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也要講個分寸
作者:郭松
為人處世要講個分寸,喝酒交友也要講個分寸。所謂小酒怡情,大酒傷身,我想,這小酒與大酒之間,就有個分寸把握的問題。
國人向來說“無酒不歡”,一旦喝上了、歡暢了,分寸就顧不上了。尤其在酬酢周旋、推杯換盞的時候,分寸往往最不好把握,或者說不想把握。
唐代有一位詩文家陸扆,有一次設宴款待一位書生,勸書生飲酒時,書生說“天性不飲酒”,陸扆說:“蓋平生悔吝有十分,不為酒困,自然減半?!币馑际侨艘簧泻蠡诘氖掠惺?,你不喝酒,就僅剩一半了。陸扆對酒的看法似乎有失公允,他只記得喝酒會誤事,卻把酒能助興給忽略了。
我喝了二三十年的酒,覺得酒雖非人生之必飲,但確能給人帶來歡愉,傷心懊悔的事是可以避免的,因酒而生的快樂也是難以替代的。或許,由于酒的神秘感以及酒的兩面性,讓人對酒又愛又恨、愛恨交織。愛之者深入骨髓,不肯一日須臾離;恨之者視其洪水猛獸,避之猶恐不及。
“竹林七賢”的劉伶,每次外出必帶一大壺酒,且行且飲,還讓人拿一把鐵鏟跟著,并關照“萬一路上我醉死了,請就地埋我”。這種貪酒如命、視醉如歸的氣概,雖千百年過去了,但今日也依稀可見,可謂古風猶存。所不同的是,劉伶是獨飲,而今類似的豪言,也會出現在酒桌上。
用餐之初,大都文質彬彬,慢言細語;隨著進入狀態,就甜言蜜語;而后就花言巧語,勸酒壓酒;然后就豪言壯語,爭強爭勝;最后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自言自語,不言不語。我這人酒風好,酒性也好,勸酒但不硬勸,勸是一種熱情,但從不硬勸,覺得適量開心就好。我曾開玩笑地說,我這人天生膽小,不激不厲、謹慎內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若就此認為,我可以小覷,那就錯了。
有道是“詩有別材,酒有別腸”,有的人天性不飲,有的人幾壺不醉,這都毋須商討,要商討的是小酒與大酒之間,將醉與不醉之時,如何掌握喝酒的分寸問題。我覺得清代文人李笠翁說的“喝酒五貴”,可作參考。李笠翁說:“宴集之事,其可貴者有五:飲量無論寬窄,貴在能好;飲伴無論多寡,貴在善談;飲具無論豐嗇,貴在可繼;飲政無論寬猛,貴在可行;飲候無論短長,貴在能止?!?/p>
我索性順著“五貴”作幾點詮釋:第一,酒量因人各異,不求同量,但求喝好;第二,喝酒不須劃拳吆喝,可以邊喝邊聊。如果酒友覺得是喝悶酒,那還不如回家獨酌;第三,酒菜不在于豐盛與否,關鍵要能續得上,喝在興頭上,哪怕一碟花生米或一碟豆腐干也是好的。第四,喝酒的規矩,大家認同就行;第五,再歡快的筵席,都有散場的時候。
有的人熱衷于趕場串場,覺得是一件很體面、很風光的事情,上一場還沒有進入狀態,就惦記著下一場還有人等著喝酒;因為要急著趕場串場,就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像屁股上著了火,坐都坐不住,多時有三四場,趕場串場多了久了,容易幾處不討好。有的人喜歡搶風頭,酒局本不是他組織的,也就是讓他來作個陪,但他的聲音比主人的還大,遇見酒興奮沖動得不行,無論大話題還是小話題,沒有他不明白不歸納的。
而有的人懂得察言觀色,能察覺他人的情緒和意愿,不會在別人表示不想喝酒時還繼續勸酒,讓人感到他的細心和體貼?。有的能控制自己情緒,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讓其他人感到安心和安穩。有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會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會在別人說話時插嘴,讓人感到尊重和舒服。有的人懂得適時幫助,會在別人需要時伸出手,幫忙擋酒或者照顧不能喝酒的人,讓別人感到溫暖和感激?。有的人懂得適時退場,在酒局接近尾聲時,不會拖泥帶水,會選擇適當時離開,讓人感到他的禮貌和涵養。
真正的善飲者,并不關乎酒量,而是懂得喝酒的情商,知道何時喝多喝少、該醉該醒乃至或聚或散。喝酒也是要“知止”的,孔子說“唯酒無量不及亂”,說的就是此意。當然,酒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偶爾醉一次,也不無美妙。胡適之曾說過:“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比松绻麖膩頉]有醉過、愛過,甚至也沒夢過,那恐怕真有點白過了。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