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美學
作者:郭松
生活,是瑣碎;美學,是期盼。生活,是溫暖;美學,是燦爛。每個抱著美學生活的人,都有一個希求的方向。
一個不堪重復、不堪庸常的人,會用生活的美學的觀念,表達對俗世的厭倦和漠視。這樣的人對美一往情深,琴棋書畫詩酒茶,滋養著不一樣的生活。
最早聽到“美學“這個詞,是八十年代上大學的時候,選修了一門美學課?;知道了美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社會和藝術領域美的本質、特征和規律的學問。而后讀了宗白華的《美學散步》,?這本書之所以用“散步”這個詞,寓意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享受審美的樂趣?。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對美的欣賞和追求,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且是一種藝術表達,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母親在的單位有小玉姐,長得好看也會穿著,聽母親夸她:“人在找一件合適的衣服,衣服也在找一個合適的人,找到了,人好看,衣服也好看。”我表叔是個裁縫,聽他說“無論做人還做衣,心里都要有個樣式。”他做衣服是那么細致耐心,從量到裁再到縫,好像都在用心體會布的心情。一匹布要變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動的,充滿期待的,或許還有幾分擔憂:要是做得不倫不類,甚至很難看,名聲就毀了。他每次縫衣,都要先洗手,穿得整整齊齊,坐得端端正正。
美好的生活人人都向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帶來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條件和契機,一種與追求美好生活相匹配的生活的美學應運而生。美好的生活其實分為兩種生活:一種是好的生活,一種是美的生活。一般人認為好的生活,就是美好的生活。其實,在好的生活之上,還有美的生活
好的生活,是有質量的生活;美的生活,是有品質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礎;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的提升。有的人覺得有質量就是生活的全部,有的人覺得還應追求生活的品質。美術家吳冠中曾有國人中“美盲”多的感嘆,看到美丑不辨,美盲比文盲多,不無悵然。生活的美學,追求是比好的生活更好的美的生活。
在熱鬧喧囂的生活中,審美常常被忽視。然而,如蔡元培所說,“美育,是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審美并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它無處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生觀、情感和生活方式。美學家朱光潛曾說,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是因為除了生理需求外,還有追求更高東西的渴望,而美正是這種渴望的更高的東西。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美的崇尚,深深植根于內心之中。無論是山水、花木,還是四季更替,都有其獨特的美感。正如墨子所說:“師法自然”,人們不僅要尊重自然的規律,更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藝術。唐代詩人韋莊在《訪山僧不遇》中,描繪了那種空靈的美感,一種與世無爭的閑適。這種美,不僅存在于字里行間,也在日常生活中潛藏著。
當注視一片綠蔭蔥蘢,耳邊傳來鳥語花香,那種與自然合一的感受,正是人所特有的生活美學。明代詩人陳繼儒提到的“雨后露前,花朝雪夜”,其實只是諸多自然景象中的一種,卻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幅恬淡自然的畫面。生活中的審美,不僅在于絢麗的外表,更在于那份清雅與寧靜。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忙碌與浮躁常讓人忘卻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是生活中永恒的追求。陶淵明曾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個語句雖已成詩,但卻道出了人們對自然、對生活的深切向往。正是那些潛藏于日常瑣事中的審美體驗,才使人在繁忙中找到一絲寧靜與共鳴。
除了自然之美,生活中的煙火氣,也蘊含著美感。在追求物質富有的時代,簡約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不失為一種獨特的美學理念。古人談道:“凈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這樣簡單卻充滿智慧的生活,對現代人無疑具有啟示作用。對生活有審美的追求,可以通過簡單的器物、家居布置,營造出一個溫馨而富有文化韻味的空間。
從古至今,國人都熱衷于將生活中的細節進行藝術創作。無論是精美的陶瓷,還是絢麗的書法,不僅有對生活的熱愛,而且有對美的追求。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的“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正是對生活細節的生動描繪,無不體現出生活的美感與文化底蘊。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卻充滿了生活的詩意。
縱使生活再繁忙,心底都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審美空間。無論是在家中的一隅,還是在戶外的某個地方,置身于自然與文化的交融中,都能讓人體悟到生活的不同意義。正如詩人顧城所說:“美是唯一的真實,當它到來時,一切都形同虛設。”希望人們在紛繁的生活中,能夠時刻銘記美的存在,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