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的意蘊
作者:郭松
屋檐,也叫房檐、瓦檐、挑檐,屋檐是房屋的帽檐,可以遮擋陽光和雨水,提供陰涼的庇護,聆聽雨滴的聲音;屋檐是家的避風港、心的棲息地,讓人感到感到溫馨與安寧;屋檐是燕子的家,燕窩里的燕子,呢喃著、盤算著,銜泥筑巢,載著鄉愁。
小時候我喜歡雨天窩在家里,看那雨水從屋檐上一滴滴地落下來,在地上形成一些深淺不一的水窩;看那點點滴滴的雨珠,亮晶晶的從屋檐上往下落,哪怕身上被雨水漂濕了,也心生歡喜。也常在屋檐下擺上木桶、瓷盆,接屋檐的雨水來洗菜洗衣。
我老家街上原先的房屋,你家的屋檐挨著我家,我家的屋檐蹭著你家,左鄰右舍的屋檐挨挨擠擠、親親熱熱,中間形成一條小巷,寬的不過兩米,窄的不過一米,小巷宛如一線天。住在那樣的房屋里,隔壁打個噴嚏,咳嗽一聲,就算主人串了個門兒。太平古鎮依山而建,房屋采用干闌式和吊腳樓構架,呈現“臺、吊、錯、挑、梭、靠”的風格。
印象最深的是江南古鎮的房屋,粉墻黛瓦,飛檐瘦角,宛如給房屋穿衣戴帽,像一位溫婉可人、風姿綽約的女子,撐著油紙傘在雨中踟躇而行,別有韻味。大理的白族民居,屋檐并不寬大,卻在屋檐下繪著各種圖案,梅蘭竹菊,蝙蝠神鹿,山石瘦竹,八仙過海等,了了幾筆,搖曳多姿。房屋不僅是安放身體,而且是享受生活,安放靈魂。
屋檐寬窄與房屋大小有關,與生活富足貧困有關,卻與幸福無關。有的人,雖住著寬屋大宅,綿衣繡被,高桌大椅,吃著山珍海味,卻吃著碗里望著鍋里,這山望著那山高,永不知足,活得并不幸福。相反,許多小家小戶,住著普通民居,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簡單樸素,妻賢子孝,敬老愛幼,幸福滿滿。
心寬則屋寬,心寬天地寬。老話說,寢不二床,騎不能兩匹。知足方能常樂,安貧才能樂道。惟有此,斯是陋室,亦能安樂。屋檐再寬,既不能安床睡覺,也不能待人接物,倒是拒人千里或不見他人時,可以在屋檐下安一張冷板凳,讓人知難而退。屋檐雖窄,卻可以聽風賞雨,看云觀天,身處茅廬,心懷天下。
屋檐寬窄代表房屋大小,代表門弟高低,代表主人的富貧。不同的屋檐,家境不同,吃穿用度不同,生活質量不同,生活圈子亦不同。屋檐代表階層,但不代表人格,不代表格局,更不代表操守德行。屋檐雖小,故事卻多;屋檐不大,天地卻寬。
年輕時看武俠小說,看到武林高手飛檐走壁,除暴安良,羨慕不已時,就希望自己也能做俠客,身輕如燕,武功蓋世,斬兇殺惡,快意江湖。也有江洋大盜飛檐走壁作惡多端的,如評書中所說“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只見那人嗖一聲竄上屋頂,揭開瓦片悄悄向屋里看……”后來看古典小說,常看到一個詞“隔墻有耳”,某個仆人、丫環,偶然經過屋檐下,在窗戶邊聽到某句話,就引出是非曲折來;看來作家描寫的故事,屋檐下是繞不開的地方。
過去老家的婚俗,一對新人結婚入洞房后,就有青年伙伴、老表伙的三五相約,一起躲在屋檐下、墻根處聽房;一旦聽到動靜,就斷喝或模仿聲音,而后哄地一下跑開。屋檐是一種空間,也是一種距離;傳統建房,多人字形,分前坡后坡,雨水順著前后屋檐落下,形成一條雨水線就是距離。鄰里之間宅基地的劃分,就是以屋檐溝為標準的。每家宅基地的大小,叫做“前三后一五”,即房前以屋檐溝為基線往外三丈,房后以屋檐溝為基線往后一丈五,在這個范圍內屬于自家的宅基地;如果鄰里之間因宅基地發生糾紛,那就拿起皮尺從屋檐溝往外一量,宅基地究竟屬于誰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過去鄉里人的三件大事,是蓋房、娶妻、生子。