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師楊樹春
(外一篇)
作者:陳寶林
1979 年,恰似一只懷揣著對知識如饑似渴渴望的小鳥,我結束了初中那段懵懂求知的學業旅程,展翅考入了距離我家百里之外宛如知識殿堂般的通榆二中。這所學校仿若一顆璀璨的明珠,曾受到國務院的表彰,能在這樣一所優秀得如巍峨高山般的學校讀書,我內心深處的榮幸之感,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斷。而就在這片知識的沃土上,我邂逅了如明燈般對我影響深遠的恩師——楊樹春老師。
楊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他年長我幾歲,講課時,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綻放的花朵般燦爛溫暖,那溫和的面容宛如柔和的月光,灑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那生動的講解恰似靈動的音符,跳躍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讓每節課都如同悠揚動聽的樂章,娓娓道來。我就像一只癡迷于花蜜的蜜蜂,無比沉醉地聆聽楊老師的講課,仿佛在他的課堂上,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如冰冷石塊般的文字,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斕、鮮活靈動的畫卷,一個個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學生作文的批改,認真細致得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雕琢美玉。每次批改完的作文,那紅燦燦的鋼筆字,猶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密密麻麻的批注,滿是楊老師對我們學習如同春風化雨般的用心。
記得有一次作文題目是“金秋十月”,我坐在教室里,思緒猶如脫韁的野馬,肆意奔騰。回想起家鄉的十月,我筆下生花,寫下了“金秋十月,高粱笑紅了臉,谷子笑彎了腰,苞米笑破了肚子。雪白的蕎麥花布滿了田野”。這生動的擬人寫法,仿佛為金秋的景色披上了一層夢幻的紗衣。楊老師像一位敏銳的鑒賞家,夸贊我擬人的寫法妙不可言,金秋的景色也美輪美奐,但他又像一位嚴謹的導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在農村長大的你應該知道,金秋十月的蕎麥已經成熟了,雪白的蕎麥花早已如匆匆過客般不見了。寫作文一定不要離開現實,就像船不能離開水一樣。”楊老師的這番教導,如同警鐘在我心中長鳴,讓我至今銘記在心,也讓我深刻明白,寫作要像扎根大地的樹木一樣,貼近生活,尊重事實。
沒等我念完高中,楊老師就像一只飛向廣闊天空的雄鷹,調到了縣城。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我在家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與楊老師不期而遇。那時我在鄉文化站辦杏花小報,楊老師親切得如同冬日里的暖陽,細心地閱讀我的小報,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欣賞一件稀世珍寶。隨后,他還為我寫了一首詩:“額吉(蒙古語母親)的煙袋縷縷青煙講述著草原的故事。阿爸的酒壺酌滿了蒙古族古老的傳說。”這兩句詩,如同兩顆璀璨的星辰,在我記憶的天空中閃耀,我至今仍刻骨銘心。它們不僅展現了楊老師深厚得如汪洋大海般的文學功底,更讓我感受到了他對家鄉文化如熾熱火焰般的熱愛和尊重。
有一次我去縣里開會,特意去看望楊老師。楊老師熱情得如同熊熊燃燒的篝火,把我請到家里,為我精心炒了四個菜。知道我是蒙古族,他還特意像準備一份珍貴禮物般預備了通榆本地產的草原白干酒。師生二人邊說邊聊,話語如同潺潺流水般暢快;邊聊邊飲,那酒香如同輕煙般在空氣中彌漫。最終,楊老師把我喝醉了,但回想起那個場景,我的心至今仍沉醉其中,仿佛被那濃濃的師生情緊緊包裹。楊老師不僅在生活上像一位貼心的兄長般關心我,更在精神上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給予我鼓勵和支持。
后來,楊老師調到了松原市政府機關工作,后又到企業當領導。但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這些年一直沒有停止寫作的腳步。他的創作體裁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百花園,散文、詩歌、小說、影視劇本等等都綻放出絢麗的光彩,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近些年專注歌詞創作,在國內小有名氣,他的一曲又一曲歌詞如同清甜的泉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一首首詩歌如同香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他發在朋友圈里的詩歌,我都像虔誠的信徒般認真拜讀。他的內心世界就像一片廣袤的天空,裝滿了對生活如陽光般熾熱的熱愛,無論身處何種崗位,他都能在忙碌如織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學天地,用文字如靈動的畫筆記錄生活的點滴,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感悟。
去年,楊老師來到通榆,我特意像召集戰友般找了幾個好友陪他喝酒。席間,我們邊聊邊喝,那氛圍如同春日里溫暖的微風,充滿了師生真摯的情誼。特別是聽楊老師講述他自己的故事,我深受感動,仿佛跟隨他的腳步,穿越了歲月的長河。他棄官經商,又在商海中如勇敢的水手般拼搏,退休后又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他講到為官之道,那話語如同智慧的明燈;講到搏擊商海的艱辛與收獲,那經歷如同波瀾壯闊的畫卷;又講到退休后創作的快樂,那笑容如同綻放的花朵。他對我的鼓勵和鞭策,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讓我至今刻骨銘心。
