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
作者:錢緒彬
從記事開始,我就特喜歡吃我母親包的餃子,直到現在還想吃。
在我們當地并不叫餃子,而叫包面,形狀像“船”,里面餡多,比一般的餃子大。它是用瘦肉、芝麻、核桃、黃豆(小顆粒)、韭菜等食物制作而成的餡,做起來也比較復雜,先將食物切小、搗碎,然后配好作料,攪拌均勻即可。餃子皮是用手工搟做的四方塊。包好的餃子,在煮時也有竅門。首先將水燒開,然后把餃子輕輕地丟在鍋里,同時要守在跟前,不停地往冒泡的地方加冷水,直到餃子全部浮出水面才煮熟。如果煮的時候不加冷水,就會被煮亂,味道就變了。
記得,有一次回老家過春節,母親知道我喜歡吃餃子,就開始忙活起來。在包的時候,一家人齊動手,我3歲的女兒也好奇地跑過來湊熱鬧,母親看著她笨拙的小手粘滿了餃子餡和面粉,直樂得合不攏嘴。從外形上看,盡管市場上賣的餃子好看,但是味道卻怎么也比不上我母親做的。這種餃子,不僅味道香,營養好,吃著酥,還不膩,是地道的土家風味。
我出來工作快30年了,各地的餃子也吃了不計其數,但怎么也吃不出我母親做的那種味道。每次逢年過節回老家,母親都會不厭其煩地包餃子給我吃。要知道,包這種餃子很費勁,從準備餡到和面、搟面到包好,至少要兩三個小時,有時包的人少,時間會更長。只要是我母親做的餃子,我每次至少要吃上兩三碗,吃飽了還想吃。然而,自2008年4月份以后,再也沒能吃上母親包的餃子,因為她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母親生命垂危時,為了安慰母親和幻想她能好起來,我俯下身子低聲說,還想吃她包的餃子,看著母親在痛苦掙扎中,露出的一絲微笑,我的心卻在隱隱作痛。
生活是美好的,有時也是殘酷的。雖然,從此以后,我再也吃不到母親包的餃子了,但是,我會作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作者簡介:錢緒彬,湖北長陽人,中國鐵路作協會員,宜昌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網站和微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