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雷鋒精神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青春密碼”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在傳統文化的星河中,雷鋒精神是永不褪色的道德北斗。它不僅承載著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碼,更在移動互聯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當“漢服少年”與“雷鋒志愿者”的身影在街頭重疊,當《論語》金句與“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旋律在短視頻平臺共振,我們看見傳統文化正以青春化的表達,在雷鋒精神中實現著跨越時空的傳承。
在文明基因解碼中,雷鋒精神續寫仁義禮智信的“新注腳”。雷鋒精神是打開傳統文化基因庫的密鑰。當“雨夜送大娘”的故事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箴言在課堂相遇,當“螺絲釘精神”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產生共鳴,我們讀懂了雷鋒日記里流淌的文化血脈。在杭州“雷鋒茶亭”,志愿者用宋代點茶技藝為環衛工人奉上香茗;在成都社區,青年用川劇變臉演繹雷鋒故事,傳統文化正以鮮活姿態融入現代文明實踐。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符號疊加,而是讓“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變得可感可觸。
在數字文明浪潮中,雷鋒精神搭建文化傳承的“超鏈接”。在“互聯網代”我們用數字技術重構雷鋒精神,傳統文化獲得了破圈傳播的流量密碼。在B站上,00后UP主將《雷鋒日記》改編成國風說唱,用甲骨文元素制作動態海報,讓紅色經典變身“文化爆款”;微信小程序“雷鋒地圖”里,掃一掃二維碼就能解鎖古跡保護志愿活動,讓文化傳承變成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蘇州博物館推出的“文物守護者”計劃,讓志愿者化身數字導覽員,通過直播帶觀眾“云逛”園林,既踐行雷鋒精神,又讓傳統建筑美學走進數字空間。這些創新證明:傳統文化與雷鋒精神的結合,可以比“漢服打卡”更具深度,比“國潮文創”更有溫度。
在全球化語境下,雷鋒精神架起文明互鑒的“文化橋”。當國際志愿者在敦煌用多語言講解壁畫故事,當"“一帶一路” 工地上中外青年共同開展志愿服務,雷鋒精神正成為世界讀懂中國文化的特殊符號。在孔子學院,外籍教師將雷鋒故事與《論語》講授相結合;在TikTok平臺,#ChineseLeiFeng話題下,留學生分享參與非遺保護的視頻獲百萬點贊。這種跨文化傳播,既不是生硬的價值觀輸出,也不是簡單的文化展示,而是通過“助人為樂”這個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看見中華文明“美美與共”的胸襟。就像景德鎮陶瓷志愿者教外國友人制瓷時,不僅傳遞技藝,更在拉坯修胎間詮釋“匠心”與“奉獻”的東方哲學。
在代際傳承鏈條中,雷鋒精神激活文化基因的“青春態”。傳統文化傳承最動人的場景,莫過于祖孫三代共同參與文明實踐。上海弄堂里,奶奶教孩子縫制雷鋒主題香囊,針腳里藏著“慈母手中線”的溫情; 黃山腳下,父親帶著少年巡護古道,腳步中延續“行萬里路”的傳承。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小學校園興起“新君子教育”,學生們既誦讀《弟子規》,也組建“微公益”小組,用給老人拍攝金婚照片、為老街設計文創貼紙等創意實踐,讓“日行一善”從典籍走進生活。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改變證明:當雷鋒精神與傳統文化相遇,既能喚醒年輕人的文化記憶,更能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文明敘事。
站在文化自信的歷史方位,學雷鋒早已不是簡單的行為模仿,而是開啟傳統文化寶庫的密鑰。當我們在社區服務中體悟“仁愛”真諦,在職業堅守中傳承“工匠精神”,在創新實踐中續寫“知行哲學”,實質上在進行著文明的再創造。這種傳承不是機械復制,而是像景德鎮匠人修復青花瓷般,用當代精神填補歷史裂紋,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完整而璀璨的光芒。正如故宮角樓咖啡將《千里江山圖》融入拉花藝術,雷鋒精神正在為傳統文化打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容器”。
作者簡介:董銀林,2002年7月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工作者,涼州區作家協會會員,愛好文學,長期從事教育宣傳工作,作品散見于《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及“作家網”“涼州作家”“作家聯盟”等各類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