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業胡同史話
作者:牛銀萬
哈業胡同是包頭市九原區最西部的一個鎮,北倚烏拉山,南臨黃河,西與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前旗接壤,具有悠久的歷史。
哈業胡同是蒙語,漢語的意思為“兩眼井。”元代以來,哈業胡同是蒙古人的游牧地。最初這片土地上只有哈爾諾氏和焦其特氏兩戶人家,這兩戶均為蒙古族,為姻親,在今包頭西一帶游牧。當時,按照草原上的規范,通婚者不能共用一眼井。于是,哈爾諾氏在今烏蘭布拉格溝河槽邊打了一眼,焦其特氏在今鎮衛生院旁打了一眼。這便是哈業胡同地名的來歷。
歷史上哈業胡同屬西公旗管轄。1705年,在其西北建起梅力更召, 哈業胡同是梅力更召的善召地,又叫牌地,牌地以梅力更召為中心,東南西北各20華里。
那時的哈業胡同,宗教活動十分頻繁。十七世紀末,三公旗朝圣寺院查爾浩特(在包鋼境內)歸梅力更管轄,寺院的喇嘛畢力貢來就出生在焦其特氏,在清朝康熙、雍正時期,其任京城嵩祝寺住持大喇嘛,乾隆時期任北京藏文學堂副總教官,精通蒙漢藏語,被學界稱為翻譯家、史學家、蒙藏語言學家。
在宗教活動中,哈業胡同籍的僧人很多,著名的有五當召五世活佛、漠南六世乃齊圖音活佛,還有的被認定為科爾沁、呼倫貝爾等地活佛的轉世靈童。
哈業胡同的住民絕大多數是晉陜走西口而來的先民后代。晚清和民國初年,晉陜地區災害頻發,大批災民逃荒到今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一帶,哈業胡同是落腳地之一。那時的哈業胡同,北部長滿蒿草,南部葦草叢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其真實的寫照。先民落腳后,搭起茅屋,租種蒙古人用來游牧的土地開荒種地。
哈業胡同因北部的土地易于開墾,落腳的人比較多,再加上日本人的駐守,來往的車輛多,慢慢就形成了車馬道。于是,車馬店、鐵匠鋪、烙干餅等店鋪和行業應運而生,形成哈業胡同主街。
哈業胡同的43個自然村中,有以姓氏起名的,有以姓名起名的,有以職業起名的,有以商號起名的,有以地形地貌起名的,有以蒙語起名的。
以姓氏起名的自然村有十個,分別是喬家壕、卜家圪旦、吳家圪旦、李油坊、高家圪旦、袁家圪旦、賈家圪旦、趙柜、陳家圪旦、崔家圪旦。這些姓氏是最早落腳的住戶。如崔家圪旦,1925年,有一個叫崔喜子的人先在此定居,就起名為崔家圪旦。如袁家圪旦,1917年,有一個叫袁紅慶的人先在此定居,就起名為袁家圪旦。
以名字起名的自然村有二十個,分別是劉海生圪旦、三臺機圪旦、善人圪旦、何滿圪旦、高七圪旦、李廣恒圪旦、楊眉毛圪旦、劉三仲圪旦、劉虎兒圪旦、閆徐留圪旦、李二偏圪旦、劉富裕圪旦、李松樹圪旦、王長有圪旦、石拉圪旦、楊四圪旦、馬耀圪旦、郭四綿圪旦、田銀生圪旦、閆四虎圪旦。這些人是最早落腳的住戶,也是本村的創業大戶。
以職業起名的自然村有四個,分別是李油坊、銀匠圪旦、鞋匠店、染房圪旦。這些村最早落腳的人從事這類職業。如銀匠圪旦,有一個叫吉慶腮的人,落腳從事銀制品加工,凡是想加工銀手飾的都來這里,慢慢就叫成銀匠圪旦。
以商號起名的自然村有兩個,分別是恒元成和如意興。這些商號由祖宗創立,慢慢發展到多地,所在的村就以商號起名。
以地形地貌起名的自然村有兩個,分別是駱駝脖子和西河沿。駱駝脖子因流經本村的三湖河曲曲彎彎,像駱駝的脖子一樣而得名。西河沿則因分布在三湖河西邊的沿河地帶而得名。
