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于老師和他的金三角

于老師和他的金三角

 

作者:以東

 

 

于老師今年已滿40年教齡。

如果跟著延長退休這番操作,滿打滿算也只需兩年,于老師就要告別講臺,告老還鄉。

于老師趕上了好時代。他初中畢業即以高出地區高中分數線的成績考上中師,轉糧轉戶口,成了同齡人中有國家糧簿的人,祖墳冒煙了。中師畢業后一年,國家設立了教師節,老師地位的提高他是肉眼看得到的。那個印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手提皮包,還有那件背面印有“桃李滿天下”的白色圓領T恤,是當時那個地方老師們很值得炫人的教師節紀念品。雖不值幾個錢,但那是政府給的,是有特定文字印在上面的,嘴上不好說,但有這些穿帶,心里會有身份感和歸屬感,不管旁人怎樣的目光和評點,那都會是一束自然生發于內心的光,微弱而溫暖的光。那時候,于老師帶著這份光,跟學生們一起唱啊唱《我愛米蘭》,一天又一天。我愛老師,我愛米蘭,我愛歌唱。樸素明朗,默默芳香。

 

 

于老師的第一個崗位是一個教學點,教學點一般設在自然屯,屯是指村莊,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當時是村村有學校,屯屯要辦學,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小學教育,城鄉同啟,不留死角,熱火朝天。那個屯不小,有4個小組,村民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山頭。有一條小河從屯的北面蜿蜒而來,把4個小組一分為二。到了屯中間,小河迎著堅硬的石岸,拐向東流,就在那里形成了一個小小彎角,人稱金三角。那金三角長有一棵不高不矮的皂角樹,挺拔獨立,堅毅而優雅,宛如一位深思熟慮的智者。

學校就建在皂角樹旁邊。

說是學校,其實就是一間教室。教室由生產隊的大倉庫改建而成,長方形的茅草房,用一半空一半。用的一半還算干凈,空的一半有垃圾,有雜草,有時還有母豬巡邏,可以用破爛不堪來形容了。細心的于老師發現,他到來之前,當地群眾已經做了簡易維修,屋頂上那些新茅草插在半腐蝕的枯蓬中,高低不平,補鍋模樣,雖不協調,卻也將就。

教室兩面環水,另一面連著一個混凝土結構的曬谷場,曬谷場往前約100米處,有一棵大榕樹,臨河而長,樹很高大,根如磐龍,枝繁葉茂,聳立在全屯中心,當地人奉為神樹,陰森威嚴。樹下建有一座小廟,紅白喜事,大小節日,都有群眾前來供奉,影影綽綽,香火不斷。隔著一條小路,即是一片墳塋,清明幡紙飄散,夏至螻蛄頻鳴,大多時候就是一叢叢亂蒿,闃然沉靜。

教學點就他一個老師,一、二年級復式教學。他后來自嘲,自己既當校長,又當保衛科長。那時,這保衛科長故事最多。

于老師剛到,好心的群眾都提醒,不要單獨一個人在那里睡,那里經常鬧鬼。說誰誰白天在那里曬谷,不留神打個盹,挨老鬼壓頭,半睡半醒,動彈不得,醒來后渾身酸痛,特別是脖子,像是被繩索勒過一般。當時那一帶真的剛有人吊死。他心有余悸,從此不敢再來。又說某某晚上在那里守糧,有一婦人長發飄飄、衣衫襤褸,不言不語,朦朦朧朧中向他走來,驚得他失魂落魄,后來因此得了怪病,氣虛血瘀,憂郁老去。

說者繪聲繪色,有名有姓,聽者無不頭發直豎,脊背發涼,全身起了雞皮疙瘩。

于老師屯里有親戚,親戚很熱情,一定要他到家里擠著,別在學校睡了。村領導哥成直接叫上他,又說又勸,說家里剛建新房,他可以過去住一間,一個人最好不要在學校睡了。

讀了幾年書回來,沒想到首先面對的是這樣的考題。

于老師雖也猶豫,但礙于身份,最后還是謝絕各方好意,他咬咬牙住進了學校。只是晚上睡覺之前,關好門窗后,他還把菜刀放到床頭。說來好笑,他這個保衛科長,防鬼怪纏身是頭等大事。

