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昆明升庵祠
作者:郭松
在滇池之濱、西山之麓的高峣村,蒼翠濃郁的綠林中,掩映著紅墻碧瓦、古樸雅致的升庵祠;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庭院,由門樓、正殿、配殿構成。正殿及兩側廂房的楊升庵紀念館,由坎坷經歷、光彩人生、充軍云南、漂游天涯、德惠邊疆、偉業豐功、炳耀南天等部分組成。
升庵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原為楊升庵的故居“碧峣精舍”,后改建為祠。清康熙二十八年和光緒七年兩次重修,1986年昆明市文管會重修,基本保持了古時的格局和式樣。祠內還建有昆明徐霞客紀念館,一祠兩館在全國不多見;祠內古木參天靜謐,樓臺亭閣巍然肅立,融合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考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因“大禮議”事件,謫戍云南永昌,在云南35年。著作有400多種。《明史》稱:“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p>
“升庵”名源于楊慎在云南常坐一乘似量糧的“升子”的木制小轎,聯想同為避禍藏身之物,而取名“升庵”。他還有“滇南戍史”“逸史氏”“金馬碧雞老兵”“博南山人”“洞天真逸”等名號,傾注了多年與云南的地域情緣。
楊升庵放逐云南并未沉淪,而是樂觀地雄視古今,與奸臣貪官斗爭;他得知昆明有官紳勾結,以修整海口為幌子,吞占民田,化公為私,肆意斂財;義憤填膺寫下《海門行》和《后海門行》,檢舉此“乃二三武弁投閑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力請云南巡撫趙劍門予以制止。
楊升庵后半生,走遍三迤大地,搜集整理文史,書寫大好河山。如《云南山川志》《滇程記》《滇載記》《南中志》《南中集》《南中續集》《滇記》《滇候記》《滇海曲》等,為載傳云南歷史文化、外省認識云南作出杰出貢獻。他極力推進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居住昆明西山腳下7年有余,與楊門七子張含、楊士云、李元陽、王廷表、唐锜、胡廷祿、木公,游訪坊間、覽志研史、結社講學、談古論今、唱和評點。民國時期編纂的《高峣志·序》說:“自升庵居滇,文化日有增進。楊門七子之傳,碧雞書舍之辟,高峣一隅之文化,乃濡染于全省?!崩钤栐u價他:“有乎人者,有不物之物焉。老而不衰,窮而不躓,厄而不憫,人鮮有之。”
楊升庵放逐云南期間,得到毛玉之子毛沂的悉心照顧。毛沂如親人一般迎接升庵,尊其為“世叔”,視為至親。在官員李心齋贊助下,毛沂為升庵建了“碧峣精舍”。毛沂經常陪升庵登西山、覽滇池;升庵在昆明四季如春的感受,吟出了《滇海曲十二首》,其中:“萍香波暖泛云津,漁枻樵歌曲水濱。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痹凇洞和^》中,還情不自禁地呼出:“春城風物近元宵,柳亞簾攏花覆橋。欲把歸期卜神語,紫姑燈火正蕭條。”昆明“春城”的美名,從此誕生。
清人黃宗羲《明文?!酚涊d,“滇之東西,地以數千里計,及門而受者恒千百人。脫穎而登科甲,居魁選者,藹藹然吉士也。先生又不以問學驕人。藏智若愚,斂辨若訥,言質而信,貌古而樸,與人相接慷慨率真,評論古昔,靡有倦怠,以故士大夫乘車輿就訪者無虛日,好賢者攜酒者往問難。門下履常滿。”求教于升庵的學人從四方聚集到他身邊,無論之前認識還是不認識的,都被他的學問修養和不凡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楊升庵在云南雖身系“欽犯”,但他作為正德、嘉靖兩朝的文壇泰斗、學界領袖,在“大禮議”案中表現出的不屈精神,受到云南人士的尊重和愛待。他除在戍所永昌居留外,還能到云南各地游歷考察、寫詩作文乃至設館講學。川滇兩地巡撫同情楊升庵的遭遇,每以派遣戍役名義,許他回四川與親人團聚,“往復滇川十四回”?!睹魇贰钌鱾鳌酚涊d,嘉靖五年,其父楊廷和生病,升庵得以短暫回家探視,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嘉靖八年,楊廷和病逝,升庵獲準歸葬其父,葬禮結束后他又回滇。無論是暫回四川,或在云南昆明,或居留永昌,都得到官員善待。但嘉靖三十七年是例外,升庵因病回四川,途中被云南巡撫派人鎖拿回滇,“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楊升庵在往返滇川途中,數次經過金江古渡,看到江水奔騰而過,不禁感慨萬千,除寫下著名的詩《宿金沙江》外,還寫下著名的詞《臨江仙》。《宿金沙江》詩云:“往年曾向嘉陵宿,驛樓東畔闌干曲。江聲徹夜攪離愁,月色中天照幽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升庵最著名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在昆明的安寧,有著名的溫泉。楊升庵謫滇期間常到溫泉和曹溪寺。升庵在溫泉洗浴,發現泉水清澈見底、溫暖輕盈,稱贊“纖芥畢呈,苔污絕跡,掬之可飲,四時可浴,治瘡省薪”,并題詞“天下第一湯”,安寧溫泉從此聞名。1942年,云南省主席龍云重修溫泉時,在“天下第一湯”題詞旁由書法家書寫題跋:“明新都楊升庵修撰,以議大禮被廷杖謫滇,流寓于蒼洱金碧間者垂四十年。滇中名山水登覽吟詠殆遍。而尤愛連然之碧玉泉,曾題曰‘ 天下第一湯’。歷四百余年,凡四方人士,來浴沐茲泉者,咸服修撰品題為非溢美。茲因舊題湮沒,爰將修撰所題,補刊泉畔,并略疏其由來,以彰勝蹟,而抒仰止云。”
升庵祠門柱上有幅對聯,上聯寫楊升庵,下聯寫徐霞客為:“議大禮,面折廷爭,情系滇云名士名作千秋在;計遐征,山廻路轉,涉足蒼洱奇人奇書萬里行?!睏钌挚瑫志硐登迥┟癯趵ッ髦麜?、詩人陳榮昌所題:“升庵楷書不經見,李君香(春)圃以此卷示予,并示以行書千字文一卷。蓋同時所得者,真行雖異,其用筆堅卓俊爽則同,故斷為升庵手書無疑也,滇人士無不敬慕升庵,今見其楷法尤幸?!?/p>
每當看到“后世彈詞之祖”的《廿一史彈詞·臨江仙》時,就會想到這首詞曲的作者楊升庵;每當說到楊升庵其人其事時,就無不為他謫滇30多年,往川滇的艱辛,以及他超凡的文采和博大的情懷折服。尤其是多次游覽西山華亭寺,見到寺內懸掛的升庵對聯“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這樣絕妙的對聯映襯在碧波浩渺的滇池畔,更是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