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代感的無軌電車
作者:郭松
在我久遠的記憶中,第一次見到無軌電車是八十年代初在成都上學的時候。那時候,在九眼橋、春熙路、鹽市口、通惠門、中醫(yī)學院、西門車站、火車北站等地點,隨處可見拖著“辮子”穿行的無軌電車。
相對公共汽車那操作手動擋的猛勁來說,無軌電車像小家碧玉似的,溫和優(yōu)雅地,不急不躁地在街上穿行。在速度上,它顯得低調;在儀表上,它顯得高調。兩根油黑的“辮子”,任何時候都搭在半空中的電線網(wǎng)上。“辮子”的一收一放,像小戶人家的女子刷存在感。
禮拜天的早晨或傍晚,我喜歡站在九眼橋、春熙路、鹽市口欣賞無軌電車,更喜歡無軌電車從一股線分到另一股線的那種恣意,橙黃色的轉向燈仿佛在與我眉目傳情,直到我有了一定的閱歷后才理解,每一股線都是一種指向,引領我走進不一樣的生活。在城市的街頭,我愿意被那半空中若隱若現(xiàn)的指向,一次次帶進那生活的詩意當中。
從另一個角度欣賞,無軌電車好比城市中流動的藝術。在我看來,那半空中縱橫交錯的電線網(wǎng),像一張五線譜般的大網(wǎng),加上懸吊線網(wǎng)的各種部件,譜成了城市當中的一曲樂章。當無軌電車經(jīng)過的時候,這個樂章就開始演奏了——時而高亢,線網(wǎng)擺動幅度大;時而低沉,線網(wǎng)擺動幅度小;不時會有個間奏,集電桿集電頭、分線器等部件不時發(fā)出“嘩嘩”碰撞聲;偶爾還會綻放出碰撞的火花,拉弧打火現(xiàn)象。
坐進電車的車廂里,如同坐進了時光隧道,不管身邊的環(huán)境如何嘈雜,都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雖然看不到頭頂?shù)难葑噙^程,但可以聽到一種用沉靜的心來感受的情愫。白天的時候,聽到蕓蕓眾生在世俗中奔走的不易與糾結;一到華燈初上、夜色闌珊時,車內昏暗的燈光與車外匆匆而過的炫彩,是我十分喜愛的意境。時光仿佛在這里蹣跚而行,伴隨著這迷離的夜色,意境中頭頂?shù)木€仿佛瞬間織就一張情網(wǎng),不經(jīng)意間,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但更滋潤了我的靈魂。
成都的無軌電車是1962年元旦通車的,10輛無軌電車馳上火車站至鹽市口的大道。《四川日報》即日作了詳細報道:“現(xiàn)在行駛在第一線的電車,車身寬長,車窗寬大,空氣流通,前后有三個車門,車內安有46個人造革沙發(fā)式座位,車內兩側正面的頂上,以及座椅上都有扶手,大人小孩撐扶很方便。”當時的無軌電車開行兩條線路,鹽市口至火車北站、九眼橋至通惠門,票價很便宜,4分錢坐兩個站,1毛2可以坐全程。
無軌電車運行,如同“下餃子”,成都人風趣,發(fā)明許多詞形容坐電車擁擠,翻欄桿上車的叫“越南”,估倒上車的叫“古巴”,在車內擠壓的叫“幾內亞”,駕駛室里站幾個人叫“插筍子”,為了能夠多載人加掛車廂叫“3節(jié)棍”。無軌電車無離合,不用換擋,加速得慢慢踩油門,不然車子就會一下沖出去。有的年輕司機喜歡一路踩油門,快到站的時候才松油門,進站時再踩上一腳剎車,這時全車人都“撲爬跟斗兒”。
我禮拜天的時候,常去春熙路、鹽市口,站上滿是翹首以待的人群,個個都張望著來車的方向,車子還沒停下來,人們就跟隨著車子小跑。門一開,人們就拼命地往上擠。除了急著上車的人,也混入了一些“摸包兒”(小偷)。好容易擠上車,后面又有人高聲呼喊:“往里擠一哈嘛!東西收一哈!伸手抓住扶桿!”這時又有人尖叫:“踩倒我的腳啦!”車上的人被擠得緊緊的,像沙丁魚罐頭似的,腳不需要沾地,人仿佛懸浮在空中,車門需要售票員或乘客助力才能閉合。接著,車頭一聲滴響,發(fā)出嗡嗡聲,車子就起步、加速。售票員開始賣票,奮勇地擠在人群中,實在擠不動的時候,乘客就幫著傳遞錢和票,售票員和買票者連聲道謝。
人一多,口角就難免,但成都人幽默,會讓事情充滿喜劇。一次車上人太多,一個大姐被后面的人一擠,站不穩(wěn),全身撲到一大叔身上。大叔好不容易控制住身體,就說:“你咋個回事嘛,差點把我撲倒。”大姐覺得冤枉:“是后面人推的,你咋個按倒我說喃?”大叔壞壞地:“按倒你說?我站倒都沒動,我好久按倒你說?”大姐繼續(xù)分辨:“你是按倒我說嘛!”大叔故作委屈地伸開雙手:“大家看哈,我手在這兒,她非說我按倒她說,大家給我作證哈!”車上的人哄堂大笑,大姐也懂起了,紅著臉嘟囔著,就不再吭聲。
和一般的公交車不同,無軌電車尾部都有一個小梯子,每天司機都要爬上去,更換“辮子”頂端滑軸線里的炭塊。“辮子”與電線的接觸部分是電解銅,炭塊是為了減少磨損的,“辮子”從車子的中部一直延伸到車尾。有時車子走不了一會兒,辮子咯噔一下掉下來,車子也就停下來了。那“辮子”是電車和電線的鏈接線,一旦掉下來,車子就沒電了,司機就急忙跳下車,拎著那“辮子”對準電線掛上去。
由于供電網(wǎng)的限制,車輛無法肆意行走,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線路行駛,而且后車絕對不能超越前車。否則很容易因一車的故障而導致成串車的運行癱瘓,從而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碰到下雨天,電車有時還會漏電,乘客站在地上摸一下車身,手都會一陣發(fā)麻。
如今,無軌電車已經(jīng)遠離城市,然而,對它一點一滴的記憶,卻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也許會長久的難以忘懷。現(xiàn)在,一些城市的公交站,依稀還能找到電車的痕跡,那些銹跡斑斑的架空線柱、發(fā)黃的瓷瓶向后人訴說著電車的存在。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