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方言芻議
作者:郭松
方言,俗稱地方話,作為語言的地方變體,是只通行于一個地方的話,又非獨立于標準話之外的話,本身就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各個地方的方言,大都是經歷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地理位置、人口遷移等,也有各地方言的接觸、交融、影響等。
我的老家古藺,地處赤水河中上游北岸,南面與貴州畢節、金沙一水相隔,東南面與仁懷山水相連,東北面與習水山川相依,西面與四川敘永毗鄰。古時為西南夷地,唐沒置藺州,元至明,為彝族土司統治,設置衛、所,屯田戍邊,清初“改土歸流”,設置巡檢司,宣統元年,永寧改名為古藺。
湖廣在明清時期是指湖北、湖南,清初因戰亂導致四川人口銳減,康熙至乾隆年間“湖廣填川”,從湖北、湖南等地大量遷入移民,對四川乃至古藺方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古藺方言作為四川方言的一部分,融合了一些湖廣和黔北、黔西北方言的特點,保留了一些湖廣和黔北、黔西北方言的發音和詞匯。
我在古藺縣城出生、長大,古藺二十多個鄉鎮我只去過大村、龍山、太平、二郎,城鄉之間語音的差別還能聽出來,鄉鎮之間語音的差別就聽不出來;加之我不到十八歲就離開了古藺,在外地生活的時間比在古藺還長二十多年,我對古藺方言的了解、認識不如一直在古藺的人。
總的感到同是古藺方言,但縣城及以西鄉鎮的語音與敘永、黔北的語音相似,而縣城以東鄉鎮的語音與黔西北的語音相似。古藺縣城的語音,在聲母上,卷舌音與非卷舌音沒啥差別;在韻母上,含鼻音與不含鼻音沒啥差異;在聲調上多為入聲調,在詞法上重疊詞較多;音節凝合,語速較快,連讀后,形成一些有音有義無形的詞匯。
古藺方言大致屬于四川方言獨立區中入聲讀中平調、自成調一類,與四川、貴州其他地區方言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一些詞匯上。
比如,曾祖父母叫祖祖,曾孫子女叫末末;祖父叫公,祖母叫婆;母親叫母,父親叫老漢兒;外祖父叫家公,外祖母叫家家;老年丈夫叫老者兒;弟弟稱根兒;閃電叫扯火閃;冰雹叫雪彈子;烤火叫向火;蚯蚓叫蛐蟮兒;烏鴉叫老鴰;蜻蜓叫螞螞燈兒;螃蟹叫爬海;蝙蝠叫鹽老鼠兒;癩蛤蟆叫癩疙寶;打鼾叫扯菩鼾;凍瘡叫凍巴兒,汗垢叫格膩。
又比如,膝蓋叫克膝兒;裸上身叫光董董兒;裸下身叫光叉叉;拳頭叫碇子、蛇子;頭腦混亂的人叫冬瓜兒;頭腦蠢笨的人叫寶氣、球戳戳;口吃叫簡巴啷;吝嗇叫豆腳兒;愛出風頭的人叫神貓兒;上面叫缸邊;下面叫嗲邊;規整、完事叫歸一;為什么叫重過的;折騰叫羅皂;玩皮叫千翻;強迫叫估斗。
再比如,雙胞胎叫雙雙兒;里面叫油邊;下巴叫牙巴;睫毛叫眼眨毛;辮子叫搭搭兒;汗毛叫苦毛兒;賣苦力的人叫傻兒背篼;指甲叫指掐兒;紅眼病叫火眼兒;說外行話叫開黃腔;勢頭、氣勢叫勁仗;老人叫老代年;腳踝叫螺絲拐;絡腮胡叫絡耳胡;肘叫手倒拐兒;瘊子叫休子;小疙瘩叫子子兒。
還比如,說話叫嘆話;聲音叫聲氣;臥室叫房圈兒;小偷叫摸包兒;轉身叫車身;丟失、斷送叫出脫;扶持叫抽合;服侍叫經優;溺愛叫慣勢;謝謝叫扶累;仔細叫下細;聽從叫依教;過分客氣叫彎酸;過分計較叫小家怪什;辦事干脆叫利朗;做事不認真叫醒的;鼻塞不通叫祝。
以上觀點和看法不一定正確,只想引發鄉友進一步琢磨和探討。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