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賦
作者/張榮才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瀆視諸侯,五岳視三公”。
五岳之中,泰山為尊;若論四瀆,黃河為宗。奪濟水之流路,時大清之咸豐。濟水之北,一山獨秀、鵲山蜿蜒而立;隔河相望,八方煥彩、華山郁乎蔥蔥。聚則鐘靈毓秀,散若漫天辰星,齊煙九點也。居高一攬見氣象崢嶸者,當首推鵲華矣。
夫鵲山者,扁鵲玄廬之所在也。扁鵲,史稱秦越人,祖籍屬長清。采瑤草常入藥山,練丹藥道骨仙風,首創望聞問切,衣被人間蒼生。仁心在濟世,魂留此山中。
余立黃河之濱,平挹百泉瑞氣,云中海岳、層層疊疊,青山紫氣伴扁鵲;俯臨千嶂奇觀,史上春秋、浩浩湯湯,大河奔流入蒼溟。思天下洶洶,念萬古醫圣。神針療疾兮,救太子起死回生;重續虢脈兮,扶大廈之將傾;似見蔡恒侯違疾忌醫,尤聞韓非子敲警世鐘;誰知解趙簡子于倒懸之危;不論救秦武王于水火之中。夫天下神醫能歸隱乎鵲山,不亦幸哉者乎?
于是,黃河為之擊節,聲若雷轟;烏鵲八月云集,百鳥發聲。其情也,感動謫仙,詩曰:“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梵音裊裊;其景也,文成詩圣。“鼉吼風奔浪,魚跳日映山”,山呼水應。痛快淋漓,不亦快裁者乎?
拾級而上,驚看浪濺華山之巖;循聲遠眺,喜見波濤奔騰挾風。云中聞“借予一白鹿”,天外傳“自挾兩青龍”。正觀李太白吟哦華山,忽見塵頭起頻動殺聲。卻克稱雄,三周而追華不住;丑父救主,千載史頌救駕功。韓厥一馬當先,華泉智放頃公。鵲華見證,朝代之興替,黃河無忌,波濤水濺長空。事出《左傳》,往事如煙水流東。
登高臨遠,回望吳中。趙子昂念周密思鄉之憂,鵲華圖遂成傳世丹青。奪乾坤之顏色,藏皇家之深宮。其勢也,兩山相對而立,一動對之一靜。其景也,紅黃相間,草木蔥蘢,山橋溪流潺潺,炊煙裊裊升騰,其圖也,疏密有致,虛實兼融。平川洲渚,蘆荻樹紅,漁舟出沒,房舍朦朧。用墨淡雅,層次分明。成一代帝王之殊愛,勝九重萬紫與千紅,乃丹墨之高手。實畫中之真龍,一畫綴御印168枚,不為曠古之奇跡,亦不為人間瑰麗之觀乎?
漫步山下,仰而思之,世有千山萬水,何以唯鵲華二山歷千載而讓人魂牽夢縈?慨因人有靈魂,山有筋骨,水為血脈。鵲山之靈在仁、在義、在情、在普渡眾生。華山之魂在勇、在信、在忠、在俠膽雄風。而仁與忠,為山之魂;信與義,為山之魄,情與勇,為山之性,忠勇為安邦者所居,故帝王對鵲華愛不釋手,信義乃處世之本,乃天地對鵲華格外垂青。東風破律仰或春風浩蕩,何以歷代文人樂此為之情灑濃墨重彩也?曰:上天垂象,地賦生命,天人合一,物我俱同,山河為家邦,匹夫當盡忠,故山水亦生勃勃生機矣。
嗟呼!史有永續,文有傳承,人有百年盈縮之期,地則千古五彩紛呈。友人曰:若依傳承而論之,古有先賢哲圣,當下為鵲華文化踵事增華,致知于行者,當屬誰也?吾曰:九州文友也!文友何為?其必曰,蓋在為傳承中華之文脈,而甘將心血化時雨矣。
【作者簡介】張榮才,研究員,山東省揮公文化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詩詞學會會員、山東省楹聯藝術家協會顧問、詞賦委員會副主任,齊魯晚報青未了簽約作家;酈道元文學研究社簽約作家;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退休干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