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攝影記者的情懷
(外二篇)
作者:陳寶林
在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我很榮幸地遇到一個讓我十分尊敬的老大哥,他就是吉林日報社攝影部的攝影記者張安能。他是一位軍人出身的攝影記者,他的老家在四川瀘州,那里是瀘州老窖的產地,也是他心中永遠的故鄉。我是在通榆縣委宣傳部工作時認識張安能的,從第一次見面開始,他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安能個頭不高,卻長得十分結實,濃眉大眼,皮膚白凈,看起來敦實可靠。初次見到他,只見他背著一個有些陳舊卻被收拾得干凈整潔的攝影包,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堅毅與沉穩,那是軍人特有的氣質。軍人特有的氣質在他的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記得第一次和他一起采訪,是去通榆縣耀東鄉的一個村莊,采訪當地的造林大戶顧煥生。當時正值嚴冬,顧煥生住在林地的窩棚里,條件極其艱苦。我們跟著他一起住進了那個簡陋的窩棚,寒風從四面八方灌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張安能半夜出去解手,被凍得渾身發抖,但他沒有絲毫抱怨。顧煥生萬萬沒有想到,一個省城的記者竟能吃這么大的苦來采訪他??吹綇埌材苋绱司礃I,顧煥生感動不已,而我更是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動。
還有一次,我陪著張大哥去武裝部的造林綠化點——洮南呼力吐蒙古族鄉采訪。當時正值春季,春寒料峭,寒風凜冽。我們住在帳篷里,和官兵們一起生活。張大哥顯得異常興奮,仿佛又回到了軍營。他和官兵們打成一片,記錄下他們辛勤勞動、綠化荒漠的每一個瞬間。他的鏡頭下,那些平凡的官兵們變得格外高大,他們的奉獻精神也通過張大哥的鏡頭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每年的四月,包拉溫都的萬畝天然杏樹林盛開,漫山遍野的杏花如云似霞,美不勝收。張大哥總是如期而至,用他的鏡頭捕捉這美麗的瞬間。他還拍攝了安玉婷家庭演唱會、蒙古族藝人梁海清、張樹森報吧以及向海捕魚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在他的鏡頭下,變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近幾百幅圖片新聞在《吉林日報》上發表。張大哥也因此成為通榆人熟知的著名記者,他的名字和作品深深地印在了通榆人民的心中。
后來和他接觸多了,我越發了解到他對攝影的熱愛和執著。張安能大哥對待每一次拍攝任務都無比認真,無論是重大的新聞事件,還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瑣事,他都能敏銳地捕捉到其中最有價值的瞬間。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同去拍攝一場鄉村文化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張大哥在人群中穿梭自如,他的目光像雷達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出彩的畫面。為了拍到一個孩子們純真笑臉的特寫,他甚至半蹲在地上,耐心地等待最佳時機,全然不顧周圍的嘈雜和擁擠。
他還常常跟我講起他的故鄉四川瀘州,那里的山水人情、老窖酒香,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盡管在吉林工作多年,但故鄉的記憶始終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他說,故鄉的土地賦予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感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讓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跟隨張大哥采訪的那些日子,我不僅學會了攝影技術和攝影技巧,更領悟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總是以一顆敬畏之心對待每一次采訪,無論是面對普通的農民,還是基層的官兵,他都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傾聽他們的故事,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從不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而夸大事實,也不為了迎合某些利益而歪曲真相。他的鏡頭下,只有真實、善良和美好。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一個攝影記者的責任和擔當,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是按下快門那么簡單,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
張大哥已經退休好幾年了,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四川瀘州。雖然我們相隔千里,但偶爾還會通電話。每次聽到他的聲音,我都會想起那些和他一起采訪的日子,想起他那敦實的身影和專注的眼神。如今,我也已經退休了,但那段和張大哥一起工作的經歷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在張大哥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攝影記者的責任與擔當。他用鏡頭見證歷史,用照片傳遞情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攝影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的關懷。他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在攝影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更要有一顆溫暖而敏銳的心。他的人格人品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他用他的鏡頭記錄了時代的變遷,也用他的行動書寫了一位攝影記者的情懷。
