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河灘會
文/楊豪豪
鄉情散文,浸漬著游子愛鄉的淚水,綿延著思鄉的情懷,涌動著近鄉的快樂與痛感。我的家鄉武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武功古城位于現在武功縣武功鎮,古時被稱為中亭川,武功縣舊城建在于此,武功鎮沿襲縣名而得鎮名。之前常常聽老人們說:“走,到武功縣里去?!蔽倚倪€非常好奇這是什么地方?我就是土生土長的武功人怎么不知道呢,詢問祖母得知原來指是武功鎮,還有老人稱其老武功鎮。武功縣城于一九六一年從武功鎮遷至普集鎮,周邊人們去縣城街道稱“上站”。
我在上高中之前,對于武功的其他鄉鎮知之甚少,更不用提武功鎮、蘇坊鎮、小村鎮等。知道武功鎮還是因發小宇恒兄,一九年考到綠野高中就讀學習,其學校前身為綠野書院,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使我慢慢接觸了解武功鎮。對于我而言,陌生的地方我常常要提前踩點,便于后面出行。我決定去武功鎮是高二上學期的那個冬天。聽聞武功河灘古會又名東河灘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獨自前往河灘會。河灘會起源迄今四千多年歷史,是關中西部歷史悠久的,以紀念農業始祖后稷形成的傳統古會。經過年復一年的秋收冬藏,農人們在這里相約交流,各自帶著自產的糧食、吃食與飼養的牛羊、皮革等。在這里進行貿易交換,逐漸形成了空前絕后的物資交流大會,從而使五湖四海的鄉人、商賈相聚于這方得天獨厚的膏腴之地。古會會期從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共十一天在教稼臺前漆水河灘上舉行。歷年的會期,西北五省的騾馬隊、駱駝隊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時至今日,每逢古會古鎮沸騰,市場繁華,交易活躍,曾一度享譽西北各省乃至全國。我聽到后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去逛河灘會的前一天晚上,激動的心情,使我晚上都沒好好入睡,第二天,早早起來坐班車去逛古會。
因為我坐最早一趟班車,路上的車流量還好,當班車使過代家鄉快到武功鎮東坡口時,東坡上面的橋東村口有個廣告牌,上面就寫有關于河灘古會的信息。班車下東坡的過程,我被車窗外的景象給驚愕住,車窗外的黃土崖讓我一下子聯想到陜北的黃土高原就是這樣,我內心犯嘀咕想武功怎么還有這樣的地方呀!我真好比那井底之蛙,只知道坐井觀天一樣。等班車抵達東坡底后,我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更不知道河灘會會址在什么地方?我傻傻的坐班車使過了古鎮,等查看地圖我已到蘇坊鎮境內,急忙讓司機停車,然后徒返古鎮。沿途上寒風凜冽,我獨自走在省道上,竟感受不到一點嚴寒。不知過了多久,我就這樣走到會址,眼下的景象把我看呆了,我第一想到詞就是人山人海,每往前走一步,行人都是摩肩接踵,一派非常熱鬧的景象。
往里走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所賣的東西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古玩字畫等應有盡有,令我目不暇接。我這個人較為貪吃,沿途會場看到了好多美食,如普集燒雞、武功糖油糕、牛羊肉泡饃、楊凌蘸水面、乾縣名吃大鍋盔、岐山臊子面等地各大美食。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賣武功旗花面的商販門前,人們竟然排起了長龍,里面就像人們說的吃流水席,吃旗花面的吃客換了一桌又一桌。我那天第一次去吃了武功鎮饸饹面,饸饹面也是武功古鎮的特色面食。我坐在桌子前向老板點了大碗饸饹面,只見桌前支一口湯鍋,兩邊是配菜盤和佐料盤,撈面澆湯的人則坐在中間。我長這么大是第一回見,心里面還想武功鎮饸饹面到底好不好吃?當老板把面調好端放在我的桌子上時,我的食欲一下子就被打開,看著滿滿一碗饸饹面紅辣油浸在碗四周,豆芽菠菜饸饹相互攪拌,蔥花飄在最上面,我想這一定很辣吧!誰知當我吃下第一口,一股酸辣香直沖上味覺神經末梢,沒有幾分鐘面吃完了,我并且把湯也都喝得一干二凈。直至現在我每回去武功鎮必吃的就是饸饹面。
