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印
作者:羅里寧
走過的路,總會留下一些腳印,有的腳印比較模糊,有的腳印比較清晰。清晰的腳印,也總是值得回望。小時候讀“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不但深受其影響,還留下深刻的記憶,其中的一些段落,至今仍能背誦,如“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為人民服務》)”;如“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愚公移山》)”;如“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紀念白求恩》)”——“老三篇”是政治文章,我們小不懂政治,但是張思德、老愚公、白求恩這幾個人物,還是為我們幼小的心靈,植下了學習的標桿,讓我們知道什么樣的人是好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那時候看電影,最喜歡抗日戰爭題材的影片,《小兵張嘎》《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等,讓我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兇惡殘暴,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英勇事跡——英雄人物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面對兇殘的敵人毫不畏懼,表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歷史不能忘記,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和恨,也會通過某種形式埋在你的心里。我個人的成長,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以上那些文章和電影人物的某些影響。
中學畢業,十六歲過一點,就要到農村插隊,艱苦的勞動,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十九歲不到,就又到部隊去,在新兵連的第一次學習會上,指導員就對我們說:“當兵是為什么,當兵就是為了學會吃苦。”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詮釋了為什么當兵的道理。我是南方人,個子小,勞動、訓練、救災、打仗,再苦再累,也要和大個子同步,不能落后半拍。每年的業務考評,也都是排在比較前的位置上。對外自衛還擊戰,面對戰場,站崗放哨,隨時準備戰斗,不害怕,不退縮,只要一聲令下,就毫不猶豫地沖向前去,直至取得最后勝利。退伍時,就帶著一百元的“安家費”,沒錯,就一百元——當兵除了吃苦,還不能發財。回到地方工作不久,又碰到企業改制、發不出工資那樣的窘境,之后還下過鄉,從事過許多工作,不論順境逆境,有個信念始終支撐著自己,這個信念就是,不自暴自棄,不為環境所累,走好自己的路,盡可能為自己留下一組“行得端,走得正”的腳印。
有信念就會對自己有要求。從學校出來,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我都堅持讀一點書。插隊時,就帶了一本《魯迅的文學道路》和一本《吶喊》,有這兩本書作伴,晚上就不那么無聊了。入伍后,也經常到部隊的圖書館借書讀書,到連隊的會議室自習文化。為了多讀一點書,還在市里的一個新華書店那兒排了一上午的隊,買到兩套世界文學名著。在武漢上學時,買的書就更多了。
讀書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還能幫助自己應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人和各種事,學會如何恰當地接住話題和如何自如地表現自己,如何禮貌待人和如何區分善惡。因為讀了一點書,考職考學也比較容易考得上,工作也比較容易得心應手。從一個知青一路走來,經歷過許多艱辛,有些艱辛,是難以言說的。以后成為一名國家機關行政工作人員,并且在國家機關行政工作人員隊伍里,還算頭腦比較清醒,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里,都能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為自己留下一些清晰可辨的腳印。
人生不容易,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要求,有時候是非對錯,就不那么容易把握,自己走的路,能留下什么腳印,也只能靠自己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