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研學不了情
作者:陳德澤(山東)
記得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的一生像是乘坐一列逢站必停的老式綠皮火車,在緩慢行進的過程中,你會遇到許許多多上上下下的人。坐過一程,到站了,其中有許多人下車了,又有許多人坐上來了。就這樣,列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人陪伴你坐的時間長一些,幾站,十幾站,幾十站;有的人只是陪你走過了一站或是兩站三站,就下車了。那些陪你坐過很長時間的人,下車后,漸行漸遠,身影越來越小,逐漸從視野里消失,也在腦海里隨之淡化消失,此后很少記起。有的乘客,只是陪你坐過一兩站,短時間的相處,下車后,卻一直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在心海里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像是一幀老照片,不時地翻出來看看,相遇相處的短暫時光便像電影一般呈現在眼前。我與光增老弟的相逢當屬于后者。
1986年夏,我當時在山東省陽信縣教育局教研室擔任中學語文教研員。暑假期間,惠民地區(現濱州市)教育系統組織骨干中學教師到北京參加一個中學語文教學培訓班,光增老弟在陽信三中擔任高中語文教師,作為名副其實的骨干教師受邀。一塊參加學習的還有陽信一中王云震副校長、李曉東老師等。記得光增老弟有親戚在首鋼礦山公司工作,他先行一步到北京親戚家小住。培訓班的地址在人民大學第七師范學校,期間有北大、清華、人大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北京市重點中學的名師上了示范課,這讓我們眼界大開,認識到了語文教學的深奧浩瀚及精湛的藝術性。其中一位山東萊蕪籍、恢復高考后北大第一屆博士研究生畢業的王老師,穿著很樸素,像是一位老農民,他講課中提到初中語文課本《將軍和士兵》一文中,將軍和士兵同在十三陵水庫勞動,士兵認為將軍不應該參加抬土。王老師評議說,人與人應該平等,將軍與士兵也應該是平等的,他參加勞動是應該的。觀點很新,很超前,讓與會者眼前為之一亮。還有一位北京101中學的女老師,講到學生辦手抄報,她將學生的手抄報發給與會者。她說在101中學當老師很不好當,101中學在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之間,很多學生家長是大學老師,如果我們老師講課稍有不慎,就有學生站出來質疑老師:老師,你講的這個問題不對,我爸爸說這個題應該怎么怎么做,我媽媽說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這作文應該怎么寫… … 一堂講座結束后,我們幾個進行課后討論,光增老弟總是見解獨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評到點子上。我能感覺到他的真誠睿智,詼諧幽默,準確深刻。我們都是第一次到北京,所以利用課余時間,去天安門,逛故宮(當時故宮門票才三元錢),登長城,參觀軍事博物館,在頤和園還合影留念(可惜照片找不到了)。論年齡屬光增老弟最小,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他對我們都謙讓有加,坐公交車他先給我們讓座,幫我們提東西,一大小事先為我們著想。十天的培訓班一晃就結束了,時間雖短,我與光增老弟的感情卻牢牢地建立起來。
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吧,縣里缺乏寫作人才,光增老弟從陽信一中被選拔到縣委宣傳部工作,我也離開了教育系統到文化館工作。那以后,經常在各大報刊上見到光增老弟的新聞稿件,我都一一拜讀,仰而視之。后來,光增老弟到京城發展,我們見面的機會少了,卻不間斷有信息往來,沒有因時光的流逝而淡忘,特別是在光增老弟功成名就之后,他還時常記起有我這位家鄉老兄,時常懷念我們一起去北京參加培訓和在家鄉生活工作交往的點點滴滴,不禁激動滿懷,感念不已。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到了光增老弟的一本文集《泥土情深》,深受感動。隨手寫下了一首短詩,以表達我對他文集主題的感同身受--
《泥土情深》情深深,
融進血液連著筋。
字里行間都是愛,
老弟本是重情人。
最近,在作家網上又讀到光增老弟的一篇散文《苦盡緣何甘不來》,內容記寫他堂姐的苦難經歷。我再次感佩:光增老弟不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更是謙和雅量、仁慈博愛、重情重義之人。與命運多桀、貧窮多病的堂姐都走的這么近,生生相惜,慷慨解囊,實屬罕見。也許老弟經歷過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知道這個世界上最缺少的就是愛,所以他盡其所能,播撒陽光,讓世界多一分愛,多一份暖。
我的心被打動了。
陳德澤簡介:
男,1954年生,山東省陽信縣人。1984年畢業于惠民師范82級2班(民師)。1988年畢業于山東教育學學院中文專業。先后在縣教育局從事初中語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學、縣教學研究室中學語文教研員工作。后從事文化工作。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會顧問委員會會員、陽信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自1982年在《農村文藝》發表短篇小說《瓜爺爺和星期天》以來,先后在《大眾日報》《聯合日報》《農村大眾》《讀者》《散文百家》《讀者文摘》《做人與處世》《視野》《山東文學》《讀者俱樂部》《深圳青年報》《齊魯晚報》《太陽河》等國家級、省、市報刊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八十余篇。其中短篇小說《紅棉花》獲《山東文學》《太陽河》聯合舉辦的“全國‘勝利杯’短篇小說征文大賽”三等獎;散文《溫暖的娘花》獲第二屆‘孟郊杯’全球華人散文大賽優秀獎。2000年獲《濱州文學獎》。出版文學作品集《紅棉花》,該書獲濱州市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精品工程”獎、濱州市“孫子文化獎”一等獎。
2017年被聘為《陽信縣志》(1985——2015年版)編輯、《陽信黨史(第二卷)》編輯,參與編輯出版了《陽信縣志》(1985年版)《陽信縣志》(1985——2015年版),編輯了《陽信通史》《梨鄉風情》《追光》等,主編出版了《陽信文化擷珍(五卷本)》(非遺傳承卷)《陽信軍事志》等書籍,編輯了《陽信黨史》(第二卷)。小說《孟莊紀事》獲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作家協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文學征文三等獎。小說《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獲濱州市委宣傳部、濱州市文聯、《濱州日報》、濱州市作家協會等四部門舉辦的“濱州市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文學征文”小說一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