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情緣
文/楊豪豪
一
親情是一股涓涓的細流,給我心田帶來甜甜的滋潤。
洛川,陜西蘋果之鄉。雖說每次都是短短之行,但洛川的人文景觀,鄉土風俗,吃穿住行,卻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本人是地地道道的關中人,對洛川的一切從陌生到熟悉,從不知到了解,從喜歡到歡喜。洛川,位于陜西中部,延安地區南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居喬山、喬山林帶之間。北接富縣、宜川,南與白水相鄰,東靠黃龍山地,西與黃陵、宜君毗連。提起洛川,人們第一反應就是“洛川蘋果”。洛川也素有“陜北倉”和“蘋果之鄉”的譽稱。
二一年國慶節,是我姑新婚大喜的日子。凌晨三點多我就起床洗漱,祖母給我交代嫁妝的數目,這天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忙前忙后,直至到達洛川。當我姑穿上秀禾服時,我被秀禾服精美的刺繡和細致的手工,及頭發上盤戴的鳳冠所震撼!等從家出發已是中午十二點了,婚車在高速上風馳電掣。沿路的風景一片金黃,到處都是豐收的喜悅,沿途地貌有了陜北黃土高原的樣子,邊坡上種著玉米和粟米。婚車走銅川過宜君穿黃陵近四小時車程,終于即將抵達洛川。一座座大橋將陜北各縣聯絡在一起,行駛至最后一座大橋時,遠遠看到塬上的洛川縣城一個巨大的“蘋果”,大橋盡頭兩旁豎立“世界品牌—洛川蘋果”廣告牌。洛川縣城的馬路猶如一條綿延不絕的蛇,彎彎曲曲地穿梭于鄉村道路之間。婚車開進舊縣鎮阿吾村,村子周圍是一片一片地蘋果園,此時蘋果還未完全成熟,為了蘋果更好的上上色,勤勞的洛川人們,都在果園里取袋、鋪膜。我下了婚車走進果園,樹上的蘋果仿佛在爭先恐后地和我打招呼,歡迎我的到來。我順手摘下一個蘋果吃了起來,酸甜的汁水進入我的口腔,順著喉嚨直入肺腑,沁人心脾。從小就非常喜歡吃蘋果的我,這回好好地過了回蘋果癮。
走進姑的婚房,嶄新的家俱大屏幕的電視,一切都充滿了喜慶的樂譜。有一老者說著對我姑姑父的新婚祝福,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這是洛川縣特有的婚俗文化,拉棗子(枝)習俗。拉棗子是婚禮現場時的一種,用來表達并祝福一對新人的新婚的文化行為,此婚俗在清光緒年間姜獻琛《洛川鄉土志》中有記載。拉棗子的內容中有唱段:“桌子翻過腿朝天,紅布蘭布圍一圈。紅頂子,綠綽檐,轎穗子,褲腿子翻,桌子圪嶗入麥秸,麥秸上頭鋪棉氈,竹子稈,綁兩邊,四個轎夫抬得歡,走一嶺,轉一彎,蘇玲響,馬叫喚,不知不覺到門前……”。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洛川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一代的婚禮拉棗子更具有新時代的詩意:“從西安,到洛川,如今鄉俗不一般。花轎接親走得慢,開上汽車跑得歡。大紅喜字貼前邊,嫁妝陪下一大灘。組合柜,榆林毯,沙發冰箱和彩電。還有古規沒有變,公雞母雞車里邊……”。后面知道拉棗子這位老者是姑父的外爺,我便就叫老爺。
其婚俗文化除拉棗子還有“花饃”。我的記憶里只是聽別人說過花饃,并一直沒有見過,當我親眼看到花饃上面有龍鳳,有鴛鴦,有荷花,栩栩如生。這些花饃都寓意著一對新人龍鳳呈祥,百年好合。花饃色彩艷麗,花樣種多,活靈活現,從中可以看出洛川廣大勞動人民高超的制作手藝。因花饃的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已被我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這天我做為姑的娘家人和大伯、大媽坐在了首席,姑父那邊首席坐的老爺和其他長者,姑和姑父逐一敬酒。吃完酒席回到姑的婚房,和姑一起整理安放嫁妝,我給姑送上綿薄的祝福,是一對喜字合杯姑說她很喜歡。因為是國慶假期,大伯他們第二天就回武功,我便多呆了幾天。翌日老爺來到姑家,我給老爺端茶倒水兩人便交談起來,老爺給我講起他年輕時的一些事,說我這個年輕娃娃有潛力,我聽后嘿嘿一笑繼續聽老爺講故事。這次洛川行將告一段落,短短幾天讓我對洛川這座縣城產生了深深的喜歡。后面因學業原因一直再未去。
