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豐碑
作者:汪洪林
在貴州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歷史的長河悠悠流淌,孕育了無數英勇與悲壯的故事,特別是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貴州寫下了輝煌篇章。
貴州是紅軍長征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最廣、發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載入史冊的黎平、猴場、遵義、茍壩會議,特別是遵義會議以及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等一系列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乃至中國革命前途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貴州。貴州老區和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重大犧牲貢獻,值得敬重,永遠銘記。黔北遵義,又是這段歷史中最耀眼的篇章。遵義會議、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是中國革命史上在遵義的三顆璀璨的明珠,其光輝照耀著后人,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勇往直前。紅軍長征在貴州、遵義留下的遺址遺跡和歷史故事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品牌。為追憶紅軍長征歷史,弘揚紅軍長精神和老區精神,仁懷、習水、赤水三市(縣)相繼建設了“四渡赤水紀念塔”、“四渡赤水紀念館”、“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簡稱“一塔一館一園”)。它們高高地矗立在赤水河畔,仿佛是那段崢嶸歲月的守望者,靜靜地訴說著那段不朽的傳奇。其中,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個紀念“四渡赤水”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而修建的陵園,是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長征精神的重要陣地,是一座歷史的豐碑。
2024年深秋時節,赤水河畔,生機盎然;赤水古城,青春煥發。11月3日午后,艷陽高照。我們《紅色赤水》采風團第四組全體同志,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的路途。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見證紅軍長征途中的英勇與智慧,更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與不朽精神。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大門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位于赤水市中區三十里里河濱大道西路杉樹壩,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于1990年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現地教學教育基地”、“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16年列入第六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當我們走進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前的杉樹壩廣場,環視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古木參天,松柏相映,環境優美的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仰望雄偉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和鮮花、花圈簇擁的紅軍烈士墓,思緒萬千,耳邊響起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钡溺H鏘旋律,把我們帶入1935年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1935年1月,在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在原赤水縣境發生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其中有猿猴(元厚)場、黃陂洞、七里坎、柏楊坎、復興場、箭灘、青杠坡等多次戰斗,并在其境內的土城、元厚等地一渡赤水,后相繼在二郎淮、太平渡、九溪口、淋灘等地二渡、四渡赤水。僅在赤水黃陂洞、青杠坡戰斗中就傷亡紅軍多達4000余人。中央紅軍在赤水英勇戰斗,播撒了革命火種,譜寫了一曲曲英雄壯歌,成就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特別是在柏楊坎戰斗中,為確保其主力部隊回師參加青杠坡戰斗,紅一軍團1師后衛1個班,阻擊川軍1個團的追兵,毫無畏懼,頑強戰斗,最后全部壯烈犧牲,是典型的“狼犽山五壯士”“英雄王成排”似的英雄集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工農紅軍頂天立地、不畏犧牲、赤膽忠心、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之戰,體現了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實事求是、審時度勢、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范例,是毛澤東生平軍事指揮藝術的“得意之筆”,是中國革命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光輝照耀著后人,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在這片曾經烽火連天的土地上,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雄壯地矗立著,仿佛是那段崢嶸歲月的守望者,向人們訴說著那段不朽的傳奇。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的前身是“赤水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85年12月,1986年10月竣工落成。