以蒙語起名的自然村有五個,分別是哈業胡同、銀赤老梁、打不素太、柴腦包、打拉包。這些村在漢人居住之前就有名稱,漢人居住之后沒再起新的村名,一直沿用。哈業胡同漢譯為兩眼井,銀赤老梁漢譯為有碾石的地方,打不素漢譯為有鹽堿的地方,柴腦包漢譯為放置東西的地方,打拉包漢譯為火鐮。
哈業胡同的老村名,蘊含著一個個故事。
如柴腦包,漢意為放置東西的地方。很早之前,在這個村原小學東約50米的地方曾經有一座敖包,每年梅力更的法事結束后,有大量的面食供品,為避免浪費,僧人們就把這些供品放置在敖包上,讓游牧的人食用。這便是柴腦包村的來歷。
如鞋匠店。解放前,這個村曾經有一個叫王鞋匠的人,從河曲來到這里落腳后,從駱駝商道上看到了商機,便在此開起了旅店。他的旅店,一度是駱駝商道上的重要驛舍。
如打不素太,漢意為有鹽堿的地方。這個村緊靠黃河,地勢低洼,沉積著大量鹽土,沿山的蒙古游牧王公,為了給牲畜補鹽,經常差人到此掃鹽土,牲口舔食了這里的鹽土,個個膘肥體壯。
如何滿圪旦。這個村是哈業胡同最西部的一個村,位于梅力更召旁的南側。1930年,一個叫何滿的人流落到此,幫助蒙古人打場和照看草料,他慢慢拉引過來十幾戶災民,牧民很同情,就另找了一塊地方作了場面,讓這些災民留了下來。這個地方,在蒙古族人的幫助下,漸漸形成村落,并取名為何滿圪旦。
在漫長的歲月中,哈業胡同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哈業胡同的方言,以陜北口音和詞匯為核心,在走西口的過程中,融匯了山西西北部的許多詞匯和少數發音,進入黃河與烏拉山之間的平原草地墾荒定居后,吸收了部分蒙古族的語音和語調。哈業胡同的方言與鄂爾多斯的話類似,但語調不同,最接近后套話。哈業胡同的方言通用于三湖河兩岸。哈業胡同的方言卷舌較重、卷舌音較多, 如“什”、“甚”等。“圪”、“忽”、“日”打頭的詞語較多,如“圪佬”、 “圪抽”、 “忽拉蓋”、 “忽團”、 “日粗”、 “日怪”。四個字的成語、俗語較多,如“灰塌二虎”、“黃風霧氣”、“做個甚呀”、“有一圪旦技術”等。
哈業胡同的美食很多,有燉羊肉、燉魚、豆腐等。這些美食,具有獨特的風味,特別是柴腦包老豆腐,名揚包頭乃至內蒙的西部地區。柴腦包老豆腐,陜西先民走西口來到這里就開始做。起初原料用自種的黃豆,后來從陜西的大山里購買黑豆,水用的是黃河岸邊地下四十多米的深水,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石磨加工,自制的漿水凝固,純手工制作,無任何添加劑,具有味道香甜、緊實筋道、久煮不爛、營養豐富等特點,遠銷呼市、巴彥淖爾等地區。
哈業胡同人才輩出。在歷史上,先后走出七位廳官,三十多位縣官,教授、工程師、廠長、經理、作家等六十多位。
哈業胡同人譜寫了蒙漢民族團結發展的和諧篇章。從1895年到建國前,蒙古民族先后發放土地100多平方公里,接納災民600多戶3000多人。在這片土地上,蒙漢民族相互融合,團結互助,共同發展。
哈業胡同人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心懷感恩的人生態度和境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他們培養磨煉形成了不甘平庸、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后人不斷前進。
作者簡介:牛銀萬,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九原區作家協會會員,在各級報刊和網絡發表詩、散文、小說三百多件,詩作獲《草原》·北中國之星詩歌大獎賽優秀作品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