他給自己制定了作息時間。從上午6點準時吹哨開始,到晚上12點讀什么書,做什么事,都安排得不留空檔,滿滿當當。在他的帶領下,每天,學生晨練的腳步聲喚醒了還在酣睡的太陽,那寬大的榕葉間漸漸露出一絲絲晨暉后,學生跑步基本結束,教室光線還不夠,大家集中操場早讀,或站或坐,或讀或背,書聲瑯瑯,飄蕩在金三角,飄蕩在那個美麗偏遠的村落。早起拾糞的老人,到河邊挑水的媳婦,還有趕牛出早工的年輕人,他們經過操場附近時,都不自覺地停下腳步,看于老師,看這個年輕人給那里帶來的新變化。學生也從原來的12人,一下子激增到32人,其中有幾個扔了書包多年,已經超齡,但那個金三角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魔力在吸引他們。他們羨慕那里的跑步聲和讀書聲,羨慕小伙伴們從學校搬回來的那些鮮活故事。不用老師上門動員,他們又回到了課堂。

晚上的掃盲課,夜校老師是個老者,在那里算是文化人,雖是老師,但沒誰稱呼他叫老師,學生大都按當地輩分,尊稱他為公公。公公讀過私塾,會作詩填詞,但他也沒進過現代學校。受私塾教育影響,他都是唱讀唱誦,整個教學過程像道公念經書,像歌手唱唐皇,搖頭晃腦,了無情趣。來上掃盲班的都是他的幾個熟知,每天晚上左等右等,還是寥寥無幾,沒有多少人來,場面冷清得可憐。教室是共用的,白天小孩,晚上大人。于老師的宿舍跟教室連在一起。不講那些基礎是文盲半文盲的學員,如果換作他這個中師生,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按要求認得寫得幾個生字,也是有難度的了。

于老師很快就摸清了情況。后來,他對夜校老師說,我來協助你吧。

他首先把當時最流行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抄在一張大白紙上,紅底歌譜,黑色歌詞,醒目清晰,雖然燈光昏暗,但看著有變化,能吸引學員們。

上課時間到,于老師手拿一根竹片夾著的那張歌曲手抄,笑臉盈盈地走了出來。他說,今晚我們先唱歌再認字。

下面一片掌聲。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高亢的歌聲從教室響起,好奇、興奮、激動,學員們被深深地吸引了。領唱、跟唱,合唱,專注的眼神,純潔的聲調,教室里縈繞著從未有過的清澈和滿足。坐在大榕樹下聊天的少男少女們聽到歌聲,也不淡定了,他們小跑過來,不管是不是掃盲對象,都擠進教室,坐著站著,也不忸怩,張開口,大聲唱,大家沉浸在音樂所帶來的美感和力量之中。

于老師來勁了。每晚先唱歌再認字,或者先認字再唱歌,他視情況而定,“唱認唱,認唱認”,模式多樣,方法靈活,學員高興哪樣做哪樣。

多少個夜晚,教室坐不下,窗戶口還圍滿了人,不用維持紀律,他們像看春晚一樣投入。在一首首紅歌、流行歌曲大聯唱中,認字識字,學知識學文化成為自覺,成為時尚,成為學員們內在的向往。

金三角夠熱鬧了。

學員散去,已到九點多十點鐘。于老師可不能停下來,他又打開書本,跟堂吉訶德去斗風車、去解救被綁在樹上的牧童,去行俠仗義,游走天下。他覺得堂吉訶德在塞萬提斯的筆下是那么的生動傳神,他并不是人們所諷刺的“瘋子”,堂吉訶德的理想主義包含好多現實,比如堂吉訶德選了一個農家姑娘作為意中人,給她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杜爾西內妮,到哪里都帶上,夠羨慕人的。他覺得。

