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與肉
作者:郭松
靈與肉,顧名思義,靈魂與肉體。生活在世上的每個人,都由靈魂和肉體組成。人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如果沒了這些基本需求,肉體就會衰亡,靈魂也沒了依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有時我又會想,人的肉體是相似的,都由相似的物質(zhì)構(gòu)成,而靈魂的差別造成人與人的很大差別。肉體會生病、會衰老、會死亡,感到的不只是悲哀,而且是屈辱,以至感到肉體不是靈魂好的居所,靈魂離開肉體也許真的是解脫。
肉體終有一死,靈魂會不會死呢?大概永遠(yuǎn)是個謎。有時站在鏡子前,看我的面孔和身體,不禁惶惑起來。不知道看者是我,還是被看者是我。靈魂和肉體一相遇,彼此都感到陌生。我會想起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爾的話:肉體不可思議,靈魂更不可思議,最不可思議的是,肉體居然能和靈魂結(jié)合在一起。
人有個肉體似乎是件尷尬事。喪子的母親終于停止哭泣,端起飯碗,因為她餓了。含情脈脈的女子得離開情人一會兒,因為她要上廁所。說教者還在談?wù)撁鎸嚯y時的淡定,卻因為牙痛而呻吟不止。
人們一生都得花許多精力來伺候肉體:喂它,洗它,替它穿衣,給它鋪床。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屈辱地說:“我是它的老護士,它逼我為它洗腳?!边€有更屈辱的事:一個心靈美好的人可能其貌不揚,一個靈魂高尚的人可能殘疾。荷馬是瞎子,貝多芬是聾子,拜倫是跛子。不管人們?nèi)绾嗡藕蛘{(diào)理,肉體都不可避免地要衰老、死亡。
不要肉體如何?那更可怕,人們將不再能看風(fēng)景,聽音樂,呼吸新鮮空氣,讀書,散步,運動,飲食,尤其是,世上不再有男女,不再有愛情這般美好的事。原來,靈魂的種種美好根本離不開肉體,沒有肉體的靈魂不過是幽靈,不再有生命的激情和歡樂。
我要說的是,肉體是奇妙的,靈魂更奇妙,最奇妙的是肉體能和靈魂結(jié)合在一起。人們愛美麗的身體,然而,使身體美麗的是靈魂。如果沒有靈魂,身體只是物質(zhì),它也許勻稱,豐滿,白皙,但不可能美麗。
人們愛自由的靈魂,然而,靈魂要享受它的自由,必須依靠肉體。如果沒有肉體,靈魂只是一個幽靈,它不再能讀書,聽音樂,看風(fēng)景,不再能與另一顆靈魂相愛,不再有生命的激情和歡樂,自由對它毫無意義。
說教者不愿承認(rèn)的一個事實,就是人們有一個肉體??匆娙说娜焙叮炙准耙靶U的本能和沖動,看得厭倦了,就希望人得跟天使一樣。然而想象不出天使是怎樣的,不以為天使也有和人一樣的肉體和形狀,除了多生一雙翅膀,還有他們的肉體。
一個天使如果聽不到聲音,怎么能夠唱歌?如果沒有鼻子,怎么能夠嗅到新鮮空氣?如果皮膚不會發(fā)癢,怎么能夠享受搔癢時的滿足?這在享受快樂的能力上,該是一種多大的損失。天使應(yīng)該有肉體,一切肉體的欲望都應(yīng)得到滿足,否則天使便會變成純粹的靈魂,完全沒有滿足,而一切滿足,都是由欲望帶來的。
有一回,我跟一位朋友聊天,說了些形而上的話:人深層的愉悅和幸福,其實和身體的感覺無關(guān)。誰知這位朋友反駁:你這種話,到街上說說看;街上什么話都有,唯獨沒有你這樣的話。
人們的生活,粗略地分:大的一塊,像油鹽柴米,衣食住行;小的一塊,像讀書寫作,攝影書畫。靈魂離不開物質(zhì),找個山寺念經(jīng)修行,吃喝拉撒也免不了。結(jié)跏趺坐,也得有人照顧柴米。
但靈魂上富有的人,多半在身體上不過多滿足。古羅馬哲學(xué)家塞涅卡提倡“以茅屋為居室”,雖有點苦行僧的味道,但“師中之師”的蘇格拉底也主張簡樸生活,逛市場時就感嘆“有多少用不著的東西??!”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時常做點沒用的事。比如,籃球足球是沒用的,唱歌跳舞是沒用的,文學(xué)藝術(shù)是沒用的,斗酒百篇是沒用的,但總是惦記這些事,作為靈魂的滋養(yǎng)。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明月和酒連在一起,這要大詩人才會想到。月亮是天上的酒,望月就是飲酒了。把酒酹滔滔,只有酒還不夠,沒有月亮?xí)z憾。人望見月亮總是淡漠的,等到喝了酒,就要問一問青天了。
三十多年前,那種老式的手機叫“大哥大”,像一塊長方形的磚頭,總見有闊人專門在人多的地方從皮包里鄭重地拿出來,很高調(diào)地通話。更早些時候,有人拎著更大得多的錄音機,高聲放著音樂一路拎過去,讓行人非跟著洗耳恭聽不可。
那時候凡是貴重的東西,總會被人拿出來炫耀,而有炫耀資格的人總是很有錢,無論炫耀的是“大哥大”,還是錄音機,都是炫富。已經(jīng)普及的東西則無可炫耀了,手機現(xiàn)在幾乎人手一個,自然也就無人借此炫富,除非它的外殼是純金的。
