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美(外一篇)
作者:王海云
四季之中,世人多喜春,而我更傾心于冬的玉樹瓊枝,雪泥鴻爪,傾心于冬日“官橋楊柳和愁折,驛路梅花帶雪看”的美艷。
在冬天遼闊的懷抱里,你看那皚皚白雪覆蓋下的麥苗,安靜地做著甜美的夢,它們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春風(fēng)佛來,破土而出;松柏依然挺拔著身軀,蒼翠欲滴,那墨綠的枝葉在白雪的映襯下,更加莊重肅穆。無論寒風(fēng)如何凜冽,始終傲然屹立,守護著這片土地;連綿的山巒逶迤起伏,山谷幽深靜謐,像一幅水墨畫,在白雪的映襯下,更加莊嚴肅穆;冰封的湖面光滑如鏡,映照出藍天白云,山巒樹木,孩子們在冰面上嬉戲玩耍,歡聲笑語回蕩在空氣中,盡情享受著冬天帶來的歡樂,仿佛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而冰面下的湖水,依然在靜靜地流淌,等待著春天的到來;你再看枝頭那傲然綻放的紅梅,紅色的花瓣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散發(fā)著陣陣幽香,為這寡淡的冬天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正月十五,不論是北方的鄉(xiāng)村還是南方的小鎮(zhèn),在那或筆直或蜿蜒的街道上,一盞盞紅燈籠都如同火焰般在風(fēng)中搖曳。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走在街頭巷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南方的小鎮(zhèn),雖然沒有北方的嚴寒,但紅燈籠同樣為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街道上人流如織,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感受著節(jié)日的歡樂。一幅幅喜慶的春聯(lián),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句句真摯的祝福,都傳遞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冬天是新一年的起點,為了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將心中的喜悅盡情地向親人和朋友表達。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雪地上,泛起耀眼的光芒,整個世界開始變得圣潔而寧靜。那金色的陽光如同溫暖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大地。雪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仿佛無數(shù)顆鉆石散落在地上。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仿佛在為這美麗的早晨歡呼。也許,最出色的畫家也難以描繪出這迷人的冬色。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炊煙裊裊,霧氣彌漫;泉水寂靜,溪流凝固。冬天是純潔的,那潔白的雪花如同天使的羽翼,將世界洗刷得一塵不染。冬天是深沉的,它讓人們在寂靜中思考人生的意義,感悟生命的真諦。冬天是寧靜的,沒有了春天的喧囂、夏天的浮躁、秋天的忙碌,只有那一片寧靜的白色世界。冬天也是熱烈的,人們在冬天里歡聚一堂,慶祝節(jié)日,分享喜悅,那份熱情足以融化冰雪。
一捧雪花,一曲琴音,一首詩篇,一份思念。我們在冬天里回憶,在冬天里憧憬;我們在冬天里感悟,在冬天里沉醉。擁一懷溫暖,賞一冬雪景;江山素裹如畫,紅塵靜謐如歌,歷經(jīng)歲月滄桑,歸來依舊赤子情。
神龍?zhí)ь^二月二
大地從沉睡中蘇醒,萬物在春風(fēng)里萌動,當古老的傳統(tǒng)與春日的蓬勃交織,一場盛大的節(jié)日便翩然而至。
你可知,農(nóng)歷二月初二這個日子,承載著怎樣的文化與祈愿?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古稱“中和節(jié)”,又被喚作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如今人們更習(xí)慣叫它“龍?zhí)ь^”。傳說它起源于伏羲氏時期,歷經(jīng)千年歲月的洗禮,傳承下許多民俗文化活動。
