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的古井,像幽夢般的鄉愁
作者:郭松
建水,滇南的一個小城,一個古風猶存、文蘊十足的小城,一個有靈性、有氣質、有魅力的小城,一個縈繞于心又不輕易落筆的小城。誠然,以它儒家文化的底蘊,值得擁有更高的知名度,然而,一旦擁有更高的知名度,恐怕會陷入過度開發的境地。
建水,唐朝時稱“步頭”,宋朝時稱“巴甸”,元朝時稱“臨安”,清朝時稱“建水”。在它所有過的名稱里,我格外留意“臨安”,因與南宋都城名稱一樣。南宋的臨安,無論如何繁華富麗,骨子里都隱匿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家國之殤。仿佛那半壁茍安來日不多,而云南的臨安雖繁華不及,卻有安定邊陲的底氣。
那雄渾的朝陽樓,是西南軍事重鎮的象征,像一卷厚重的史書,“雄震東南”是封面的題記,而“飛霞流云”四個字,雄渾中透著風雅的韻致。那儒學的孔宙,是建水人才輩出的象征,古代建水有“臨半榜”之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臨安府占半數,故而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
建水100多口古井,散落在大街小巷,有單眼的,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的,甚至有十二眼的。多眼井的井口是相連的,也有獨立的。撫摸井欄上繩子磨出的深深印痕,感嘆那井的年歲好長好長,探頭往井里看看,井水里映著一晃一晃的頭影。用水桶從井里打水要一定技巧,長長的繩子左一晃、右一蕩,桶便翻倒灌滿水了。
多數人家用水都到井臺邊,洗衣服、洗菜、淘米,井臺邊成了聚會的地方,也成了信息集散的地方。女人邊洗邊淘邊聊天,男人邊吸煙筒邊沖磕子,小孩跟著大人在井臺邊打鬧玩耍。一口古井,看看井欄上繩子磨出的印痕,就知道什么叫“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了。有的井水苦澀,只能用來洗滌;有的井水甘甜,可作為居家飲用。
建水的古井,不但數目眾多,而且造型獨特,五花八門。有人曾用一副對聯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建水的古井之“古”,有自元初開鑿至今還在使用的東井,有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稱“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的大板井……歷經千年的滄桑歲月,井欄上的繩索印痕已深。
東正路太史巷的東井,據乾隆《重修東井碑》載:“東井創于建城之初,載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據《禮記·禮運》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在建成之初,東井是當地人的重要水源,從井旁分別立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四塊重修碑記看:“舊有醴泉,素稱東井,考究其來,自元迄今,載在志書。”東井重修于嘉靖十四年,復修于康熙年間。
東井井欄高53厘米,圓形口徑82厘米,由兩塊巨石鑿合為圓形,接口處鑿出槽,熔生鐵灌入鎖定,石榫卯結構實屬罕見。井口距水面約兩米,汲取方便。東井泉水冬溫夏涼,清冽甜潤,正所謂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天地對應,堪與甘露媲美,是古城最古老的甜水井,用此井水在紫陶壺里泡茶,可謂茶色清醇,香味極佳。
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是建水乃至云南最有名的古井。據建水縣志記載,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相傳為浙江移民所建。大板井之“大”,口徑2.7米,高50厘米,厚12厘米,由六塊石板中間用6根石柱相扣而成。據“重修大板井碑序”記載,筑城之初,精通風水的薛伯陽將軍率筑城兵士,在城西鑿了一口井,有“水味之美,冠甲全滇”的說法。
大板井,有“滇南第一井”之稱。用大板井開水泡茶,茶水清亮不發黃,聞起來清香四溢,喝起來唇齒馨香;大板井水挑回家放在水缸中長期備用,時間再長也不會變味,用大板井水做建水人愛吃的豆腐,質鮮嫩口感香酥;用來做米線,精細滑軟。建水的烤豆腐、涼米線能成為風味小吃,是因有了這甘美的西門大板井的水。
若說公井,有“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東井)淵泉(小節井)溥博泉(大板井)”一聯,此聯涵蓋了建水六大公井。若說私井,有“滇南大觀園”朱家花園的古井,一口單眼井當地人說怪,怪就怪在井壁上鑿有兩個小孔。據說,當時朱家的井水,每日從兩個小孔汩汩流出,寓意著“財源滾滾”。朱家產業除日常百貨、洋紗布匹外,還開辦銅礦、采冶錫礦等,確實財源滾滾。
古代城鎮的形成,大都跟水井有關。所謂“市井”生活,當然就跟水井有關。因為有眾多的水井相伴,建水人保存了傳統的“市井”生活。建水人喝茶,大都用西門井水。泡茶和釀酒,都離不開好水。在各種水中,井水以甘美清洌,成為泡茶、釀酒的佳水。每日清晨和傍晚,人們都到井邊取水,有牛車馬車,有三輪車人力車,有汽車自行車,更多的是肩挑手提。如記載的“其泉清冽,較各處之水為美,城中人汲取甚眾。”建水人喜歡用西門井水泡茶喝,否則就不認為是好茶。
建水的豆腐很出名,就是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門街邊古舊的屋檐下,敞開著一扇扇木板門,飄散出烤豆腐的味道。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為日常小吃的米線、餌絲在這里只是豆腐的陪襯,是小餐館的兼營。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回去前吃一頓豆腐,是一種享受。
建水的古井,像幽夢般的鄉愁,讓人心心念念。耐磨的青石井欄上,開出一朵朵燦爛的太陽花。那一條條深深的索印,勒入青石的骨肉,是生活的記憶。建水的古井,隱藏在居民巷中、私家宅院里。行走在古城,與古井一次次邂逅,如同閱讀一段段歷史。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