二
二三年的端午節和暑假我再次選擇了北上洛川,給姑和小寶寶送端午祝福。暑假這回去洛川,吃的第一頓早飯便是洛川煎豆腐。心里犯嘀咕,煎豆腐會不會全是豆腐?因為我不太喜歡吃豆腐。當老板一聲高音:煎豆腐好了!端到我的桌前,我一看里面豆腐煎燙,紅油飄香,土豆粉條,還有熱氣騰騰的饅頭。我立馬想起我們關中人吃的燴菜,燴菜吃法也是和這一樣。但我們關中人很少在早晨當做早飯去吃。我也就放下顧慮大口朵頤地吃了起來,吃完后感覺今天一整天渾身上下都熱乎乎的!
因為是暑假,我還去了洛川民俗博物館和洛川會議紀念館。民俗博物館里面許多都如上面寫得:拉棗子、婚俗文化、花饃等等一系列洛川本地的人文風俗。會議紀念館讓我感受到紅色革命,因陜北及周圍一些地區屬于紅色革命地區,洛川也不例外。
會議紀念館前,我被館門外右手邊的坦克吸引,因為長這么大從來沒見過。坦克前面寫著一行字“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贈”。我懷著十分敬慕的心走進大門,大門正對著“全民抗戰——走向勝利”的主題偉人雕塑。我從前到后、從外到里參觀警衛隊舊址,毛澤東舊居,徐向前舊居,機要室總務處舊址等。這些歷史舊址深深地撼動著我的內心,使本來愛學歷史的我,愛國報國之情一下子油然而生。對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而言,能做到的是學習紅色精神、銘記紅色文化、發揚紅色信仰。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手中的筆描繪新的時代,走好新的時代的長征路。
這一年遺憾的事太多太多。老爺也一直惦念我,我卻一直是匆匆來匆匆去,沒能去看望他老人家。只是聽姑講老爺這一年一直生病住院,遺憾的是老爺他還是離開了我們,我卻未能見他最后一面,實為遺憾!雖說老爺與我只是一面之緣,但老爺他卻一直沒有忘記我。行筆至此,我的淚水不禁流落在桌前……
三
二四年春節,我去洛川給姑拜年,此行我了解到洛川一些新年習俗。人們掃舍、迎神、置辦年貨等,辭去舊的一年里不順、不好;迎接新的一年里如意、平安。人們都是從臘八后慢慢忙起。在洛川當地有句俗語:“吃了臘八飯,忙把年貨辦。”人們吃過臘八就開始準備迎接新年到來。
洛川人在臘八節一直有“打冰”的傳統習俗。人們會在先一天初七的下午,在河里面撈取冰塊;然后,將木炭和冰塊分別放在大門外的兩邊。其寓意一是通過觀察冰塊里的氣泡來預測來年的收成;二是將木炭和冰塊比作兩條狗,一條白狗和一條黑狗看守著大門,那些邪魔鬼怪就不敢進,從而保護一家人平安。
在臘八這天洛川還有戴“臘八篦子”的習俗。無論大人小孩都圍坐在火盆周圍,把火燒得又高又旺。據傳那些鬼怪見了就不會來了,大人們和小孩子也就都安全了。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對火崇拜的遺風。火滅后人們在火盆里放上玉米、小米爆玉米花和小米花,然后找大一點放在用高粱桿做成的篦子里面,從而祈福著新年的到來。
蒸年饃這是必不可少的,像我們關中地區普遍是蒸饅頭和包子。洛川人們不止蒸饅頭還都做花饃,又稱“面花”。就是用發好的面做成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寓意吉祥,如小老虎、小兔子等等,出鍋后的樣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饅頭和花饃出鍋后,人們還會在上面點上紅,寓意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鴻運當頭。