古人認為,龍是人間的帝王,被中華民族所崇拜。農(nóng)歷二月初二稱為“龍?zhí)ь^”,與古代天象有關(guān)。古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俗稱“二十八宿”,并以此作為天象參照,判斷時令。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其為東方蒼龍。角宿上方有兩顆星,叫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龍角。角宿之后的四顆星是“亢宿”,是龍的咽喉,咽喉下面氐宿,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龍的爪。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為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則為龍尾。每年二月初二的晚上,“龍角星”最先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此時,恰逢驚蟄節(jié)氣前后,正值春天來臨,古人將其作為春天的開始,由此產(chǎn)生了“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民間傳說此日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于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處于雨水、驚蟄、春分節(jié)氣之間,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草木萌發(fā),春雷始鳴,雨水增多,人們開始運糞備耕,播種將始。故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使耕牛”“驚蟄到,春雷響”等民諺。北方多旱少雨,在山西晉城民間,人們除了在這一天祭祀龍王,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外,還延續(xù)了許多與迎龍、敬龍相關(guān)的習(xí)俗,有“喝茶”“吃棗山”“吃窩窩”“蒸熯圪卷”“引龍回”“喂蚰蜒”“剃頭”等。
“喝茶”是山西晉城民間最普遍的飲食習(xí)俗,就是現(xiàn)在的油茶。快到二月二時,人們提前將玉茭炒至半熟,碾細羅成面,叫“茶面”,是熬“茶”的主要食材。熬茶時加入豆腐塊、粉條、大蔥、荊芥等輔食,最后炒少許黃豆,乘熱倒入鍋中,或用小麻油熗鍋之后即可食用,謂之“茶”。炒玉茭面熬成的“茶”色澤土黃,有著濃濃的炒面香味,豆腐健脾養(yǎng)胃,荊芥祛風(fēng)散寒、清熱解毒,暖胃又下火。而炒玉茭面、炒黃豆,民間叫作“咬災(zāi)”。到了二月二,蟄伏過冬的害蟲都要醒來,吃炒玉茭、炒黃豆就相當于把害蟲炒死吃掉了。炒玉茭、炒黃豆時,玉茭、豆粒在鍋里噼里啪啦爆響,到處亂崩,寓意家人“活蹦亂跳”。除了炒玉茭、炒黃豆外,還會炒小麥、小米、南瓜子等,每一種糧粒代表一種害蟲。每逢二月二炒豆時,父母都會給孩子口袋裝一把炒豆讓孩子們吃,保佑一年不害疾病不被蟲咬。調(diào)皮的孩子們則會聚在一塊比賽吃炒豆技巧,把一粒炒豆高高拋起,張開嘴,讓拋高的炒豆落到口中,炒豆沒接住掉在地上的,也舍不得丟掉,撿起來往衣服上搓一搓再放到嘴里吃了。故而有民謠“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鏵”。現(xiàn)在,人們“喝茶”炒的都是白面,許多家庭也沒有了炒豆的習(xí)慣,孩子們也不喜歡吃那干巴巴的炒豆了,炒豆的習(xí)俗也漸漸淡了下來。“咬災(zāi)”這一風(fēng)俗,反映了老百姓期盼咬去災(zāi)病,祈求平安的美好期望。
“吃棗山”“吃窩窩”和“蒸熯圪卷”。棗山是過年時敬神的饃饃供品,過去主要用黍米面、白玉茭面配少量白面蒸制,現(xiàn)在全用白面蒸了。窩窩則是填倉節(jié)留下的窩窩頭,舊時用玉茭面或粘黍米面和上柿餅餡兒做成,沒柿餅的則放糖或糖精,捏成底圓上尖的圓錐形或內(nèi)空的鍋形,放在糧缸里或水缸蓋上,俗稱“填倉圪焙”。蒸熯圪卷多用粘黍米面配少量玉茭面或豆面做,揉成短條狀,三條一個摞在一起放籠鍋里蒸成,主要用來在二月二作獻品。故而有民謠“二月二,不吃窩,去到地,打了鍋”。現(xiàn)在,“窩窩”和“熯圪卷”幾近絕跡,“吃棗山”的習(xí)俗還保留著。
