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深處見真情
——好友馬光增與他的《泥土情深》
文/笑琰 李月
一、從魯北平原到京華煙云:一個媒體人的精神原鄉
北京早春的黃昏,與光增兄對坐于焦化廠地鐵站旁的東岳府新居。案上青瓷盞中,山東老酒已溫得微醺,酒液搖曳間,恍見三十年前青年教師——布衣素履,手握朱筆,在學生作文本上落下如麥穗般飽滿的批注。
此公姓馬名光增,字子墨,陽信縣馬騰霄村人也。其人生軌跡,恰似一株北國白楊,根系深植于齊魯沃土,枝葉卻舒展于京華煙云。少時耕讀鄉野,從《三字經》《百家姓》啟蒙,終成渤海區青年才俊。后負笈山左,先入山東教育學院中文系,復入山東大學古典文學專業,皓首窮經間,文氣自然成。
書山攀爬時,宦海浮沉間。歷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陽信縣委新聞科長,后供職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媒,筆走龍蛇,聲名遠播。然其心性如故,縱居京城,案頭常置泛黃詩書,電腦中存未竟之《黃河故道考》,朋友圈多曬野菊異草,偶題“此花開盡更無花”,盡顯農人本色。
二、《泥土情深》:一部流淌著鄉愁的精神史詩
余與光增兄相交十余載,深知《泥土情深》非尋常懷舊之作。我們曾于他的北京大郊亭舊居小酌,酒酣之際,光增兄搬出半人高的史料:線裝《陽信縣志》、手抄《馬氏家譜》、文革社員工分簿,慨然嘆曰:“此非古董,乃解碼鄉土中國之秘笈”!書中隨筆《上墳》、《大姐》、《還愿》、《二姐》,尤令人動容。“還有我剛剛記事起,二姐領我捉迷藏,割草挖野菜;教我數數、寫字;教我唱兒歌。大事小事、好吃好喝,都讓著我。那時候,盡管饑一頓飽一頓,但還算能吃上飯。不過印象中有一年的光景,我沒有吃過白面饅頭、水餃之類的“奢侈品”了……”此情此景,令我憶起去歲冬夜,光增兄自陽信返京,冒著六級寒風專程送我熱氣騰騰的山東大饅頭——原來,這泥土般的深情,早已融入血脈之中。
《泥土情深》之妙,妙在以史為經,以情為緯。書中《此行終生無怨悔——山東陽信籍南下入浙老干部馬玉慶追憶片斷》一稿,曾在我主編的《科學導報.現代教育》文教版刊發,印象極深,馬兄與我幾次改稿校稿?!睹队⒃谏綎|陽信》一稿以大量史料和紀實記述了毛岸英在山東陽信與百姓之間的真實生活??紦敱泵袼兹缋限r數麥,追憶師友篇章似新釀柿酒。吾嘗評此書:“墨香浸透黃土,字字皆見肝膽” 。
三、半文言贊曰:
馬公光增,齊魯之英。
根深葉茂,文質聰穎。
三尺講臺,春風化雨;
一方筆墨,海內揚名。
鄉土深情,字里行間藏熱淚;
史冊留痕,卷中自有故人情。
雖居京華,猶懷桑梓土;
常攜舊醅,古今笑談中。
此君何似?
恰似古柏凌云,猶帶故園風雪聲!
并七言詩一首賀之:
贈光增兄
笑琰
硯池洗盡燕山雪,史冊翻開齊魯云。
筆落驚濤書壯志,墨凝鄉淚寄情真。
三輪載得春消息,一紙藏來墨精神。
最是京華風月好,常邀舊友話煙津。
注:詩中“燕山雪”喻其北方學養,“齊魯云”指其鄉土情結;“三輪”暗合書中《親情》,“一紙”化用《泥土情深》之書香意象。
藏頭“馬光增賢”賀馬兄《泥土情深》新書出版
李月
馬躍騰霄踏錦程,
光峰艷月伴君行。
增輝陽信同鄉梓,
賢德盡傾泥土情。
注:光峰艷月隱含妻張艷、子巖峰名。
作者笑琰,本名靳新國,字雨潤,號憨山,一賢居士,資深編輯、媒體人,詩人、書法家、新聞攝影師,河南安陽人,中學開始習研書法,初學顏、二王和米字,擅書甲骨文。系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樂訂坊創始人、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宗教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文聯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院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書協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副秘書長、315記者攝影家網、中華文教網、華夏寺廟文化網、中華新聞文化網總編、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青島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河南濮陽板橋書畫院名譽院長、開封中國黃河文化促進會顧問等。
李月:原名李愛娣,祖籍河南新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海淀作協會員、北京寫作協會會員。現任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315記者攝影家網、中華文教網、華夏寺廟文化網、現代書畫網、中國文藝名家展覽館網主編。央代CGTW制播分離CCTV廣告電視《商企匯》《書香墨韻》攝制組總監。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