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的小年
作者:王軍
每過小年,我總是稀里糊涂地聽著母親念叨一句,讓父親去街上買塊豆腐,晚上在鍋里煎好與白菜一起燉著,說是過小年了。
那時,我根本沒搞明白家里為什么要過小年,也不清楚每過小年母親總是讓父親上街買塊豆腐回來給我們吃。
站在灶臺,我們望著母親在鍋里煎得黃嘣嘣的水豆腐,那滋啦啦的灶火聲,偏著腦袋想問母親,卻被那嚴厲的目光擋了回來,嚇得我不敢哼聲。
過了好久,母親才冒出一句:“那是給灶王爺吃的,小孩子不要問?!?/p>
隨后,父親過來,把母親放在碗里的三塊豆腐端到供桌上去了。而母親自己用筷子夾了兩塊放在灶臺的煙囪邊,說是敬火神,希望它保佑我們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不過,在我們那里灣里人對小年不怎么重視。家家戶戶有過的,也有的只是嘴上念叨兩句而已,那天的飯菜跟平時沒什么兩樣。記性好的、家中寬裕點兒的人家,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三日,讓家人吃上一頓好吃的,但比起年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兒。也有忘記日子的,臘月二十四日才過。因我們那里地處我國北方與南方地理位置的分界線,哪天過小年,灣里人沒什么忌諱。
也正是受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小時生活習慣的影響,我在心中常把過小年的事忘得一干二凈,隨身邊的人說是哪天就哪天。
其實,過小年是我們的先哲們對火的崇拜和敬忌。那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遠古有了火,華夏大地才有了人間煙火的氣息,才生生不息地繁衍生活的希冀與未來。
民間說法,是夏商時祭灶的一種儀式,奉灶神為神主,常用豐盛的酒、食物作為祭品,包括糖果類的甜食,意思是讓灶神爺吃東西堵住嘴,以免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背后搗鼓人間的壞話?。也有民間流傳凡人張生娶妻后無所事事,成天花天酒地,敗光了家業,淪為乞丐。有一天,他討飯到了原配家門口,無地自容,便一頭撞進灶膛里燒死了。玉皇大帝聞知后,認為張生是個悔改之人,便封他為灶王,但每年臘月二十四日前必須上天一見,大年三十再回灶底守護灶臺。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四小年之說。但北方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是從清代皇帝雍正朝政時開始的。這之前,清代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在坤寧宮祀神,二十四日祀灶。當時,雍正皇帝因簡單省事,祀神和祀灶一并為臘月二十三日同一天祀出。王族、貝勒爺們看后紛紛效仿,皇親、顯貴們在這一天祀灶,過自己的小年。于是,朝庭內外逐漸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清史稿·禮三》也有記載。但南方地區仍保持著唐、宋以來二十四日為小年的傳統。這也是當今我國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的緣故。
其實,先秦時期,人們把祭灶就位列為“五祀”之一,慢慢演變成了過小年的習俗,與其他四位神祇共守家庭平安?,祈求來年財運。《禮記·月令》記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至于祀灶其它說法,《論語》中寫道:“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蹦媳背h之爭時期已有跡可查,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唐代羅隱《送灶》一詩對祀灶一事更為直接明了:“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到了宋代,民間一些人認為這天灶王爺上天領詣,新舊一年開始交替,故稱臘月二十四為“交年節”。家家戶戶掃塵士、更新衣、磨豆腐、備年貨、迎新春,并在這一天清除家中各個角落的灰塵,準備些年貨,迎接新年的到來。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說:“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钖豆祀灶。”也就是說小年普天同樂。詩人范成大在《祭灶詞》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p>
小年又稱交年節、灶神節,送灶、辭灶、醉司命。讀懂它,人間自有的溫情,希望年年降落在各自的門庭中……
2025.1.22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