大年初一的拜年記憶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那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地方。每到大年初一,村里就熱鬧非凡,到處都洋溢著新年的氣息。而最讓我期待的,便是去長輩家拜年。
記得我的二叔是當地有名的有文化人。他總是穿著整潔的衣服,戴個前進帽。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而我的大姑父則不同,他沒有什么文化,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但為人憨厚善良。盡管他們性格和文化程度不同,但每到大年初一,他們都會早早地準備好,等著我們這些晚輩去拜年。
拜年的時候,我們三三兩兩結成一伙,一路上歡聲笑語,互相打趣著誰家的長輩會給更多的糖果。到了二叔家,他總是微笑著迎接我們,然后讓我們跪在炕上磕頭。二叔的祝福語特別長,他絮絮叨叨地說著:“新的一年里,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身體棒棒,快快樂樂……”他的話語里充滿了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愛。雖然我們跪在地上,聽著這些祝福語,心里卻有些著急,因為我們都盼著能早點拿到糖果。
而到了大姑父家,情況又有所不同。大姑父雖然沒什么文化,但他的祝福語也毫不遜色。他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拍著我們的肩膀,嘴里念叨著:“孩子們,新的一年要聽話,好好吃飯,長得高高的……”他的祝福語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濃濃的親情。
那時候,每個家庭的生活都很困難,但長輩們總是會想盡辦法給我們準備一些好吃的。在他們的家里,都擺著一張炕桌,桌上放著一些餅干和糖塊。這些在當時可是稀罕物,我們盼望著能多分到幾塊。等我們拜完年,長輩們便會從炕桌上拿起一塊餅干或糖塊遞給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塊,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最珍貴的禮物。
孩子們為了得到這些餅干和糖塊,總是爭著搶著起早去拜年。我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地給長輩們拜年。等我們回到家時,兜里已經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餅干和糖塊。雖然長輩們的祝福語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但那些甜甜的糖塊和餅干卻讓我們樂得合不攏嘴。
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如今的我已經長大成人,離開了那個充滿回憶的農村。但每到大年初一,那些關于拜年的記憶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雖然時光流轉,歲月變遷,但那份純真的快樂和濃濃的親情卻從未改變。
如今,我也成了長輩,看著孩子們在我家拜年時的歡笑,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那些曾經的祝福語雖然已經模糊,但那份溫暖卻一直留在心底。我想,這就是傳統的力量,它讓我們在歲月的長河中,始終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情的珍貴。
大年初一的拜年,不僅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它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去感受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幸福。無論未來如何,這份記憶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篇章。
春聯里的年味與希望
在那偏僻落后的少數民族鄉,春節是全村人最盛大的節日,而春聯則是這節日里最亮眼的風景。盡管生活艱難,物資匱乏,買不到如今精美華麗的春聯,但人們對春聯的熱愛絲毫不減。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盼著能有一副紅彤彤的春聯貼在門上,祈愿新的一年能有個好光景。
二叔是村里的文化人,每到春節,他家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鄉親們早早地備好紅紙,排著隊等他寫春聯。二叔總是耐心地聽著大家的要求,然后揮毫潑墨,一副副春聯從他手中誕生。那些春聯雖然用詞簡單,卻滿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許。“肥豬滿圈,金雞滿架”寄托著對豐收和富足的向往;“抬頭見喜,青龍大吉”承載著對好運和平安的祈愿。我至今還記得,二叔寫春聯時專注的神情,以及鄉親們拿到春聯時臉上洋溢的笑容。
然而,有一年,楊大伯家的春聯卻鬧了個笑話。楊大伯大字不識一個,拿到二叔寫的春聯后,稀里糊涂地把“肥豬滿圈”貼到了雞架上,“抬頭見喜”貼到了豬圈上。大年初一,鄉親們前來拜年,看到這情景,一個個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疼了。楊大伯一開始還懵懵的,后來明白過來,也跟著大伙兒一起笑。這個小插曲很快在村里傳開了,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笑談。
但這個笑話并沒有就此結束,它像一顆種子,種在了楊大伯和全村人的心里。楊大伯從此下了狠心,一定要讓子女好好讀書。他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才能不再像自己這樣鬧笑話。他開始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村里的人們也被這個故事觸動,盡管生活依然困難,但他們不再把讀書看作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大家湊錢買書本,互相幫忙照顧孩子,整個村子都彌漫著對知識的渴望。
春聯,這小小的紅紙條,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也見證了一個村莊的覺醒與蛻變。它讓我們明白,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心中有希望,有對知識的追求,就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