讀托爾斯泰時,于老師也迷上了娜塔莎·羅斯托娃。這位《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女主人公,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也是托翁心目中生命和幸福的化身。這位婚前活潑多情至輕浮,婚后專一世俗到可笑的女性,她的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內心和外表一樣真實,她就如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彩,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對待生活,她一直是那么全力以赴——要么全有,要么全無,她不能容忍自己對生活哪怕有半點敷衍和折中。于老師看得入迷。他在幻想,他所在的金三角,也許有一天,他的“娜塔莎”也會姍姍而來。

娜塔莎還沒有來。

傳說中的鬼怪也沒有來。也許是因為他放在床頭的那把菜刀,鬼是怕生鐵的;也許是他教唱的那些紅歌,鬼是怕紅色的;也許是金三角突然生成的那股熱氣,鬼是怕熱鬧的。民間故事這樣的情節多的是。反正,連續幾個月,于老師在金三角平安無事,保衛科長什么鬼都沒見。

怕他個鬼!

 

 

有一天,隊長哥元找到于老師說,教師(全屯大小都這么稱呼他),明天請你離開學校一天。于老師問為什么。隊長只是笑,就說不得在,早上天亮離開,去哪由你。

恭敬不如從命。于老師去了村小,正好那里有幾本新雜志,雜志背面有新歌,他滿心歡喜地抄了幾首,《蝸牛與黃鸝鳥》那輕快調皮的旋律他最喜歡了。晚上,他又跟學校老師喝了幾杯,打發一天,回到金三角已經比較晚了。

只見學校還亮著煤油燈,里面還有人在做工。他滿臉狐疑,走近一看,學校從外到內已經修葺一新。屋頂已換了全新茅草,那個爛了半截的黑板不知扔到哪了,學生課桌也修補、添加了。特別是于老師的床鋪,原來是四根樹丫固定撐著,上面鋪幾塊木板,夠一個人翻身而已,一看當時就是作為臨時用的。現在已經換成了一張標準的做工精致的大床,就像家具店擺賣的那種,高檔得令人窒息。

還有,小河旁邊那塊空地,他們用籬笆圍了起來,并且已經翻了土。那是他們給教師做菜地用的。課本里的小白兔說,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

不用說,時間雖短,變化多多,村民都看在眼里。于老師用自己的點滴感動了大家,這個新的集體已經張開懷抱,溫暖地接納他,他成了他們的人。

河對面家的一匹老馬摔死,他們把能賣的肉都拿到街上賣。誰知到了晚飯,好客的主人家來到學校,不由分說,把于老師連拉帶拽,請了過去。那里坐了滿滿兩桌人,于老師坐到了年輕人那一桌,他夠年輕,還沒到二十呢!有一老者過來說,教師,你的座位在我們那桌,你到我們這里,雖然年紀很輕,但你比哪個都大,你不僅教我們小孩,你早晨的那一聲哨子,吹醒了我們多少想睡懶覺的人。

一片附和聲。那時的于老師突然感覺到,師范學校門口那塊石頭鐫刻的“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從來沒有這么具體,這么厚重。

學校一鄰近家喜獲孫子,頭七擺臺慶賀,主人三番五次過來邀請于老師。于老師覺得這些活動有好多民間規矩,自己人生地不熟,不好參加。后來主人又來了,像兄弟老表般直接抱他拉他,他用手緊握窗條,紋絲不動。最后,主人割了斤把肉,給家里小孩送過來。小孩說,教師,我爸爸說喊你太辛苦了,這點肉送給你!

