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的靈魂
文/郭軍平
一座建筑與一個人一樣,必須要有自己的靈魂。
如果說王之渙為鸛雀樓注入了靈魂,范仲淹為岳陽樓注入了靈魂,崔顥為黃鶴樓注入了靈魂,那么,王勃則為滕王閣注入了靈魂。
人不僅僅是為吃米而活著,還要有精神追求。如果說科學家研究發明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那么文學家創作優美的文學藝術作品,同樣也是如此。在人類文明史上,二者無高下之分,無有用或無用之別,它們都是人類高超智慧與文明成果的體現。
滕王閣的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都是非常聰明、杰出的。它毫無疑問是人類建筑史上的藝術品。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頌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睔v史上的滕王閣如何,一千多年后的我們雖然看不到,但在后人的繪畫里、文學作品里以及后來人們的復原下,我們依然切身感受到其巍峨壯觀、瑰麗神奇的豐姿。
今天我們看到的滕王閣,是在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弟子根據宋畫繪制的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的基礎上重建的。當它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時間是1989年10月8日,這是對久負盛名的滕王閣的第二十九次重建。
滕王閣的生命真如同一個人的生命一樣,如鳳凰涅磐,浴火重生,幾經磨難,幾經挫折,百折不撓,毀而復生,然終究以巍然、毅然的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這是什么原因?我想這其中離不開王勃的功勞。
站在樓閣觀賞,但見勾頭、滴水均有著盎然古風,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熟讀《滕王閣序》的人都知道,此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滕閣秋風”“孤鶩”的文字與圖案無不源于原文內容。
史書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勚?,沉吟不言。又報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侨欢?,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p>
自此,滕王閣便像被插上了翅膀,注入了靈魂,如鯤鵬展翅、鳳鳴九州一樣,馳名天下。自古至今,江南有三座名樓,滕王閣因最早揚名天下,而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如果說杰出的建筑師們為滕王閣塑造了肉身,那么自王勃以來的文人們則為滕王閣注入了靈魂。我想這就是文學作品的感染力量,也是滕王閣為何毀而復建、建而復毀、毀而復建的重要原因了。是啊!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需要腳踏實地的實干家,還需要仰望星空的詩人與智者。
自唐以來,滕王閣大大小小重修、復建達到了二十九次,這在人類建筑史上恐怕也是不多的。當然,重修、復建滕王閣這樣宏偉的建筑,絕不是小孩子們玩積木游戲那樣簡單。這是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與人力才能做到的事情?。?/p>
可是,如果在一個戰火不熄的時代,如果在一個災難不斷的時代,如果在一個人們居無定所、食無所獲的時代,人們尚且顧不上自己的安危,哪里還有閑情逸致修復這樣宏偉的工程呢?因此,滕王閣的每一次重生,都是建立在社會安定與繁榮的背景上的。由此,我們不得不感嘆:國運興,則滕王閣興。感謝祖國,因為它的富強繁榮,得以讓滕王閣這座歷史名樓重生。
看著眼前人頭攢動的人群,看著從天南海北紛紛趕來,甚至跨洋越海的眾多游客,我想問他們為什么要不遠萬里、不畏嚴寒酷暑、不畏旅途勞頓非要親眼看看、親手摸摸這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觀。
我想他們一定會回答我:為了一個人,為了一篇文,為了一個時代……
作者簡介:郭軍平,中國微型小說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日報》《美文》《散文百家》《意林》《思維與智慧》《語文報》《教師報》《好家長》等報刊媒體發表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一百多萬字。散文《游司馬祠》被編入2012年陜西省中考語文閱讀試題,三十多篇文章被編入初、高中語文閱讀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