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愛萍上將親筆為赤水革命烈士紀念碑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人民日報》社原社長秦川,原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賈若瑜少將,貴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秦天真,時任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副省級老干部羅明,時任中共遵義地委書記梁明德,時任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況興華、時任瀘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鄒正濤等領導出席紀念碑落成儀式。1995年11月,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赤水縣革命烈士陵園”改擴建為“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陵園緊靠美麗的赤水河畔,占地3.13公頃,由碑陵園、展陳館、百竹園、古樟園四部分組成(寓意“四渡赤水”)。各園區之間,合理布局,精心設計,修建了1條環形參觀游覽步道、6條園區通道、4個仿古休息亭、2個休息長廊、2個公廁,以及遍布園區內的路燈、射燈共計218 盞等基礎設施。陵園依山就勢,參照南京“中山陵”樣式設計,氣勢宏偉,環境優美,古木參天,松柏相映,莊嚴肅穆,有“小中山陵”之稱。
走進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巍峨聳立的陵園大門,它如同一位忠誠的衛士,靜靜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園地。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由下至上分為3個階梯:
第一階梯為集會悼念區,是專供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主建筑為:鋼槍鐵索式門柱型陵園門牌。由4支步槍造型的立柱撐起門牌。槍尖上部用鐵鏈連接,鐵鏈從兩側斜著墜地,寓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工農武裝推翻反動統治的鐵鎖鏈。門牌上空的鐵鏈又呈3段索橋的造型。門牌上面懸掛著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的“赤水紅軍烈士陵園”8個鍍金大字,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熠熠生輝,象征著“四渡赤水”精神永放光輝,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大門前面是草坪,可容納1000多人集會;門牌前,左右兩側各有1個2米多高的石獅;在大門側面不遠的地方,還配有仿古建筑的工作室,現已改建為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展廳。
第二階梯為紀念碑區,是敬獻花圈、花籃的主要區域。進門牌,登上94級丹霞石階梯,仰望高聳入云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它莊嚴而肅穆,如同一位不屈的戰士,屹立在藍天白云之下。石階兩旁是排列整齊的蒼松翠柏,象征著紅軍烈士像松柏一樣亭亭玉立,四季長青;碑前的平臺上,鮮花、花圈簇擁,它們靜靜地陪伴著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仿佛是在訴說著對他們的無盡懷念與敬仰。
紀念碑高19.35米,寓意1935年;碑身呈方錐形,用紅色花崗石作裝飾。其正面鐫刻有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碑座為正方體,約16立方米,分別用紅色大理石和漢白玉裝飾,四面是4根由紅色大理石裝飾的斜撐,象征紅軍四渡赤水戰斗。碑座約2米高,四周鑲嵌4幅漢白玉浮雕,浮雕再現了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紅軍“四渡赤水”的戰斗情景。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后再上34梯臺階的平臺上建有一個大型石案。案面為長方形斜面,上面雕刻有“四渡赤水紅軍烈士墓碑記”?!氨洝备爬ń榻B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范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斗的經過,鐫刻著紅軍戰士們的英勇事跡,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讓人不禁肅然起敬?!氨洝比娜缦拢?/p>
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三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指揮下,在赤水河流域黔、川、滇毗鄰地區開展了“四渡赤水”之戰。是年,“遵義會議”后,一月十九日,紅軍揮師北上,擬在瀘州、宜賓一帶北渡長江,與川陜根據地紅軍第四方面軍會合。國民黨急調重兵防守長江、實施圍堵。紅軍抵達赤水縣境內,于二十七、二十八日先后在黃陂洞、復興場、青杠坡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激戰;于二十九日在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河,火速行軍,越四川古藺、敘永,進云南扎西。國民黨軍隊四面圍追,迅速迫近;紅軍當機立斷,放棄北渡長江,改為東征。二月十八、十九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直插桐梓縣、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殲敵兩師八團,獲得長征以來首次大勝。隨后,紅軍移師仁懷,于三月十六、十七日,在茅臺三渡赤水河,進入四川古藺縣境,擺出渡江之勢,敵軍急調各部圍堵,紅軍見敵中計,迅速回師,于二十一日從二郎灘、太平渡、九溪口、淋灘等地四渡赤水河,疾速南進,強渡烏江,近逼貴陽,誘迫蔣介石在貴陽急電滇軍援筑(助)。紅軍調虎離山成功,迅即揮師入滇,佯攻昆明,實策北上,于五月上旬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四渡赤水”之戰,體現了毛澤東等一代偉人實事求是、審時度勢、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八亩沙嗨敝畱穑瑒撛炝耸澜畿娛率飞弦陨賱俣嗟墓廨x范例,是毛澤東生平軍事指揮藝術的“得意之筆”?!八亩沙嗨逼陂g,許多紅軍將士英勇殺敵,捐軀戰場,遺志后世,彪炳千秋。
為世世代代弘揚四渡赤水精神,子子孫孫緬懷紅軍革命先烈,赤水人民敬移325位紅軍烈士忠骨安葬于風光秀美的赤水河畔杉樹壩,敬遷全市26個烈士紀念設施于此,將原建“赤水革命烈士陵園”擴建為“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供后人憑吊瞻仰。爰勒石銘文,以資紀念。
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四渡赤水”精神誨育千秋!
