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
作者:陳寶林
在人生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瞬間被時間雕刻得異常清晰,仿佛歲月的風沙無法侵蝕其分毫。對我而言,那張拍攝于1975年夏季的4寸黑白照片,便是我63年人生旅途中最珍貴的記憶之一。它不僅承載著個人的情感與記憶,更是見證了祖國與家鄉近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遷。
我出生在茫茫科爾沁草原深處的通榆縣,一個名為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的地方。這里雖然風景如畫,但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它卻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后的地方。直到我懂事開始念書,鄉里仍然沒有通車,電也尚未普及。那時的生活艱苦而樸素,人們用順口溜調侃著家鄉的現狀:“包拉溫都賽北京,馬拉汽車跑開通,紅磚酥,餅干硬,聾電話,瞎電燈,電燈底下點白蠟……”這些詼諧而又略帶苦澀的言辭,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那張照片的故事悄然上演。那是1975年的一個夏日午后,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駁地灑在供銷社門前的空地上。從百里之外的小鎮瞻榆來了兩名照相師傅,他們的到來,在小村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照相是一件既新奇又奢侈的事情。許多上了歲數的老人甚至從未照過相,更不用說那些家境貧寒的家庭了。盡管如此,還是有幾個人咬著牙關,決定留下這份珍貴的記憶。
那天中午,我放學回家,途經供銷社時,恰好目睹了人們拍照的場面。只見一位師傅手持一臺老式照相機,耐心地調整著角度和光線,而另一位師傅則在一旁指揮著被攝者的姿勢和表情。我站在一旁,好奇地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向往。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充滿色彩與光影的世界,一個我從未觸及過的世界。
我被這份新奇深深吸引,于是迫不及待地跑到附近爸爸上班的單位——鄉聯合廠,找到他并表達了想要照相的愿望。然而,面對我天真無邪的請求,爸爸卻無奈地搖了搖頭,嘆息道:“哪有錢吶!”聽到這句話,我瞬間委屈得淚水盈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爸爸的同事見狀,紛紛圍攏過來,他們有的掏出五分錢,有的掏出兩分錢,最終湊足了三角錢,讓我得以實現了照相的夢想。
當我站在照相機前,面對著那陌生的鏡頭,心中既緊張又興奮。我盡力擺出最自然的笑容,希望能在鏡頭前留下最美好的瞬間。隨著“咔嚓”一聲響,那一刻被永遠定格在了底片上。幾天后,當我拿到那張4寸黑白照片時,淚水再次模糊了我的雙眼。照片上的我,雖然衣衫襤褸,但笑容卻格外燦爛,那是對生活充滿無限希望和憧憬的笑容。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4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我,已經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名見多識廣的中年人。而那張珍貴的照片,也被我細心地珍藏起來,成為了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每當我翻開相冊,看到那張照片時,心中總會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那不僅僅是對過去歲月的懷念,更是對家鄉、對祖國日新月異變化的感慨與自豪。
如今的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早已不再是那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地方。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這里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寬敞平坦,車輛穿梭不息;電力供應充足,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燈、電視等現代化電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孩子們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
而那張照片,也成為了改革開放40年來家鄉巨變的一個縮影。它見證了我們從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的歷程,也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每當我凝視著那張照片時,心中總會涌起一股力量,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力量,也是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力量。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