洛川人們迎新年還有許多傳統習俗,如洛川剪紙、洛川毛麻繡等。洛川剪紙是陜西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更是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已融入到洛川人們的生活當中,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拜壽遷居等都能看到剪紙的身影。臨近春節時,洛川勤勞的婦人們聚坐在一起,用她們靈巧地手和剪刀相互配合,剪出許多許多好看的窗花。窗花圖案多取魚、鳥、花、獸等,其寓意吉祥如意。更吸引我的是洛川“毛麻繡”,它以麻袋片打底,用彩色的毛線、棉線為輔線,采用扎、織、繡的方法制作而成。多數都是出自勤勞善良的婦人之手,繡出廣大勞動人民的良善,人民的勤快,人民的智慧。我發現洛川人在自家大門上的門簾上,都會掛著這種和毛麻繡一樣的門簾,繡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年的洛川人們還有獨特的拜年習俗。這也是我第一次親眼所見,晚輩們統一都給長者磕頭拜年,他們拜年磕頭都很有講解。我看好像磕一個頭拜一下;然后磕兩個頭拜兩下;最后是磕三個頭拜三下。晚輩們然后還會去拜家堂(在我們關中地區俗稱“榮”),這一拜年習俗在關中地區已經很少能看到。依稀記得在我小時候每到大年三十,我和我哥還有弟弟們都會給祖父母磕頭拜年。但這些年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洛川人們走親戚和關中地區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關中地區人走親戚要給“籠籠”放十個大圓饃在買一些禮品,去走親戚互相你來我往拜年;而洛川人們走親戚則會帶美酒、茶葉、禮品、副食互相拜年。關中人走親戚還講究時間,一般都是早上走親戚,等過了中午十二點后就不再走了,只有等到第二天早上重新走下一家。洛川人走親戚對時間沒有講究,無論早上還是下午都可以。真的就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人們還會在閑暇時間排練扭秧歌、打鑼鼓,因為正月十五元宵節要進行匯演而做著準備。特別是扭秧歌呀!每村男女老少都在敲敲打打,蹦蹦跳跳,歡歡笑笑,都想爭取拿下在縣上的匯演。聽姑父講:有一年的匯演比賽是兩村,誰也不讓誰,爭吵和打架經常發生,舅舅和外甥的兩村相鄰著,兩村為爭取匯演扭秧歌外甥把舅舅打了,事后外甥便拿上好酒、好茶葉去給舅舅賠禮道歉。這事還是我第一回聽說。
正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還會逛燈會。燈會是臨時在村中或廟宇前搭燈棚進行敬神的一種活動。因為辦燈會時家家要送手工制作的燈籠,掛于燈棚前,故稱燈會。必定少不了花饃,此時燈棚里的神像供桌上供上面花、花饃、香蠟表等善男信女敬神,而村民們陸續送自己做的燈籠掛于燈棚前,她們跪在神像下面雙手合十,默閉雙眼,嘴里念叨為父母,為兒女,等等祈福的話語。等再晚一點所有人都要到燈棚前轉轉,據說轉了燈棚這一年里就不會不生病。洛川人們在這新的一年里要鬧出個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幸幸福福,我也相信新年幸福的日子也會向他們撲面而來。
我也漸漸地喜歡洛川這座城,因為這里有我最親愛的人——姑。回想自己這些年一路上的坎坷,都是姑她陪伴著我、安慰著我、激勵著我。突然覺得這種親情無比珍貴。姑,你是我今生最親最近的人。世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回望洛川行,一生姑侄情!姑,愿我們姑侄之間的親情永生。
作家簡介:楊豪豪、男、漢族,2003年11月生,陜西武功人。文學愛好者,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楊凌示范區作家協會會員、武功縣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在《有邰文苑》《楊凌文苑》《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報《南禮士》等刊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