現在,我們有了微信,每天都像久別重逢的老友般相互問候。對我的每一步成長,楊老師都像一位慈愛的長輩,關心關懷關愛。如今,我也已經退休,閑暇時間去拍拍照片,那些照片如同時光的琥珀,記錄著家鄉的美好;偶爾寫點散文,講述家鄉的故事,那些文字如同悠揚的歌聲,傳遞著家鄉的溫暖;寫點家鄉的新聞,那些消息如同靈動的鳥兒,飛向遠方。楊老師總是像一位忠實的觀眾,給我點贊,時而還在朋友圈轉發點贊。
回想此生,雖然與楊老師相處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他留給我的印象卻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他的一言一行一直像明亮的燈塔,影響著我,激勵著我不忘初心,奮發有為,讓我在退休后的生活中,不用揚鞭自奮蹄,享受美好時光,發揮余熱,傳播正能量,讓有限的生命如璀璨的流星,發出無限的光芒。
感謝我的恩師楊樹春,是他用知識的火炬如熾熱的太陽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用溫暖的關懷如柔和的春風溫暖了我的心靈,用榜樣的力量如巍峨的高山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深深懷念我的老書記蓋云亭
去年秋季,天空時常飄灑著淅淅瀝瀝的細雨,仿佛在為某個偉岸靈魂的離去而哀悼。我的老領導蓋云亭,就是在這個季節,帶著一生的輝煌與奉獻,靜靜地離開了我們。每當回想起那些與他共度的歲月,心中便涌起無限的感慨與懷念。
我認識老領導蓋云亭,還是在我念初中的時候。那時的他,總是端坐在學校運動會的主席臺上,威嚴而不失和藹。我作為廣播員,每當念到他的名字,心中總會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后來,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和老師的講述,我才逐漸了解到,他不僅是一位人民公社黨委書記,更是一位心系百姓、勇于開拓的好領導。
后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逐漸了解到了更多關于蓋書記的事跡。在包拉溫都,他不僅僅是一位領導者,更是一位實干家。在包拉溫都,蓋云亭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帶領他的同事們興辦起磚廠、酒廠、奶粉廠、畜牧場、聯合廠,大力發展社辦企業,讓這片原本貧瘠的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蓋云亭書記是那時的領頭人,他不僅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更有著一顆熱愛人民、熱愛工作的赤子之心。在他的領導下,我們這個偏遠的小鄉村逐漸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剛參加工作不久,我和蓋書記一同下鄉。在回來的路上,我發現家鄉正在盛開的山杏花,那粉色的花朵格外嬌艷。我不禁被這美麗的景色所吸引,便隨手折了幾枝含苞待放的山杏花枝條。正當我陶醉在這份美麗中時,蓋書記卻突然停下了腳步,他面色嚴肅地看著我手中的花枝,語重心長地說:“小陳,你知道嗎?每一朵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們有自己的生命和尊嚴。你這樣隨意折取,不僅傷害了它們,也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我愣住了,沒想到自己的一個無心之舉竟然會引發蓋書記如此深刻的思考。他的這番話不僅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更讓我明白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在溫馨的感恩節里,我的思緒飄回了那個純真而又充滿奮斗激情的年代,心中滿是對已故老領導蓋云亭的深切懷念。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旅程,讓我學會了堅持與奉獻,更深刻地理解了責任與擔當。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被安排到了鄉文化站工作。對于一個熱愛文學、渴望在文化的海洋里遨游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夢寐以求的機會。然而,初到文化站的我,面對著空蕩蕩的房間和寥寥無幾的書籍,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就在我迷茫之際,蓋書記如同一股春風,吹進了我的心田。
蓋書記是一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寬廣胸懷的領導,他不僅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更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那時的全鄉,僅有一臺彩電,這無疑是村民們難得的娛樂消遣。書記慧眼識珠,將這唯一的彩電交由文化站管理,并決定每晚定時向村民們開放。這一舉措,無疑在當時的鄉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每晚的電視放映,都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村民前來觀看,小小的文化站頓時變得熱鬧非凡。
包拉溫都距縣城200華里,交通閉塞,各項事業十分落后。那時的公社每年“六一”都組織運動會,讓鄉親們在歡笑與汗水中感受親情、友情和鄉情;每年春節都組織傳統熱鬧的秧歌隊,讓傳統的年味在鄉間彌漫開來。那些日子,秧歌隊的鑼鼓聲響徹偏遠的小鄉村,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加入這場歡樂的盛宴中。蓋書記總是站在人群的最前面,笑容滿面地欣賞著大家的表演,那份喜悅與滿足,仿佛比任何人都更加濃烈。