于老師羞愧難當。從那以后,屯里有紅白喜事,不論多晚多夜,他凡請必到。

有天午休,于老師突然聽到外面有大聲喊,他走了出來,只見哥元肩扛著一擔玉米棒子,喘著粗氣,汗水流個不停。見到于老師,他快速地從籮筐里扔下幾根玉米棒子,那玉米苞葉還留著,他是特意準備的。那些玉米還嫩,好吃。再說,留有苞葉,扔下來也臟不著。不說客氣話,無聲勝有聲。

每到端午中秋這些大小節日,于老師的宿舍(兼廚房辦公室會客室等)就變成屯里各種特色美食的展覽室,有小孩在校讀書的小孩送,沒有的大人送,一家一兩個,粽子、糍粑、水圓、糯米團是主要品種,琳琳瑯瑯,頗有場面。其中那種用木耳、竹筍、肉絲做餡料的米粑,脆香兼備,味道最好了。

每每,于老師都會做一番無效推辭。

“親師友,習禮儀”。那是情意,是習俗,哪能推得掉呢。

 

 

當時,教育學院的耿老師風頭正盛,他提倡的語文即人文的語文教學觀,雖不時髦卻很實用。他以教材改革為載體,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初中語文,掀起一股不小的波瀾。

于老師所在的金三角當屬世界最小的金三角,那里離縣城已夠遠,哪知道省城那些高深莫測的新東西呢。但有一教育局干部下鄉到金三角,交流中曾經談及,給他很大的啟發。他覺得語文就是人文,教學就是人學。教師了解學生,教師喜歡學生,師生打成一片,那才有資格談教學。

他給學生制定了不少規矩,那種學生稍微加把勁就可以做到的規矩,那種遵守了它就使自己比原來變得更好的規矩,那種使學習生活、學校生活變得很有趣的規矩,特別是那種在學校學習才會有的規矩。于老師是制定者,也是執行者。他不會遲到,早六點鐘吹哨子起床他不會慢了一分,他不會因為慢一分上級沒人知道,就隨便可以慢一分。他對規矩的要求近乎苛刻。上下課時間由課程表說了算,由手表說了算。跟先前教師比,這給當時的學生耳目一新,覺得來學校是多么莊嚴多么重要的事。他們遵守規矩,崇尚規矩。因為規矩,他們已經癡迷于老師,癡迷于喚醒潛能、知道讀書能改變命運的這所小小的學校。

有學生說,他們不喜歡放學,不喜歡放假,不喜歡離開學校。

到那時候,于老師開始著力用心在教學方法的優化和學習方法的傳授上。其實復式教學最大的好處,就是教學設計本身已經給你解決好在教學中誰是主導誰是主體的問題,解決了講練結合的問題,解決了課堂反饋、面改面批等問題。于老師深諳其理,如魚得水,應付裕如。

不用說,學生成績很快就冒了尖。

于老師也沒有閑著。下午一放學,他要先到菜園打理一下,松土淋水,抓蟲牙除雜草。然后拿一把最嫩的蔬菜回來,或炒或煮,放幾塊有點臭味的肉渣,那是絕配,百吃不膩。其實說不膩是假,沒電沒冰箱,不吃臭肉還能怎么著呢。

吃完飯看報紙。當時在教學點的于老師像大機關大單位一樣訂閱《光明日報》,三四天收到一次。那份報紙文史內容多,理論色彩濃,比較耐讀,他很喜歡從報上抄來的那句話:“許多人都曾仰望過星空,但很少有人問過為什么,很少有人把這種驚異持續下去。”郵遞員送報時總是找機會跟他對上臉,說上幾句話。郵遞員也許在揣思,自費訂閱的這份《光明日報》,真能給住在金三角這樣的地方的小伙子帶來光明嗎?

于老師在參加自考,他不愿止步于中師,他想要大學文憑。

想多了有時候就會有奇跡。

有一次考外國文學,最后一題是分析蘇聯時期的長詩《十月》的思想藝術特色。于老師壓根兒沒看到過那首詩,也沒讀到相關資料,按理應該投降了。但面對這樣的試題,于老師又想多了。這長詩應該跟歌頌黨、歌頌蘇維埃有關吧,跟歌頌領袖、歌頌人民有聯系吧,愛生活愛美那是應該有的吧。他列個提綱,像寫作文一樣又洋溢了一番,藝術特色就綜合套用同時期的其他一些詩歌吧。于老師走出考場后對答案,竟然八九不離十。