如今炫富意思不大,更有意思的是炫雅。凡是騰達(dá)未久的俗人,怕的是人家還認(rèn)為他俗,要想辦法讓人家知道他其實很雅:琴棋書畫,一概愛好,詩詞歌賦,也都在行?,F(xiàn)在在微信上時常見到書法,高明的也還看得過去的固然也有,可有些“墨寶”實在不敢恭維,筆畫未穩(wěn),結(jié)體詭誕。如此的炫雅,其實古已有之,“附庸風(fēng)雅”一詞,即由此而起。
在我看來,炫雅總比炫富好。蘇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比羲F(xiàn)在在微信上曬讀書,估計有些人鄙視的目光只會落在他的粗繒大布上,對他腹有詩書而彰顯的軒昂氣宇卻選擇性失明。若他活到現(xiàn)在,大概也不敢曬讀書,因為有一種說法,曬讀書是“裝”。
有人嘲笑的不是讀書,而是曬讀書。如果嘲笑讀書,那可能意味著“讀書無用論”正借尸還魂,若長此以往,反智思潮可能泛濫。“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可以用來調(diào)侃,若讀書少都可以拿來炫耀,那文化真的就荒蕪了。曬讀書,較差的評價是附庸風(fēng)雅,附庸風(fēng)雅當(dāng)然不好,但至少說明讀書在人們心目中還是衡量人素養(yǎng)的一個標(biāo)志;如果一個時代連附庸風(fēng)雅的人都沒了,那價值觀就可能扭曲了。
有人嘲笑曬讀書,不是認(rèn)為讀書不好,而是反感裝讀書,恨之切用力過度,誤傷了那些真讀書的人。當(dāng)然,讀了書,要不要曬,這是另一個話題。把曬讀書當(dāng)成“裝”,從積極的一面說,是期待有人真正靜下心來,而不是擺拍裝文藝范兒。
錢鐘書、楊絳的好多照片就是在書房里拍的,沒人會說他們“裝”,因為他們把書籍化為了滿腹的經(jīng)綸?,F(xiàn)在的人大都太浮躁,書只是裝飾,鋪排很多,讀得很少;真正讀書的人,是不會去“裝”的。讀書不是走馬看花,更不是借花炫耀,而是含英咀華。那些潛心于書的人,曬一曬讀書也無妨,有人說你“裝”,你就“裝”得徹底些,把書變成自己的獨有氣質(zhì)。對譏笑你“裝”的人,你大可反唇相譏:“你也來裝啊,裝出自己的學(xué)問?!?/p>
領(lǐng)略靈魂的趣味,一半由于天資,一半由于修養(yǎng)。大約在靜中容易見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
所謂靜,是指心境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yuǎn)是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喧嘈。習(xí)靜不必定要進深山空谷,也不必定學(xué)佛家靜坐參禪。
靜與閑不同。許多閑人不能領(lǐng)略靜中趣味,而能領(lǐng)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便是忙中靜趣。
這番話都是替兩句詩注腳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贝蠹s詩人的領(lǐng)略力比一般人要強。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庇X得這種意境真是幽美?!蹦愣眠@一俳句,就懂得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摘幾句: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fēng)自南,翼彼新苗?!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目送飄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薄耙姓炔耖T外,臨風(fēng)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毕襁@類描寫靜趣的詩,你只要仔細(xì)玩味,便可以見到又一種景象,是你平時所未見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yīng)酬話,真是覺得苦。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不必多說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lǐng)神會,便可感到至友間的至樂。你大概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吧。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現(xiàn)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xué)》《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