中共赤水市委 赤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重立
石案后兩側各有一尊紅軍戰士雕塑,一尊身背斗笠手握鋼刀,一尊身背鋼槍。紅軍戰士雕塑眼睛平視遠方,體現了紅軍戰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第三階梯為烈士墓區。墓區背景為長34.2米、高9.5米的長城式屏風,屏風墻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手跡的《長征》詩一首,氣勢雄偉壯觀,實乃詩詞碑一絕。屏風后為室內走廊,走廊兩側陳列有數十首仿毛澤東主席手跡詩詞碑。
墓區呈扇形排列的108座大理石豎碑紅軍烈士墓,安葬了325位紅軍烈士遺骨。其中12座墓有烈士姓名,其余是無名英雄。每個碑上刻著“紅軍烈士之墓”6個鮮紅大字,象征著長眠于赤水這方熱土的紅軍指戰員永垂不朽!
我們一行首先向紅軍烈士默哀、三鞠躬,然后沿著墓區石階緩緩而上,每走一步都顯得那么沉重。一座座墓碑整齊排列,每一座墓碑都是一個英勇生命的永恒定格,也是一個英雄故事的開始。我們輕輕撫摸著冰冷的石碑,仿佛撫摸著那段不朽的歷史,仿佛能感受到烈士們當年的熱血與激情,他們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我們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墓
墓區左側為革命烈士墓,安放有中共北方左聯首任黨團書記段雪笙之墓和中共十二屆中央委員、《人民日報》社原社長秦川的衣冠冢,以及在赤水建國初期征糧剿匪和后來為保家衛國英勇 犧牲的烈士之墓。
從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鋼槍鐵索式門牌左側上28級階梯(象征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到新中國1949年建立28年艱辛歷程),到達陵園展廳。展廳為二層仿古建筑,占地面2162平方米,建筑面積619平方米,綠地面積1123平方米。展廳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赤水之戰”。用圖片、文字形式介紹了紅軍一渡赤水土城戰役前夕發生在赤水縣境內的元厚夜襲戰,黃陂洞、七里坎、白楊坎、復興場、箭灘戰斗的簡況;第二部分“四渡赤水”。采用圖片、文字、LED屏、沙盤形式介紹紅軍四渡赤水概況;第三部分為“紅軍文物”。主要展示紅軍用過的錢幣、武器、蓑衣等文物;第四部分為“赤水今朝”。主要以文字、圖片展示赤水市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成果。我們仔細觀看展廳陳列的的大量歷史文物和珍貴照片,認真傾聽講解員的講解,漫步其間,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粗且患柦涳L霜的紅軍遺物,我們的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這些遺物,見證了紅軍戰士們的艱辛與付出,也見證了他們的英勇與無畏。
走出展廳,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站在陵園的高處,俯瞰著赤水這片曾經戰火紛飛的土地,我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啊,正是有了這些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紅軍烈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功績,傳承他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高尚殿堂,鮮活教材。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自建成以來,每年的烈士紀念日、清明節在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平時到這里悼念、參觀、游覽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民眾、游客絡繹不絕,已成為弘揚紅軍長征精神、老區精神,激勵后人奮力拼搏、開拓創新的重要教育基地。令人振奮的是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新建的赤水市革命歷史陳列館、革命烈士紀念墻、園區道路、綠化美化等一批與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配套的建設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屆時,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設施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成為聳立在赤水河畔的紅色革命傳統教育主陣地。
夕陽西下,陵園被染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這個神圣的陵園。但我們知道,我們的心中已經留下了永恒的印記。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一個讓人敬仰、讓人懷念的地方,它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讓我時刻銘記紅軍的豐功偉績。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