吃完饸饹面我就繼續前行,一眼看見了唱戲的戲臺,下面是人山人海全都是老者,卻很少能看見年輕人。老漢們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頭戴棉帽,眼戴石頭鏡,嘴里吧嗒吧嗒抽長煙鍋,這是關中老漢典型的形象,幾個人交談著今天的戲唱的怎么樣?還有些年齡年長的老者,則會頭戴著手縫做的瓜皮帽,抽著很長很長的長煙鍋。我的印象里面戴瓜皮帽的年代,應該是我老爺那一輩人,今天居然能在河灘古會上遇見。那些婆姨們身穿著大花棉襖,頭戴帽子再用圍巾一包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的看著秦腔演員激情的表演,有時候看得入迷,她們都會忘記時間忘記還要回家做飯。午時,老者也不惜口袋里的那點錢,就會在會場買吃食一吃,則會回戲臺下面等待午場開戲。此時我沒有耐心去看完一折戲,心便早早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因為這里一切的東西,對我而言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更是值得我探尋一番。
河灘會顯示出農耕文明發祥地武功古鎮歷史的厚重,更顯示著我們關中農村豐富的資源和人們勤懇勞動的成果,彰顯著生活在這三秦大地鄉民們的樸實、厚道。
當我看到那些賣炕席、案板、風箱、木盤、簸箕、草圈、方斗、糖籠等農村經常用的農具用品,鄉土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鄉土情懷也一下涌上我的心頭。我更喜歡那些古玩字畫,當看到有賣家賣字畫,雙腳不由自主的走過去。當走到字畫會場一看是拍賣,我坐在會場參與起拍賣字畫,最后已二十元價格買了一幅牡丹圖畫。我還會和賣古玩老者交談,一些關于古錢幣這方面的話題,地攤上擺滿了古玩有煙鍋、銅錢、神像、銅鏡、香爐、羅盤、墨盒等其他稀奇古怪的老東西,不知道為什么?這種厚重的鄉土情結與古老的鄉土物件,我是發自骨子里喜歡,更喜歡其收藏。
天邊太陽也漸漸落下山頭,黃昏的余暉灑滿漆水河畔,人們依然熙熙攘攘游逛河灘會,直至天漸漸擦黑下來,我方才坐上班車駛離古鎮,商販的叫賣聲依然在我耳邊回蕩,傳向了無盡的遠方……這一天,我過得非常充足,過足了眼癮、嘴癮,讓我深深體會到武功河灘古會,她以古老而龐大陣容,吸引著武功周圍各縣及其西北五省乃至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里會有一種留不住的時光,吃不完的美食,抹不去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割不斷的鄉愁。這回河灘會后,因疫情原因,后面連續兩屆河灘會沒有如期舉辦,我感到很遺憾。但是,我還是很期待疫情散去的河灘古會。
轉眼間我已上了大學。時光飛逝到二三年,這年的河灘古會縣政府大力宣傳熱鬧非凡,“耕文興武,富民建功”第七屆后稷文化藝術節暨河灘古會拉開了序幕。我有了以往的經驗,知道了通往古鎮的大小路。這回我選擇從學校楊凌出發,坐班車行至武功紫鳳村嚴重堵車,無可奈何我只得徒步前往河灘古會場。因年長了幾歲,我在會上竟想購買一些補貼家用的用品,詢問起了長胡子老者炕席是怎么賣的?因為我知祖父母的土坑上的炕席已壞多年。我的愛好熱情依然不減當年,但是,我成熟了許多當走進字畫會場,我會駐足觀看書寫書法,不會再去購買這些字畫。這回,我還發現了之前未見過的古物:燒罐罐茶,戲臺對面圍有一桌人,立旗桿掛著一面旗子上寫“武功非遺罐罐茶”,只見一老者眼戴石頭鏡,嘴抽旱煙鍋,手拉老風箱。我便坐下與老者交談起來,要了二十元的燒茶。品著熱茶,談著過往,聽著秦腔,人生好不愜意!日月飛速的發展,網絡手機短視頻將河灘古會傳播的更廣。新興事物:網紅套大鵝,竟然成了今年河灘古會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圍欄里賣家手持系紅布的長桿子吆喝,大鵝伸長脖子“嘎嘎嘎嘎”地叫著,游人手拿套圈飛進鵝群。不時,只見游人們你手牽兩只鵝,他手拉四只鵝。傳承了四千多年的武功河灘古會,也注入了新興的事物和時代的元素。翌年,縣宣傳部和縣文聯組織了“我與武功河灘古會”全國散文與攝影征稿啟事,并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成功。使武功縣走出陜西,面向全國,“三強四美”現代化新武功的美好愿景在新的歷史進程中熠熠生輝!
生活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鄉村的鄉土氣息慢慢淡化,人們忙碌奔波于生活生機,這就與武功河灘古會古老形成了對比,河灘古會這種情景就彰顯出彌足珍貴。今年,讓我們靜下心來,放下手頭事,獨自一人去去感受,去體味這古老而濃烈的鄉土氣息的情懷。
作者簡介:楊豪豪,2003年11月生,陜西武功人。文學愛好者,書法愛好者。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楊凌示范區作家協會會員、咸陽市作家協會、武功縣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在《有邰文苑》《楊凌文苑》《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報《南禮士》等刊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