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歲月深處的溫情紐帶
作者:韓亞成
在歲月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藏在我心里,也有一些留存的物件承載著那逝去的時光,那是最真摯、最深厚的情感,那一沓沓我留存的家書,便是我如此寶貴的財富。那是我人生歷程中的一段歲月,一段經歷,一段美好,也是我塵封已久的回憶。每一封信件都蘊含著父母的牽掛、我的思念,交織成一首愛的贊歌,穿越了四十年的光陰,至今仍在我的心頭奏響。
十八歲,那個青春似火卻又懵懂稚嫩的年紀,我背上行囊,告別家鄉,投身到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守備部隊。初入軍營,緊張的訓練生活、艱苦的環境,常常有想家的時候,給家里寫信,盼望著家里來信,在我內心的深處,有著一份對家書的期待,讓苦寂的生活,帶給我溫暖和力量。
那時我所在的部隊,地處交通偏遠,一封家書的旅程漫長而艱辛,常常要在歲月的風沙中跋涉一個月才能抵達目的地。在那等待的日子里,時間變得無比漫長,每一天都像是被拉長的絲線,而我就像一只執著的蜘蛛,在這絲線的盡頭,盼望著家書的出現。每次看到連隊通信員的身影,心中都會涌起一陣激動,那小小的信件,承載著父母的氣息,是我與家鄉唯一的情感連線。
部隊的生活條件,用艱苦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電視一跳一跳沒信號,報紙一抱一抱才讀到,家書一月才收到。”這句順口溜,生動地描繪出當時的狀況。交通閉塞,信息匱乏,可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家書的意義被無限放大。在夜深人靜的夜晚,一切都安靜下來,思鄉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頭。我會在被窩里,借著微弱的光線,小心翼翼地展開家書。那熟悉的字跡,如同父母親切的面容浮現在眼前,每一個字都像是他們在耳邊的輕聲細語,慰藉著我孤獨的心靈。看著看著,淚水有時會模糊雙眼,而在這淚水中,我仿佛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父母的懷抱,漸漸進入甜美的夢鄉。
我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在那孤寂的軍營歲月里,每周至少要給家里寫三五封信。每一封信都是我情感的傾訴,是我對家鄉、對父母的思念與牽掛。我在信中講述著軍營的生活,那些訓練的艱辛、戰友間的趣事,還有我對他們深深的想念。每寄出一封信,就像是放飛了一只承載著我靈魂的白鴿,盼望著它能飛回父母身邊,同時也期待著父母的回信能如歸巢的鳥兒般早日到來。在連隊里,每當通信員取回報紙的時候,戰友們都會興奮起來。大家都急切地詢問有沒有自己的家書,那場面,就像是在等待一場盛大的慶典。因為我們都知道,家書的那頭,是親人的牽掛和思念,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如今,時光已經悄然流逝了四十年。回首往昔,那些父母寫給我的家書,被我如寶貝般保存著。它們靜靜地躺在歲月的塵埃里,卻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的記憶天空。每當我打開那些已經有些泛黃的信紙,塵封的記憶又一次呈現我的眼前。那些熟悉的語句、關切的問候,仿佛帶著當年的溫度,再次觸動我的心弦。
這些家書,是一部部家庭的歷史。它們記錄了我從一個青澀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名堅毅軍人的歷程,也記錄了父母在歲月中的牽掛和期盼。每一個褶皺、每一處筆跡的暈染,都像是歲月留下的吻痕,見證了愛的深沉與持久。在這些家書里,我看到了父母對我的擔憂,當我在信中提到訓練強度大,有時累得吃不宵,他們字里行間的鼓勵與關愛,讓我力量倍增,當我把在部隊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的喜迅寄回家,我也看到了他們的驕傲,那滿紙的欣慰仿佛能溢出信紙。這些家書,是我與父母心靈對話的記錄,是我們情感交織的畫卷。
現在再次讀起這些家書,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一封封家書,讓我想起了科爾沁草原那廣袤無垠的大地,想起了戰友們質樸的笑容,想起了軍營中難忘的往事,更想起了家鄉那熟悉的那山那水、父母慈祥的面容。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信息傳遞變得如此便捷,一條短信、一個電話、一個視頻,就能瞬間連接千里之外的親人。然而,家書所蘊含的深情厚意,卻是這些現代通訊方式無法替代的。家書是一種儀式,是一種靜下心來、用筆墨傾訴情感的過程。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情,它是我們在歲月中留下的足跡,是我們情感的化石。
這些家書,也是一種傳承。它們讓我懂得了親情的珍貴,讓我明白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無論我走到哪里,父母的愛都如影隨形。它們教會了我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對家庭的思念和熱愛,如何在孤獨寂寞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如今,我也會把這些家書的故事講給我的女兒聽,讓她明白,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便捷通訊的年代,親情是如何通過一封封家書得以延續和升華的。
歲月可以流逝,容顏可以老去,但家書所承載的情感卻永遠不會褪色。它們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是我靈魂深處永恒的故鄉。在這喧囂的世界里,每當我翻開那些家書,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寧靜的港灣,那里有父母的愛,有我對家鄉的眷戀,有我一生都無法忘懷的青春歲月。它們就像一條溫情的紐帶,將過去與現在緊緊相連,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不會迷失方向。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