那情形,他寧愿相信,是金三角的那棵智慧樹的靈魂在附體。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于老師如期拿了大學文憑。

 

 

于老師調到了縣城小學。

哥元跟他收拾行李,從金三角出發,走了兩個多小時到街上等車,路上那行李都是哥元一人挑著,任由于老師怎么要求,哥元都不曾易擔。行李不重,不礙事。話太多,路太短,他們還有說不完的內容呢。那個學生每天早上給教師送一個剛窩下來的、還有余溫的“暖”鴨蛋的故事,那個家長找不到肉也借來味精請教師吃飯的故事,還有那些讀夜校的小姑娘們從后窗給教師送芭蕉的故事等等,構成金三角精彩系列,一路講不完。

沒多久,經過金三角歷練的于老師,真的當上了縣城學校校長。

這一當就二十多年。直到去年因年齡原因,他才從校長崗位上退了下來。這么多年來,他從小于變老于變于老,他的身邊發生了太多的變化,有喜悅有感慨有迷茫。他是人事部門把他從金三角調來縣城的,哥元是自己把自己調出來的。于老師出來沒幾年,金三角的學校就撤到了村小,村小新起兩棟教學樓,漂亮大氣,最美校園,原以為學生就近讀書不憂了,誰知那個平常城里才見到的籃球架剛裝上,村小又撤并到鎮上的小學。金三角跟鎮上離得遠,學生走讀不合適,家長接送不方便。上學讀書變得辛苦了。

哥元的小孩在廣東打工,見了世面,能找到錢,他相信那句話:小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他直接把小孩送到縣城小學。這樣,哥元就帶兩個孫子,三級跳遠似的,直接到縣城租了縣酒廠一間廢棄的職工宿舍,爺孫仨吃住擠一起,條件苦點,但離于校長的學校近,走路就十來分鐘。于校長比辦自己家里的事還認真,早就把孩子們安排妥當了。

哥元天天送孫到校門口,于校長天天站在校門迎送師生。沒想到老了有這樣的機緣使兩個老伙計又能天天見面,他們都很珍惜。久不久聚個餐,侃些零零碎碎的事情,講些無關緊要的話語,陪伴歲月,樂享時光。生活平靜而美好。

但也會有例外。有一次哥元從家里拿些小魚過來,準備做晚餐下酒料,于老師卻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忐忑。他說,這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說一個老師收了以前一位學生從鄉下寄來的一條草魚,結果違反了什么規定,被處分,取消了教師資格證,當不了教師了。那文章的題目就叫《被魚剌“吞噬”的教師資格證》,夠嚇人的。于老師又說網上一起家長設計送禮,引老師上鉤,后錄像舉報的事,成了今年教師節期間的奇聞,是也非也,熱鬧一時。還有,在某班家長群,學生家長與老師互懟,言語出格,語氣乖張,有人截屏上網,引來眾人圍觀。

“君子隆師而親友”。家長與老師,這一學校工作重要的兩撥人,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脆弱、沒有信任、沒有尊重的關系呢?

說著說著,場面有些尷尬,兩個老伙計陷入了陌生的沉默。是的,他們也許在懷念那個溫暖的金三角,懷念家長群建在你我心中的那些樸素而純真的故事。

 

2024年10月28日


1 

作者簡介:以東,本名梁耀鮮,男,壯族,廣西百色田東人,漢語言文學本科,長期在田東縣工作,曾在多個部門擔任主要領導。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有散文專著《寫給小城》《詩意煙火》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在线亚洲字幕中文|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富女玩鸭子一级毛片|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国产chinesehd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1024人成网站色| 经典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第一页草草|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re5久久在热线播放|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理论影院第九电影院|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高清性色生活片欧美在线|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大片|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久久精品香蕉视频| 边吃奶边摸下面|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乱来乱子视频| 中国高清色视频www|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无翼乌邪恶帝日本全彩网站| 劲爆欧美第1页婷婷| 中文字幕丝袜制服| 青青草在视线频久久|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波多野结衣之双调教hd| 女大学生沙龙室3|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9热在线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