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長聯人文解讀
作者:郭松
始建于康熙年間,巡撫王繼文建于近華浦南的大觀樓,疊閣凌虛,層樓映水,含煙曉霧,金碧相輝,使這名勝聞名遐邇的不是心曠神怡的風景,而是乾隆年間名士孫髯撰寫、陸樹堂書寫的180字長聯。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意思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開衣襟,推開冠戴,茫茫無邊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看吧:東邊的金馬山似神馬奔馳,西邊的碧雞山像鳳凰飛舞,北面的蛇山如靈蛇蜿蜒,南面的鶴山如白鶴翱翔。文人們何不選此良辰登上高樓,觀賞那螃蟹似的小島,螺螄般的沙洲;薄霧中的綠樹垂柳像少女梳理秀發般搖曳;還有那漫延的水草,遍地的蘆葦,點綴其間翠綠的小鳥和幾抹燦爛的紅霞。切莫辜負了滇池四周飄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陽光下的萬頃沙灘,夏日婀娜的蓮荷,春天依依的楊柳。
下聯意思是:數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頭,舉起酒杯,仰對長空感嘆,那些歷史長河中諸多英雄,而今還有誰在?試想:漢武帝為開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長安挖鑿昆明湖操練水軍;唐中宗派兵收復洱海地區,立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手揮玉斧,面對版圖,將西南劃在界外;元世祖率大軍跨革囊及皮筏渡過金沙江。這些偉業豐功,真是費盡移山心力。但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樣短暫,連幕簾都來不及卷起就消失;就連那紀功的殘碑斷碣,都傾頹在夕陽暮靄之中。到頭來,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鐘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上聯的著眼點在一個“看”字。站在大觀樓上,突出“奔來”,將“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用“喜茫茫,空闊無邊”來表達此景此情。接下來從東西北南四方描繪滇池周邊的四座山——東面的跑馬山,即“東驤神駿”;西面的西山,即“西翥靈儀”;北面的蛇山,即“北走蜿蜒”,南面的鶴山,即“南翔縞素”。用簡潔明了的十六個字,就勾勒出滇池周邊的四座山。再接下來“高人韻士”“選勝登臨”,捉螃蟹、逮螺絲的記憶躍然紙上。最后秋冬夏春的旖旎風光美不勝收、豈能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的點眼點在一個“想”字。對應“奔來眼底”的“五百里滇池”,感慨“注到心頭”的“數千年往事”,全然不覺得“披襟岸幘”,而是“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對應上聯的滇池周邊的四座山,“想”的是云南歸化中原王朝的歷史,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典故——
一是“漢習樓船”,講的是“武帝開滇”的典故。《史記·平淮書》載,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馀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古滇國是澤水之地,地名多為“潘家灣”、“螺螄灣”、“吳井橋”、“王家橋”,偶有一塊“干地”叫“王旗營”、“王家營”。說北方兵“不習水”,漢武帝在都城長安開挖“昆明池”操練水師,即所謂“漢習樓船”。為什么叫“昆明池”,看看“昆明”兩個字,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比”,與日月爭光輝的地方叫“昆明”。
二是“唐標鐵柱”,講的是大唐帝國與西南幡夷之間的典故。公元7世紀至8世紀初,在大理洱海及周圍先后形成六詔和西洱河蠻。六詔為烏蠻,即彝族的先民。蒙舍詔居六詔之南,稱為“南詔”。公元707年,唐王朝派遣唐九征率兵討伐吐蕃,切斷吐蕃與大理洱海地區的交通;公元738年,南詔王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詔成為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為基地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并在蒼山腳下、漾濞江畔立鐵柱以記之。
三是“宋揮玉斧”,講的北宋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云南,以圖獻。帝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公元907年,梁王朱溫接受唐哀帝李祝禪讓、唐朝滅亡,中原地區經歷“五代十國”的動蕩歲月。地處西南一隅的南詔于公元937年被大理軍閥段思平所滅,以大理為都府建大理國。公元961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拿著宮廷玩物鎮紙用的玉斧說,大渡河以南“朕不要了”。
四是“元跨革囊”,講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收復云南的典故。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即所謂“元跨革囊”。平定云南后,忽必烈派賽典赤赴云南任職,將原大理國區域改為云南行中書省,把原統治全省的總管府、萬戶府、千戶所改為路、州、縣,將“拓東城”改為“昆明縣”。賽典赤主政云南期間貢獻頗多,包括清理戶口組織屯田、興儒辦學培養民族官員、開鑿海口石龍壩、疏浚螳螂川河道、修筑松花壩以及銀汁河—金汁河、清理盤龍江以及寶象河、馬料河、海源河等。
想到“注到心頭”的千年往事,評說“費盡心力”的滾滾英雄,孫髯翁道破自秦漢以來數千年的改朝換代,無一例外都是“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的結局;一幅“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的光景。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杜甫的“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畫面。
孫髯撰寫的大觀樓長聯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長聯”,絕非它字數達180字,張之洞撰屈原湘妃洞長聯多達400字,鐘耘舫擬題江津臨江樓長聯多達1612字,都比孫髯翁的這幅對聯長。我們常說“高手在民間”,孫髯是一位大隱隱于市的民間學者,終其一生不過是個窮書生,卻創下無人可以撼動的長聯。
毛澤東對大觀樓題聯尤其推崇,據楊尚昆回憶,“國內有些著名的對聯他一口氣能背下來,比如昆明大觀樓那副一百八十個字的長聯,他就能背下來”。一次中央開會,毛澤東對云南一位負責人說,你們那里是“四圍香稻,萬傾晴沙”,有“九夏芙蓉,三春楊柳。”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開中央工作會議,看到輯錄在《楹聯叢話》里的大觀樓長聯,便對照三種該書版本閱讀,并圈點批注。特別是看到該書評長聯:“雖一縱一橫,其氣足以舉之,究未免冗長之譏也。”時,毛澤東旁批:“從古來看,別創一格,此評不確。”
1961年,郭沫若游大觀樓時,寫詩“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1963年,陳毅泛舟滇池,亦作《船艙壁間懸孫髯翁大觀樓長聯讀后喜賦》:“滇池眼中五百里,聯想人類數千年。腐朽制度終崩潰,新興階級勢如磐。詩人窮死非不幸,迄今長聯是預言。”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評此聯:“情景交融,古今會合,渾然一體。氣魄之大,無與倫比。”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