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風箏》:我們是否仍在“折斷翅膀”?
作者:劉敦樓
春意漸濃,又到了放風箏的時節。偏愛魯迅文章的我,自然想起先生百年前寫下的名篇《風箏》。夜深人靜時,我重讀此文。短短兩千六百余字,卻如暮鼓晨鐘,其中蘊含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振聾發聵,絲毫不顯得過時。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在孩子面前“說一不二”,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的父母、兄長已不多見,但變相的強制教育仍隱現于某些家庭。就例如,社會上的一些所謂“數訓班”“奧數班”“寫作強化班”等遍地開花,許多孩子對此根本不感興趣。可是,他們的家長由于受“有出息”、單一“升學教育”思想的支配,硬逼他們非進這個班或那個班不可。孩子稍露抵觸,輕則冷臉相待,重則施以“皮肉之苦”。在這種缺乏“尊重”、“家庭民主”的強制教育下,孩子焉能不“驚惶站起,失了色瑟縮”?強迫學習終是徒勞,既浪費金錢,更虛擲了孩子的寶貴時光。
而孩子感興趣的校園“足球活動小組”“航模活動小組”“我與家鄉小動物”活動等,一些家長又很少鼓勵孩子去參加。仍然存在著“這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陳舊觀念。把孩子喜愛的足球藏起來,把孩子親手捉來的小魚、小蝦及小鳥全給放跑了……這同“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有什么區別呢!孩子的“原生興趣”被“虐殺”了,不出現“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的神情狀況才怪呢!
尤其表現在,孩子到了高中學習階段,是明確學文科呢還是學理科,以及后來填報高考志愿選擇哪所高校和何種專業,不少家長表現得干預太多,從功利主義出發,以己律人,一定程度地剝奪了孩子根據個人興趣、特長自由選擇的權利。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潛質和所長是成功的一大半。孩子明明喜歡和見長文科,你偏偏強行孩子選擇不喜歡不見長的理科,孩子哪有動力去學習并學好理科呢?后來高考成績不理想或出現嚴重失誤,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又例如,孩子喜歡林業專業,你偏偏強烈要求孩子填報建筑工程專業,滿肚子委屈甚至痛苦,本科四年,他能學好此專業嗎?勉強畢業,心情不快,走上工作崗位后也不會有什么強烈追求,也不大可能取得家長所期望的成就!這樣的“虐殺”不僅害了孩子一時,而且害了孩子一輩子。出現這種狀況,雖然不至于給家長帶來“驚異和悲哀”,但一定會給家長和孩子帶來長久的遺憾,任何“補過的方法”已不頂用了。
對“折斷”風箏,“踏扁”其風輪這件事,魯迅在文中表示了深深的悔意和自責。在接觸到“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先進教育理念之后,他深感自已的做法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心情“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家長,對家庭教育反省、自責做得不夠,總認為自已做的都是對的。明明自個兒做錯了,缺乏在孩子面前認錯的勇氣。丟不下長輩尊嚴的面子,繼續在錯的道路上前行。他們對現代家庭教育理論也接觸了不少,但自覺接受并落實在行動上做得很不夠。仍在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條。殊不知,這樣的家庭教育雖然也能出“才”,但很難出自信滿滿的,具有獨立人格魅力的,富有創新和進取精神的高質量人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多么希望一些家長們能好好地讀一讀魯迅《風箏》這篇佳作,努力讓家庭少幾分專斷的寒意,多一片尊重與自由的溫暖。
作者簡介:劉敦樓,教育工作者,業余愛好喜歡動動筆,曾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文匯報、經濟日報、南方周末、中國教師報、人民論壇網、光明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公開發表時評、隨筆及散文300多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