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鎮游記
作者:劉敦樓
早就聽聞鄰市淮安的河下古鎮頗具魅力。后來查閱資料得知,這座古鎮“擁有2500多年的歷史”,“明清兩代涌現出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古鎮內80%以上的民居為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建筑,清代以前的占比超過70%,石板路面覆蓋率達90%”,“古鎮內分布著近百座古典宅院,街巷格局保存完好”。這些數據對我而言絲毫不顯枯燥,反而激發了我濃厚的興趣。
蛇年春節期間,忙完年事之后,我與家人驅車前往淮安。淮安距我家僅一百六十多公里,午餐后沿高速路行駛,不到下午三點便抵達。到達后,我們并未急于前往古鎮,而是先在賓館稍作休息,晚餐則盡情品嘗了淮揚菜的代表美食,為次日的深度游做點準備。
我們起得很早,意在避開人流高峰,計劃在八點半前游客稀少時進入古鎮,以便從容游覽。
薄霧輕籠,寒風凜冽,路上行人寥寥。我們乘坐出租車,沐浴著初陽的碎金,不到半小時便抵達河下古鎮。
“千年古鎮,我們來了!”今日,我們仨成為您的首批游客。幾位環衛工人正在清理昨日的最后一批垃圾,幾名安保人員有的在準備導客話筒,有的在調整護欄,忙碌著為今日的開街做準備。
古鎮的整體地勢較門前公路低洼許多,這一地表變化見證了“時代在進步,歷史在下沉”。
古鎮入口處,一座古樸的牌坊赫然映入眼簾,上書“千年古鎮河下”六個大字,蒼勁有力。
穿過牌坊,腳下的石板路蜿蜒向前,宛如一條時光隧道,將我們帶回遙遠的繁華街市。
僅前行二十余步,便來到古鎮的標志性景點之一——程公橋。這座石拱橋古樸典雅,橋面由青石板鋪就,兩側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展現了明清時期的高超工藝。橋下流水與古鎮的青磚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畫卷。
橋邊的花巷曾是清代“淮關八景”之一的“花巷曉市”,如今依舊古色古香,是拍照打卡的絕佳地點。
此時,耳邊傳來陣陣吆喝聲,街邊的小商店和小吃店已開市。小販們售賣著當地特產,有手工糖畫、香氣撲鼻的淮揚小吃,以及各式手工藝品。幾位不畏晨寒的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興奮地圍在糖畫攤前,觀看師傅用糖漿在石板上繪制栩栩如生的圖案。
我們徑直向右前行,來到聲名很大的湖嘴大街,這里是河下古鎮的主街道。石板路兩旁是青磚灰瓦的明清建筑,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歷史的厚重感。夫人和兒子不禁感嘆:“這些古建筑保存得如此完好,現代工匠恐難再現!”我則指著街道兩旁的老房子說:“你們看,這些磚墻和木窗都是幾百年前的原貌,在其他古鎮中并不多見。”
此時,街道上的行人尚少,遲起的原居民有的在卸門板,有的在擺攤,生活節奏不緊不慢,保持著古鎮特有的靜謐與安詳。
我們選擇了一家老字號茶館稍作休息,體驗古鎮的茶文化。點了一壺當地的碧螺春,茶香裊裊,沁人心脾。茶館老板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我們互道“早上好!”他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河下古鎮的歷史和風土人情,說道:“湖嘴大街曾是鹽商的聚集地,每日商販云集。如今雖不復當年繁華,但這條街依然是古鎮的靈魂。”
憑以往逛古鎮的經驗,古街存留不易,通常不會太長。我們漫步許久,總覺得這條古街格外悠長,與以往所見的古鎮古街不同。兒子特意“百度”了一下,告知我們這條主街道長約一公里,其中“現存的石板街長度約為680米,由2447塊條石鋪成”。
我們在湖嘴大街上繼續前行,不久便發現坐落于街道右側的“吳鞠通中醫館”。
吳鞠通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出生于河下古鎮。據說,他年少時,常跟隨長輩在古鎮的街巷中穿梭,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一次,他在街邊目睹一位老人突然暈倒,眾人皆束手無策,而吳鞠通憑借平日積累的醫學知識,迅速施救,使老人轉危為安。自此,他立志深研醫術,最終完成了醫學巨著《溫病條辨》。
走進中醫館,屋內彌漫著淡淡的藥香,陳列著各種中醫器具和古籍,仿佛能窺見吳鞠通當年懸壺濟世、潛心鉆研醫術的身影,令人不禁沉浸在這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之中。
館內還設有中醫體驗區,游客可以在此體驗傳統的中醫養生方法。夫人對中醫養生頗為感興趣,特意體驗了一次針灸療法。結束后,她笑著說:“感覺整個人輕松了不少,吳氏中醫真是神奇!”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湖嘴大街與茶巷交匯處的“文樓”。這是一家百年老店,以制作蟹黃湯包聞名。文樓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嘉慶年間,曾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店內的裝潢古色古香,墻上掛著一副未解的上聯:“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東西。”
我們點了幾籠蟹黃湯包和幾道淮揚特色菜。蟹黃湯包皮薄餡多,湯汁鮮美,入口即化。兒子一邊吃一邊贊嘆:“這湯包的味道真是絕了,不愧是百年老店!”夫人則對那副未解的上聯產生了興趣,她笑著說:“這上聯真是有趣,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對出下聯。”鄰桌一位老者捋著胡須道:“當年郭沫若先生來此,對著上聯喝了三盅酒也沒對出下聯。”眾人一陣哄笑,接著只顧吸吃湯包,有沒有下聯他們才不管呢!
