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見證 民族光榮
作者:王昌宇
2024年10月,我和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同仁一起去拜謁“民光”這一摩崖石刻。這摩崖石刻是抗日戰爭勝利時,山里人一位文化人,為后人留下記錄抗日戰爭這段歷史。讓大山為基,天地作證,人民永遠記住日本侵華史,勝利屬于正義的人民。
在行往大巖的路上,我為遵義來的老師們介紹了初探“民光”的經過。
聽一鄉民講:在赤水市復興鎮黔光村榜上組的大巖上,鑿有“民光”兩個大字,比“斗筐”還大,在當時在毗鄰的幾個縣中,最大的石刻字。說是民國34年(1945年),石匠剛打好時,遠在20里的復興場白巖背都能瞧見。還說這是當地一位姓帥的開明士紳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出資請石工打造的。另一位老人則稱,字比“斗筐”大得多,起碼有一堵墻壁大。帥揚武喜愛畫蘭花。兩位老人雖未明確這摩崖石刻“民光”二字的具體尺寸,但字大是毋庸置疑的,據說起碼有1.5米大。聽到如此大字,我內心震撼,萌生出親自一觀的強烈愿望。
我急切地問道:“離這兒多遠?”“3里多路。”“這里能看到嗎?”“能。”這奇石上的奇事緊緊吸引著我們。老人領我們到“向東橋”,指著金鵝的高山說:“就在那里。”
順著老人所指望去,大巖壁如一架屏風矗立。樹木繁茂,竹林青蔥,丹霞巖壁在林木的縫隙間若隱若現,山頂頂著白云藍天,雄鷹于藍天翱翔。藍天、青山下是依勢而建的梯田,田間恰到好處地點綴著十多家“黔北民居”新房。我們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尋覓“民光”。老人說:“大概就在那竹林茂密處,字被竹子遮住了。”
正是丹霞紅巖、蒼松翠竹、摩崖石刻、梯田新居,驅使著我們去目睹“民光”的雄姿。
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由帥揚武的孫帥華為向導,我和政協副主席楊占春、書協主席黃成友驅車前往金鵝。到達榜上組的寺上,向村民說明來意后,他們熱情地為我們指明上山道路。他們土生土長于此,知曉巖上鑿有“民光”二字。指了巖壁,往上看不過300米,我們細細搜尋,只見竹林與隱現的石巖,卻不見字。追問具體地點,他們說:“上山坡高路險,懸崖陡峭,鮮有人至巖上。”又有人道:“路荒得很,上去一趟至少要個半鐘頭,來回要三個鐘頭。”300米的直線距離要走個半鐘頭?我心生懷疑。一位村民解釋,沒有直達的路,都是盤山繞拐,順巖橫行。
帥必早說:“割草時到過。”于是,在帥必早的帶領下,我們開始爬山。他手持彎刀在前開路,路似掛在石壁的樓梯,行走時后面人的鼻子幾乎貼著前面人的背。沒爬多高,我的心跳加劇,想坐下休息。大家勸我別再上去,畢竟年歲不饒人,67歲就是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奈,我把相機交給帥華,退了下來。回到寺上的壩子邊.如同看電視般,望著他們在陡峭巖壁上艱難爬行,時而被竹林遮掩,時而又在林縫中現身。此時,我不禁聯想到電視上體育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場景,這幾百米高的山都如此艱難,8800 多米的珠峰更是難以想象。這個帥揚武,為何要在這般高險之地鑿字呢?
約一個鐘頭過去,他們在半山的石頭上小憩。足足1小時45分,才傳來他們的呼喊:“找到了!”我僅能憑聲音判斷大致方位,便大聲喊:“搖一搖竹子。”心想他們搖竹便能明確位置。
歇息片刻,他們回應:“藤網太多,搖不動。”“砍倒幾根竹子。”我又出主意。沒有回音。身旁的婦女告訴我,那竹子是別組的,亂砍會引發矛盾。
大約半小時后,有人鉆出竹林,搖了搖竹子,我們才知曉確切位置。又過了 1 個多小時,他們才下山。
帥華見到我的第一句話便是:“王老師,幸好您沒去,太累了。”
楊副主席說:“您沒上去親眼目睹那氣勢恢宏的大字,實在可惜。”
黃成友主席說:“仰觀摩崖石刻,俯瞰田園風光。近賞奇石千姿,遠眺赤水流淌。美啊!太美啊!”