蓋房子就需要宅基地,蓋房子都想蓋大一點,蓋漂亮一點,而人多地少,宅基地的問題就多,鄰里之間因宅基地發生糾紛也多。鄉里人有鄉里人的智慧,一句“前三后一五”的鄉規民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遠親不如近鄰,其實多數時候,鄰里關系還是比較和諧的,矛盾只是少數時候,因宅基地發生矛盾后,兩家主人坐下來商量,吃個飯喝個酒,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鄰里之間相互謙讓宅基地的也不在少數。
屋檐還起著收集雨水的作用。下雨時,雨水從屋檐落下來,沿著屋檐下的流水溝,匯聚在一起,收集起來,既可以洗菜做飯,又可以洗衣喂豬。雨水是肥水,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夏日的雷暴雨水,經過閃電的特高電流和雷擊,發生電離反應,雨水中的一些氧、磷、氮、鉀等原子,被電離出來,如果用來澆菜澆地,更容易被作物吸收,促進植株生長。
我參觀過許多老宅,大都是天井式設計。起初,以為這種建筑是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樸素觀在建筑中的體現。后來,聽到一位民俗專家說,才知道天井式建筑,有收集雨水、通風透光、藏風聚氣的作用。在江蘇看過一個四合院的大宅院,鍋底式的天井正中,有一口深井,約十幾米深,青石壘成的井壁上長滿青苔,可見年深日久。四周的屋檐下,均有集水溝,放射狀地匯聚流入深井中。
屋檐是雨水的舞臺,雨水的天堂;屋檐三尺天地,雨水萬般風光。天上的雨水落下來,順著屋頂的一溜溜瓦溝,越積越多,等聚集到屋檐時,會連成串、連成線,在半空中形成一幕幕水簾,遮住屋內的事物,亦讓雨幕外的事物隱隱約約、朦朦朧朧。
春天的雨細、密、柔。秋季的雨綿、長、涼。這兩種雨都小、都少,當雨水落在屋瓦上時,是輕聲曼語的,是悄無聲息的,是一點點濕潤的,像會過日子的女人細細地積攢著,攢到一定時候,才極不情愿地從屋頂落下來,從屋檐一滴一滴地、一珠一珠地掉,這種雨珠綿長,慢鏡頭一樣一點點拉長時間與空間,放慢節奏,讓一些事物變得綿長,如溫飛卿的詞似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滴滴的雨,增添了憂愁,增加了思鄉,正所謂:檐前一滴雨,他鄉多少游子意。
夏日的雨,大多電閃雷鳴,風狂雨驟,暴雨如注,那些雨從屋檐上直接跳下來,叫著喊著奔跑著,在屋檐下形成密集的水幕,雨水小大顆大顆的密密麻麻的往下掉,像珠簾。雨水從屋檐下落下來,把屋檐下的泥土沖成一個個小水窩,水的窩是雨水的小小的家。這些水窩久了,就連成一條屋檐溝。從屋檐上落下的雨水,通過這小小的屋檐溝,往低處流,流到小溝里,進入小河,大河,大江,大海。水往低處流,是使命,是責任,也是歸宿。人往高處走,是目標,是追求,也是志向。
雨水從屋檐落下來,落在石階上,日久天長,時光如錐,雨滴如鉆,在石頭上磨出一個個洞。這些水滴穿出的洞,是雨水日復一日的功勞,是時間和歲月的功勞,也是一個個無聲的寓言,水滴石穿,繩據木斷,鐵杵磨成針。雨水在屋檐下,刻出一個個既高深又簡潔的哲學,讓住在屋內的人,心生敬畏,心生感動,心生動力。雨水不急不躁,慢慢研磨石頭,研磨時光,研磨歲月,再堅硬的事物,也會留下印痕。這是水的印記,是時間的印記,更是恒心和毅力的印記。
雨水到了冬天,變成雪。冬日里,屋頂白雪堆積,到處粉裝素裹,滿是童話世界。等雪住天晴,陽光照耀時,那積雪開始融化,一滴滴往下淌。到了夜晚,雪水在落的過程中被冰凍,前面雨水的被凍住,后面的雨水仍往下滑,前赴后繼,凍住的冰柱就越來越大,越來越長,掛在屋檐下,形成一串串凌冰,晶瑩剔透,亮閃閃的。陽光一照,色彩斑斕。把凌冰掰下來,拿在手中,滑溜溜的,涼冰冰的。小時候,幾個伙伴會比一比誰掰的凌冰長,還會握在手里,揮來舞去,宛如手中握的是大俠手中的劍,豪氣頓生,也感覺不到冷。等到手里的凌冰融化,才發現手被凍得通紅。