飯后,我們稍作休息,便來到了“狀元府”和“進士第”。
狀元府位于古鎮竹巷街,規模宏大,建筑精美。從正門進入,便能看到寬敞的庭院,雕梁畫棟,美輪美奐。每一處建筑細節都彰顯著主人曾經的榮耀與輝煌。這里便是河下古鎮首位狀元沈坤的府邸。沈坤不僅在科舉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更是一位愛國英雄。明朝時期,倭寇侵擾沿海地區,百姓苦不堪言。沈坤雖身為文人,卻毅然挺身而出,散盡家財,招募鄉勇,抗擊倭寇。
玻璃展柜里,泛黃的宣紙上字跡狂亂:“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江南不肯休。”這位文武雙全的狀元,最終殞命于奸臣構陷,但他訓練的“狀元兵”,卻成為戚家軍的前身。雨打庭前芭蕉聲聲急,恰似四百年前的血雨腥風。
“進士第”是河下古鎮的重要文化地標之一,因明代胡璉、胡效才、胡應嘉祖孫三代“一門三進士”而得名,被譽為“世進士第”。走進進士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的牌坊,上書“世進士第”四個大字,蒼勁有力。
進士第的建筑風格典雅莊重,青磚灰瓦,飛檐翹角,盡顯江南民居的特色。院內陳列著胡氏家族的歷史文物和科舉考試的珍貴資料,讓人仿佛看到了當年學子們寒窗苦讀的場景。站在院中,我不禁感嘆:“一門三進士,這是何等的榮耀!胡氏家族不僅為河下古鎮增添了光彩,也為后人樹立了勤奮向學的榜樣。”
這天,我們游玩古鎮的最后一個景點,也是必須要來的一個景點——《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故居。在不遠處,我們看到一古建筑物的門頭上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吳承恩故居”五個大字。
走進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院,院中種著幾株梅花,正值花期,花香四溢。我們跟隨導游的講解,逐一參觀了吳承恩的書房、臥室和寫作間。書房內陳列著吳承恩生前使用的書桌、筆墨紙硯,墻上掛著他的畫像和《西游記》的手稿復制品。
吳承恩從小在古鎮長大,古鎮的風土人情、古老傳說都成為了他創作《西游記》的靈感源泉。傳說他小時候經常在古鎮的河邊玩耍,看著往來的船只和熱鬧的集市,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想象。有一回,他在河邊撿到一本破舊的古籍,里面記載了許多奇聞異事,這讓他對神話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他把這些經歷和想象都融入到了《西游記》中。
走進正廳,便能看到吳承恩的塑像,他目光深邃,仿佛在思索著下一個精彩的故事。故居里陳列著許多與吳承恩相關的文物和資料,從他的手稿到生活用具,每一件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站在庭院中,我不禁想象著當年吳承恩在此構思《西游記》時的情景,身旁的游人也在輕聲討論著書中那些奇幻的情節,大家都被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讓河下古鎮成為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實至名歸。
河下古鎮的歷史文化十分豐富,這天我們只能有選擇有重點地游玩幾處。
傍晚,我們在古鎮用餐,品嘗了“茶馓”和“碼頭羊肉”。飯后,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河下古鎮。
在打車等車前,我們幾次回望這座千年古鎮,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十分贊同一位學者游客的留言:“比起周莊的柔媚、平遙的渾厚,河下的風骨在文脈與血性間自成一格。”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無論是吳承恩故居的文學魅力,還是文樓的美食文化,亦或是湖嘴大街的歷史氛圍,都讓人流連忘返。
河下古鎮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從未淪為標本式的“歷史保護區”。進士第的族譜仍在續寫,文樓的湯包依然燙口,狀元府的故事被孩童們傳唱。這里的歷史不是櫥窗里的瓷器,而是灶臺上滾沸的老湯,在文火慢燉中,將千年風骨熬進了每塊青磚、每滴晨露。或許真正的文化傳承,便是這般煙火人間里的生生不息。
上車前,我們好像都在說:如果有機會,還會再來,細細品味你的每一處細節,感受你的每一份美好。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