力不從心,留下遺憾,又能如何?我迫不及待地拿過相機,一張張回放觀看。
他們三人興奮之余,疲倦難以抗拒。整整活動了 4 個多小時,對于常坐辦公室的人而言,著實夠嗆。辭別村民,我們乘車返回赤水。
車上,楊副主席說:“那道巖是一道凹巖腔,字鑿在凹巖腔上凸出部分。大字離地7至8米,拍攝時退不開,只能分段拍攝,回去慢慢拼合。”稍作停歇又道:“‘民光’二字著實大,每個字不少于2.5米,筆劃寬處約35厘米。小字也不小,每個35厘米見方左右,有幾個小字稍有風化,回去在電腦上慢慢辨認。”
回到家,我首要之事便是將相機里的照片復制到電腦上,慢慢拼合,辨認出小字,即“民光”兩大字的序:“中日大戰歷八年余結果日寇戰敗投降我祖國竟勝利全國祝捷特勒兩字紀念之風溪樵子帥光烈志民卅四年八月六日立”(原文全是繁體字)。
民國34年8月6日是農歷。若按國歷不合常理,8月15日,日本才宣布投降,民光大字不會提前鑿出。推算民國 34年8月6日為國歷1945年9月11日。而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是9月2日。帥揚武得知日本宣布投降就開始籌備書寫鑿刻,只用了9天的時間,用短序把刻“民光”二字的目的寫出來,以紀念這難忘的日子。關于何人書寫?工錢多少等相關資料,還需進一步查證。
5月30日,我與楊占春副主席、黃成友主席前往四川九支采訪帥揚武的兒子帥鎮坤老師,了解有關“民光”及他父親的情況。帥鎮坤老師已82歲高齡,行動不便,視力不佳,但記憶力還可以,表達能力亦行。一番交談,我們知曉了帥揚武的履歷。
“帥揚武,書名帥光烈,藝名風溪樵子,生于1891年,卒于1953年,享年62歲。1910年起,便自學國畫,專攻蘭草、石、竹,長期堅持不懈,直至生命終結。每日練筆,需耗費大量毛邊紙。為解決用紙難題,他在盤龍的落刀溝開辦了一間紙廠。因畫蘭花聲名遠揚,在縣城結識了眾多知名書畫家,像程大梅、程小梅兄妹,還時常一起切磋書畫技巧。”難怪他能知曉諸多外界消息。
帥揚武鐘情于蘭花,我們在其畫作的題款中看到:“獨抱芳心守清潔,雷騰雨至振精神。”我認為這與他鑿刻“民光”二字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藜刺之下的蘭草不為人知,唯有雷雨過后,芳香四溢才得以振奮精神。“此草原來在山坡,樵子采去恁蹉跎。每朝晨起畫一遍,十年之后看如何。”展現了風溪口樵子的練畫歷程。“三月江南草長,卯月江北花開。我在峨山頂上,時有清香送來。”生于百花山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是那般自在、悠閑、愜意。他就是如此熱愛著祖國的一草一木、大好河山。
帥鎮坤說道:“家父常跟我講,找蘭草時常在房子后面的大山上攀爬,鑿字的這個地方他早就留意了。在那里能夠望見20里外的復興場,40里外的山王坳。換句話說,復興場和山王坳也能看到這里。還說這塊石頭頗具靈氣,長得雄偉,突出且光滑。”
“‘民光’二字,每個字的工錢是 3 擔黃谷,50個小字也是3擔黃谷,總計9擔黃谷。(1擔黃谷150公斤,9擔合計1350公斤)這工錢包括修路、搭架子以及生活費。請的是復興有名的書家張銀秋書寫。張銀秋是帥家親戚,未收取費用。書寫完畢石匠便動工。石匠的姓名倒是記不清了。”帥鎮坤越說越起勁,喝了口茶接著講:“后來,家父在寺上的門口修筑了一口魚塘,養了許多魚。在觀賞游魚的同時,還能仰視民光大字。在池邊的石頭上刻著家父的詩句,‘魚池一旁堪社稷,民光石下草青青。’”
1950年抗美援朝,帥揚武將小兒子帥正邦送去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帥正邦光榮犧牲。為了民族的榮光,他無私地獻出了兒子。
從九支回來,打開電腦。仔細研讀楊副主席、黃主席在巖上拍攝的照片。慢慢感受著“民光”的大氣磅礴,它與山川一同沐浴日月光輝,和丹霞紅巖一道接受雨露潤澤,傾聽大地脈搏與人民心臟的同步跳動,我懷著虔誠之心敬拜這偉大的民族之魂。感謝那些竹木藤蘿,將“民光”包裹得如此嚴實。64 年來歷經無數風雨霜雪,字卻完好無損。它留存下了赤水對抗日戰爭勝利時人們的喜悅與自豪。它告訴后人,“民光”記錄的是民族的榮耀,人民的榮耀。“民光”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
“民光”摩崖石刻
遵義的老師們到了現場,仰望大巖上的“民光”,感概不已。
如今,中國崛起,國防力量日益強大,傲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我們不再懼怕外敵的侵略,擁有了保衛和平、維護正義的強大實力。“民光”不僅是過去勝利的見證,更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奮進。在這國富民強的盛世,我們當銘記歷史,珍惜當下,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讓中華民族的榮耀之光永遠閃耀。相信未來,“民光”會以更璀璨的姿態展現于世,讓后人永遠銘記那段光輝歲月,傳承偉大的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作者簡介: 王昌宇,筆名黔農,經營“柏香林書齋”。生于1944年,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人。村民辦教師,鄉小學校長,區教育辦公室主任,赤水市林校校長,中文講師。半生務農半生教,一世糊涂一世輕。皓首與孫學電腦,霜眉向友習詩文。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詩詞、散文、小說在多個雜志上刊出。主編出版《赤水林業志》,撰寫出版《大同古鎮》,合編出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赤水》,著《古堡遺風》、《古堡萬象》、《古堡隨筆》。2024年12月,長篇小說《竹都傳奇》與眾見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