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蘭
文/楊海軍
在這個物欲如潮的時代,浮躁的氣息像村口那條干涸的河道,總在人最需要水的時候露出底兒。寒假的某個午后,老式臺燈在木桌上投下搖曳的光斑,茶水在搪瓷杯里浮起細密的漣漪,一通越洋電話卻突然打破這份安寧——十二小時時差裹挾著海風的氣息,將我的思緒拽回二十年前的麥田。
電話那頭,如蘭的聲音沙啞得像磨鈍的鐮刀,卻帶著某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她站在異國公寓的落地窗前,窗外是霓虹與月光交織的夜色,而我的記憶卻倏然回到村口那片金黃的麥浪。那時她攥著錄取通知書站在土坯房前,身后是父母被陽光曬得發白的脊背,眼前是全村老少連夜用報紙糊就的“狀元及第”匾額,紙角還粘著漿糊的糨糊味。
如蘭是魯西北黃土地上破土而出的倔強花朵。高考放榜那天,她站在土坯房前,臉上洋溢著純真的喜悅,身后是家人殷切的目光,眼前是鄉親們質樸的祝賀。然而命運卻像村口那條干涸的河道,總在人最需要水的時候露出底兒。博士論文答辯前夕,導師突然離世,未竟的實驗和滿紙批注如同沉重的巨石,壓在她瘦弱的肩膀上;異國訪學時遭遇學術剽竊,她用三個月時間重新整理數據,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努力;婚姻里的裂痕,更像被車輪碾碎的麥穗,悄無聲息地吞噬著曾經的溫情。
如今的她站在世界名校的講臺上,常穿靛藍棉麻長裙,鬢角別著學生送的勿忘我。有次視頻通話,她摩挲著屏幕里泛黃的全家福,忽然說起三嬸家的老母雞:“昨兒下蛋時,咯咯叫得比二十年前還歡實。”那些在實驗室熬過的通宵,化作了她資助的山區小學圖書館里跳動的燭光;被背叛的傷痕,則凝成了為單親母親設立的專項助學金,像一盞盞小桔燈,照亮了孩子們求知的路。
暮色漫過窗欞時,我忽然懂了她的堅持。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價值的時代,她用半生光陰證明:真正璀璨的光,從來不是從云端投射,而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樹,樹根扎進黃土深處,枝葉卻能托起整個夏天的蟬鳴。
作者簡介:楊海軍,作家、詩人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管理與營銷專家。文學作品廣泛刊載于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作家網等知名平臺,同時也是《世界經理人網》《品牌聯盟網》《中國人力開發網》《中國營銷傳播網》《佳釀網》《博銳管理在線》《銷售與市場》等權威媒體的專欄作家,在數百家報刊雜志發表各類作品800余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