屋檐是燕子的家,屋檐是燕子的天堂。燕子大約是跟人最親近的鳥,喜歡把窩筑在屋檐下,也有筑在室內梁柱下的。燕子是黑色的精靈,是報春候鳥,被人們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征。春聯中常離不開燕子,“紫燕巢屋千家樂,喜鵲登梅萬戶春”“桃花映日千村景,紫燕銜泥萬戶春”,人們把燕子歸來當作春天的使者。過去,誰家屋檐下筑了一窩燕子,定會當客人一般對待,并且到處夸耀。聽母親說,燕子只會選擇干凈的人家安窩,如果誰家里臟,燕子是不會去的。母親愛干凈,每天一大早,開門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把掃帚打掃院子,把落葉啊雞糞啊鴨糞啊掃得干干凈凈。每逢下雨時,雞啊鴨啊在泥地上踩出雜亂的腳印,母親會拿一把鐵鏟把地上鏟干凈。大約真應了母親的話,我家的屋檐下,每年總有燕子筑窩,最少有一窩,多的時候,有三五窩。一只只燕子在門前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叫著。
屋檐下還有麻雀。麻雀很少單獨活動,總是三五成群,飛的時候哄的一聲,落在地上搶東西吃時互不相讓,甚至還會打架。麻雀臉皮厚,不像燕子羞澀。如果有小孩捧著飯碗吃飯時,總有麻雀站在旁邊盯著,只要落下幾粒米,就會飛快地啄起來,然后跳幾步,仰著小腦袋,等待下一次米粒落下。屋檐下曬東西時,會落下一群麻雀,趕都趕不走。麻雀也懶,在屋檐住,很少做窩,往往叼幾根草,撿幾根羽毛,鋪在檐縫里,就成一個窩。有的干脆什么也不用,直接蹲在檐下,湊合著就是一晚。
鴿子也常到屋檐下做窩。鴿子大多是家養的,往往一對一對的來來往往。鴿子顏色大多是灰色的,尾巴紫灰色或青紫色,偶爾也會有白色的鴿子,一對圓溜溜地紅眼睛,特別可愛。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家把養鴿子當成致富手段,在屋檐下吊起一個個松木箱子,或者弄幾個紙箱子,當成鴿子籠。鴿子好馴養,只要經常喂幾把包谷稻谷,就很少跑掉,只在房前屋后盤旋幾圈,就會主動回到箱子里。
夏天的晚上,屋檐下還會有蝙蝠,倒掛在檁子上,支楞著翅膀,稍有動靜就四處亂飛。我們老家把蝙蝠叫鹽老鼠,說是老鼠吃多了鹽變的,其實這只是一種臆測。大約因為蝙蝠的嘴巴和牙齒,長得有點像老鼠,并且叫聲也像,就想當然地以為蝙蝠是老鼠變的。小時候以為蝙蝠是鳥,長大后才知道,蝙蝠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并不屬于鳥類。
屋檐作為房屋的一部分,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真誠、溫情、關愛、美好的象征,代表著人們對家的依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屋檐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常被用來描繪和贊美房屋的美觀和優雅,屋檐下人們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屋檐還象征著人生的不同階段,童年的時候無憂無慮,歡樂自在;青年的時候充滿幻想,奮發追求;中老年的是成熟穩重,泰然自若?。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