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發的巖漿,洶涌的潮頭
——拜讀作家網《劉國學·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點滴所得
作者:邊長順(邊塞翁)
2022年4月23日,是聯合國設定的第27個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我有幸在全球最受關注的中文作家網站——“作家網·綜合報道”專欄,拜讀了當年齊師院同窗《劉國學·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全文長達一萬二千字,敘寫了他一生伴著書香閱讀和寫作的主要經歷、體會,我的思緒仿佛穿越了漫長的時空隧道,回到闊別快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且又漫步返回2007年和眼下的日子。
不會忘記,1974年10月,作為“上管改”的工農兵學員,我們一同走進了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工農兵大學是特殊歷史時期的奇葩。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除了黑龍江原住人,來自全國四面八方下鄉到黑龍江的知青也不在少數,大家從社會各個角落,匯集到了大學的殿堂。我作為部隊轉業的兵也有幸來到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74·2班學習。由于同學們都在社會上闖蕩了幾年,多數人有知青時期勞動鍛煉的經歷,加之年齡有差別,受教育程度不等,社會化程度較高,形成了較之“文革”前特異的高等學府學生群體。在這個臨時組合的大家庭里,有一道風景線,很是養眼。一名叫劉國學的毛頭小伙子,長得瘦瘦的,臉色有些蒼白(后來聽說,他1974年知青時,不到半年在《伊春日報》發表文章12篇,累成神經衰弱瘦的,這也是他被推薦上大學的主要原因)。可是,在他看似文弱的外表下,蘊藏著頑強的拼搏精神,凝聚著奮斗的雄心。12歲喪母的不幸和悲苦,磨礪了他骨子里的堅強和不屈的性格。他對世俗風氣天生免疫,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每天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地閱讀、寫作、思考,充分利用青春寶貴的時光,爭分奪秒地充實著自己。他對知識的執念就像地殼深處的巖漿,滾動噴薄;又似春江大潮的潮頭,激越澎湃。甚至在睡夢中也高喊著“寫、寫、寫,”引得同寢室的同學哄堂大笑,成為一段佳話美談。
作為班級團支部的宣傳委員,他勤奮地經營著自己的園地——黑板報。為它寫稿、組稿、設計版面,這些都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而我們的主業——中文,從小學入門的拼音到古文、中外經典作品,課程門類不少,學習任務不輕。好在學校根據學員文化層次不一,也不出題統一考試,留作業什么的。老師只發講義、授課。至于學不學,學成啥樣,全憑學員個人努力。高者上天,低者混文憑。這也給劉國學帶來了自由寬松的發展空間,他認真學習,勤于思考,閱讀圖書館里開禁的書,博覽強記,日復一日地讀讀寫寫,瘋狂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充實著、提高著、成長著。涉獵的作品題材、文章體裁也日益擴展開來。板報、院報、校內廣播以至《齊齊哈爾日報》、《黑龍江日報》,不斷傳來工農兵學員劉國學發表的文章,小有名氣的劉國學引起了老師、同學們的關注。好像他是專為讀書、寫作而生,不以物喜,不以名憂。因為這里是他放飛理想,追夢書香之星辰海洋的起點。他在這里充實和提高閱讀、寫作水平,為實現人生夢想充電蓄能。三年時間一恍而過。劉國學以在宣傳陣地上的卓越成就和與人為善而又單純的優秀品質,引起老師、同學們的好感,畢業前的半學期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作家網發表那篇自敘性的文章得知,他畢業后就職,仍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伴著書香,廢寢忘食地閱讀、寫作,相繼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學術交流》《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國內最受全球關注的中文作家網站——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等媒體發表散文、散文詩、詩歌、學術論文、文藝評論、通訊、消息、評論員文章、理論文章、心得體會、調查報告、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等十幾種體裁的文章近二百篇。其中,配樂散文《幼兒園抒情》,情感跌宕起伏,語言委婉深沉,據傳,伊春人民廣播電臺一位著名女主播1984年6月1日播出時,聽眾反映深受觸動,有心潮難以平靜的,有被感動得留下熱淚的,足見劉國學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已經有了熟練把握各種文體的能力。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散文獲國家級文學期刊《中國作家》雜志社北京筆會一等獎和省文聯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獲省社科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三等獎。深感知識不足,還考取了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為了擴展知識,又在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進修班學習二年。靠個人發表的文章數量,被評為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被吸納為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伊春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為優秀專門人才。《黑龍江社科界·學者風采》,就此專門介紹了他的事跡。
離開齊師院30年后的2007年7月,同學聚會,筆耕多年、作品頗豐的劉國學閃亮登場,眾目睽睽之下以團支部名義激情勃發地講話。他是成功者。他像上食沃土、下飲塵泥的蚯蚓,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地讀讀寫寫。現如今,人雖退休,仍筆耕不輟,且閱古今中外經典不停。他的接連不斷地進取精神,是他人生成功的法寶。因為他愛黨,愛人民,愛深情的大地。他要謳歌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大時代,他要贊美一切正能量的人和事物,于是有了巖漿的赤誠和潮頭的激越。在讀書中吸取知識和創作的技巧,在寫作中豐富人生價值的內涵與外延,像需要陽光、水和空氣一樣在閱讀和寫作中永不停步。
作于2022年5月1日 齊師院中文系同學微信群
2025年1月7日對外正式發布
作者簡介:邊長順(微信昵稱:邊塞翁),系劉國學當年在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的七四·二班同學,畢業后從事文秘工作,現居內蒙。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