然而,蓋書記對文化的熱愛與貢獻遠不止于此。他深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地方的精神支柱。于是,他鼓勵我以家鄉獨特的天然杏林為名,成立了杏花文學社,并親自為文學社取名,寓意著希望我們的文學之花能像杏花一樣,在鄉間綻放。他還大力支持我創辦了《杏花小報》,這份小報不僅成為文學愛好者們交流思想的平臺,更成為宣傳家鄉、傳承文化的重要窗口。這份小報,雖然紙張粗糙,印刷簡陋,但它卻像一束光,照亮了包拉溫都的文化天空,也點燃了鄉親們心中的希望之火。每當有新一期的小報出版時,蓋書記總是第一個閱讀,并給予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的鼓勵和支持,讓我更加堅定了在文學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蓋書記對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他希望我能夠利用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點,成立民族歌舞隊。在他的支持下,我很快組織起一支隊伍——一群熱愛文藝、充滿激情的中老年和年輕人。我們的歌舞隊不畏嚴寒酷暑,不怕路途遙遠,徒步到各村屯及毗鄰的內蒙古鄉村演出,為鄉親們送去了歡樂和溫暖。我們的表演,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杏花,綻放在草原上,綻放在鄉親們的心中。這支隊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烏蘭牧騎”,成為包拉溫都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后來,由于工作需要,蓋書記被調任到了縣政府,后又到縣委統戰部和文化局等更重要的崗位上。雖然他的身影不再頻繁地出現在鄉間,但他的心卻始終牽掛著這片土地,牽掛著我們每一個人。他時常打來電話,詢問文化站的工作進展,關心文學社和民族歌舞隊的發展情況。每當有新的想法或建議時,他都會第一時間與我分享,那份對文化的執著與熱愛,讓我深受感動。
如今,蓋書記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讓我一生感恩的人。
蓋書記的離去,讓我再次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他用一生的奉獻,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沒有豪言壯語,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的精神,如同家鄉的杏花,雖歷經風雨,卻依然堅韌地綻放,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在蓋書記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了改善家鄉的面貌,他日夜操勞,不辭辛勞。無論是興辦企業,還是發展文化事業,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毫無保留。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為家鄉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這種奉獻精神,讓我深受觸動,也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公職人員,應該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把奉獻作為自己的追求。
蓋書記還教會了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往往只關注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然而,蓋書記卻有著超前的環保意識。他深知,人類與自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他的那番關于山杏花的教誨,讓我銘記在心。從那以后,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我也將這種理念傳遞給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在文化事業上,蓋書記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他深知文化的力量,深知文化對于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他不僅重視文化設施的建設,更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他鼓勵我成立文學社、創辦小報、組建歌舞隊,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鄉親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激發了大家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他讓我明白,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只有文化繁榮,才能讓一個地方充滿生機與活力。
如今,我雖然退休了,但依然堅守在新聞文化宣傳崗位上,繼續傳承和發揚著蓋書記的精神。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想起蓋書記,想起他對我的鼓勵和支持。他的精神,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他的教誨,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的心田。
蓋書記,您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您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我們會繼續沿著您走過的道路,為家鄉的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會讓家鄉的杏花永遠盛開,讓家鄉的文化之花永遠綻放。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