“引龍回”主要在晉城陽城地區(qū)。早上,人們?nèi)〔菽净摇⒐瓤坊驙t灰等細灰,從大門外或河邊、水井邊撒起,一路撒回灶房,再繞水缸一圈,狀似一條彎曲的灰龍,意為龍循水跡而至家,借龍威懾服毒蟲,以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明朝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過去,一到二月二撒灶灰,孩子們總是爭著給大人打下手,兩手捧著灶灰,跟在大人身后一點點撒在地上,蜿蜒不斷,甚是有趣。這一天,人們一般會早早起來,男人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謂之“引錢龍”。據(jù)說最先把水挑回的人家,是最早引到錢龍的,這一年里就會財運亨通。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二月二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喂蚰蜒”主要在陵川地區(qū)。方法是沿著廊階石、墻根縫、缸旮旯邊等撒上細土,邊撒邊念道:“蚰蜒蚰蜒休(hou)出來,二月?lián)形鼓銇恚阋页鰜恚籴樤銇怼!贝肆?xí)俗意為驅(qū)蟲避毒,免遭疫害。
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清滅明后,清廷為了統(tǒng)治思想,頒布了剃發(fā)令,強制男性必須在正月里剃發(fā),剃成清朝的長辮子。但漢族人一直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自己沒有權(quán)利隨意處置自己的頭發(fā),所以古人常束發(fā)為髻以示緬懷先人。加之百姓對漢民族舊朝的思念,剃發(fā)令遭到了強烈反抗,很多百姓不肯剃發(fā),以表“思舊”。這一行為后來被越來越多的人仿效,隨著時間推移,“思舊”的說法逐漸訛傳為“死舅”,于是便有了正月剃頭死舅舅的習(xí)俗。因此,過年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空把頭剃了,還要洗澡、換新衣,把所有“舊”的物件舍棄掉,然后不管頭發(fā)長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頭。晉城民間就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所以一出正月,龍?zhí)ь^這天就成了剃頭的吉日。這一天,大人剃頭叫“剃龍頭”,寓意剃發(fā)去舊,圖個好兆頭。孩子剃頭叫 “剃喜頭”, 長大以后可以出人頭地。女孩也在此日打耳洞。故而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思舊”也好,“思舅”也罷,正月里剃頭是不會給舅舅帶來災(zāi)禍的,但卻深刻體現(xiàn)了古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倫文化”。
此外,在山西晉城地區(qū),二月二這天還要將過年時搭的秋千拆掉,叫拆“秋”,過年時掛的燈籠也要摘了,故而有民諺“二月二,不拆秋,去到地里狼吃嘍”。這一天婦女要打掃房間,掃床清炕,驅(qū)走蟄藏的蟲子,掃掉霉毒晦氣。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因為蒼龍要在這天抬頭巡視天下,使針恐傷龍目。這天也忌洗衣服,洗衣恐傷龍膚。
在晉城地區(qū),一直流傳有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了年的說法。故而老輩人常講:“年過了,十五(元宵節(jié))過了,二月二也過了,該過日子了!”就是告誡人們,該吃的都吃過了,玩的都玩過了,春天來了,要告別農(nóng)閑,開始下地勞作。
在我國,“二月二”習(xí)俗豐富多彩,也各有差異。農(nóng)歷二月正是春耕播種的季節(jié),古時勞動人民重視“二月二”,舉行各種祭祀、祈禱活動,目的就是祈愿龍神,驅(qū)兇納吉,賜福人間,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無論哪種習(xí)俗,都反映了人們祈盼幸福生活、五谷豐登的美好夙愿,我們可以從中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簡介】 王海云,筆名岸潛,曾用筆名黑雪,王小莽,山西晉城人。中國煤礦作協(xié)會員。山西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見于《詩刊》《星星》《詩探索》《飛天》等刊物,入選多種選本。參加首屆中國網(wǎng)絡(luò)詩人高級研修班。曾獲2014年中詩網(wǎng)首屆十大年度詩人、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潛力詩人”、2020年第三屆山西新銳詩人、2019年度(第八屆)“中國好詩榜”詩人、“詩和遠方”專題詩賽金獎等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