇“潛水”了。有人拉你進群時也不提前打個招呼,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進了新群,況且好多人還很陌生。也許,是別人高看你一眼;誠然,群里的人員比較復雜,人數有多有少,上百人的有之,幾十人的有之,但最少得三個人吧,看來“三五成群”還真有說道。
好多群對人是沒有幫助的,更多像是“同聲群”、“合流群”、“鼓掌群”、“叫好群”、“吹捧群”、“贊美群”;有的人在群里感覺特好,只要點開群,聽到的都是愛聽的話,不僅找到了存在感,自尊心也得到極大滿足。
有的人愛寫東西,只是水平有限,寫了多年也沒見發表;而微信群,讓他如魚得水,發在群里的東西,都有人點贊;微信群讓他找到了興奮感、找到了成就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有的人當過領導,能力一般、口碑一般,但只要在群里說幾句話,或轉發一段文字,很快就會引來點贊一片;有的豎“大拇指”,有的送“紅花”,有的敬“咖啡”,還有“高屋建瓴”“遠見卓識”之類的溢美之詞。
我退休后退了好多群,遠離了不喜歡的群友,屏蔽了不喜歡的聲音,使自己處在一種交友“做減法”、學習“做加法”的狀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時覺得我所在的“夜郎”,比秦漢的地盤還大。
《荀子》云:“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币粋€人能走多遠,不僅在于志向多遠大,毅力多堅韌,更在于你與誰同行。與智者同行,與高人同行,你就充滿智慧。如果你的身邊,沒有個子比你高的人,沒有能力比你強的人,你就不會有進步的想法。
要想活得像樣,就得和見識廣的人在一個群,和經歷多的人在一個群,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個群,和積極向上的人在一個群、和品學兼優的人在一個群;聽一聽他們在說什么,看一看他們在做什么;如果覺得找不到或進不了這樣的群,你可以先從現有的群里找到這樣的人。
社會生活大都這樣,只要新鮮事一出來,人們就會一哄而上。開始的時候,大家玩微信群,都很踴躍,有時近乎瘋狂,動不動就拉個群,見了群就往里鉆。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有的群對人有幫助,有的群對人并沒有幫助;參加的群過多,不僅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還浪費感情。有個別“是非群”,進去會有煩惱。于是,就有人退群,即便沒有退群,也很少說話,甚至干脆不說話。隨著說話的人越來越少,退群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有的群就名存實亡了。
原來我被拉進一二十個群,后來發現,不少群所聊話題,和我并不在一個頻道。這樣,我也退群,別人再拉我進新群,便嚴加篩選,寧缺毋濫。
我是這樣想的,林子一大,什么鳥都來了,有的鳥平常就喜歡啄這個一口、蹬那個一腳,人們見之唯恐躲避不及。入這樣的群,豈不自惹麻煩。
于是我給自己定了幾條原則:
牌子太大的群,不參加;什么名人群、什么名家群……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硬要戴那些沉重的帽子,會感到脖子都直不起來。
愛吹牛的群,不參加;有的人建個群,無非是王婆賣瓜,今天應邀當了個什么嘉賓,明天又得了個某老板冠名的什么獎。一些上不了臺面的東西,非要一一往臺面上擺,自己倒是春風得意,卻不管別人是什么感受。
負能量的群,不參加;有的人愛傳遞一些負面東西,往群里“倒垃圾”,本來好好的心情,一看到這些負面的東西,好心情頓時被破壞殆盡,一天都快樂不起來。
無所事事的群,不參加;有的群建起來,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整天都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議論一些婆婆媽媽的事,長期泡在這樣的群里,不庸俗的人也會變得庸俗。
認識事物都有一個過程,微信群由火熱漸入常態,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太熱,太冷,都不正常;常溫,常態,才常在。時間是一把篩子,篩掉的都是該篩掉的,留下的都是該留下的;微信群,也得過這把篩子。
茫茫人海中,多少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從“有聊”到“尬聊”最后到“無聊”,那么,只好你走你的道,我過我的橋。有了時光的發酵,機緣到來之時,彼此或許又從“無聊”到“有聊”。畢竟,只要情意在,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現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