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喜神榆(外一篇)
作者:陳寶林
在廣袤無垠的通榆縣什花道鄉(xiāng)曙光村的德喜屯,有一處獨特的風(fēng)景,那便是一棵靜靜矗立的古榆樹。它宛如一位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矍鑠的長者,以堅定的姿態(tài)守護著這片充滿希望與故事的土地。這棵古榆樹已有 700 多年的歷史,當(dāng)?shù)厝藗儩M懷敬意與親切地稱它為“德喜神榆”。它早已超越了普通樹木的范疇,成為村民心中神圣的信仰象征,承載著無數(shù)古老的傳說與深厚的情感。
當(dāng)你懷著敬畏之心走近這棵德喜神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它那粗壯而蒼勁的樹干。歲月宛如一位技藝高超且富有耐心的雕刻家,在樹干上精心雕琢出深深淺淺的紋理。每一道紋理都像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篇章,無聲地記錄著幾百年來這片土地上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雨變遷。樹干的表皮粗糙而干裂,恰似老人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龐,溝壑縱橫間卻透著一種堅韌不拔的力量。它的根系如龍爪般緊緊抓地,深入地下,穩(wěn)如磐石。這些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開來,仿佛是在貪婪地汲取著大地的養(yǎng)分,同時也在向世人驕傲地展示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哪怕歷經(jīng)狂風(fēng)暴雨的肆虐、冰雪嚴寒的侵襲,它依然牢牢地扎根于此,不曾有分毫動搖。
抬頭仰望,它的樹冠則像一柄擎天巨傘,遮天蔽日。茂密的枝葉層層疊疊,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葉閃爍著靈動的綠色光芒,微風(fēng)輕輕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輕聲訴說著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每當(dāng)夏日來臨,這樹冠就成了人們避暑的絕佳去處。孩子們在樹下嬉笑玩耍,他們的笑聲如同銀鈴般清脆,在空氣中回蕩;老人們則悠閑地坐在樹下乘涼聊天,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平淡的話語里飽含著歲月的智慧與人生的感悟。它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清涼的世界,讓人們在炎熱的天氣中感受到一絲愜意與寧靜。
德喜神榆對于當(dāng)?shù)卮迕駚碚f,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村民們的心中,它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當(dāng)節(jié)假日,許多村民都會懷著虔誠的心情來到這棵古榆樹下,他們身著樸素的衣裳,臉上帶著敬畏和期待的神情,口中念念有詞,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幸福安康。它見證了他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無論是豐收的喜悅,還是遇到的困難挫折,村民們都會來到樹下,向它傾訴自己的心聲,仿佛它能聽懂他們的話語,給予他們力量和支持。在村民們心中,它就像一位守護神,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關(guān)于這棵德喜神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乾隆年間,乾隆帝微服私訪來到此地。當(dāng)時,他和隨行人員長途跋涉,早已饑渴難耐。恰巧來到這棵古榆樹下,遇到了熱情好客的村民。其中一位名叫德喜的村民,見這些“客人”疲憊不堪,便趕忙回家,泡好“榆錢茶”,烙好榆錢餅,端給他們。乾隆帝平日里見慣了宮廷中的美味佳肴,此時看到這簡單的民間素食,卻覺得別有一番風(fēng)味。他品嘗后大喜,覺得這榆錢茶清香爽口,榆錢餅脆且甘美。欣然賦詩:“新榆小于錢,為餅脆且甘。幸不問肉糜,王食能無慚。”從此,“神榆”之名便聲名鵲起,這棵古榆樹也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奇。
這個傳說在德喜屯代代相傳,成為了村民們心中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增添了神榆的神秘色彩,也讓村民們更加珍視這棵古樹。每到農(nóng)閑時節(jié),老人們就會坐在樹下,帶著慈祥的笑容,給孩子們講述這個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閃爍著好奇和敬仰的光芒。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神榆變得更加神圣和偉大。他們從故事中感受到了祖先的善良與智慧,也懂得了要珍惜身邊的一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通榆縣蓬勃發(fā)展。鄉(xiāng)村的道路變得更加寬敞平坦,一棟棟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田野里現(xiàn)代化的農(nóng)業(yè)機械忙碌地穿梭著,處處都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的景象。而德喜神榆依舊靜靜地守望在這里,它見證著這片土地的巨大變化,庇佑著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它就像一部活的歷史書,記錄著德喜屯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如今,這棵德喜神榆依然屹立在德喜屯。它不僅是一棵古樹,更是一個文化的符號,一個歷史的見證。它見證了通榆縣的發(fā)展變遷,見證了村民們的生活變化。它承載著村民們的信仰與希望,也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德喜神榆,就像一位無聲的講述者,向后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也激勵著人們繼續(xù)前行。
德喜神榆不僅是德喜屯的象征,更是通榆縣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激勵著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繼續(xù)奮斗,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相信在德喜神榆的守護下,通榆縣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德喜屯的村民們也會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讓我們一起珍惜這棵古老而又神奇的德喜神榆,傳承它所蘊含的精神財富,讓它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家鄉(xiāng)的蒙古黃榆林
在我的家鄉(xiāng)通榆,有一顆璀璨的自然明珠——一座至今保護完好、亞洲最大的蒙古黃榆林。它宛如一片綠色的夢幻之境,是具有原始風(fēng)韻的天然森林浴場。當(dāng)你踏入這片土地,霍林河千回百轉(zhuǎn)、徜徉蜿蜒的身姿便映入眼簾,河水波光粼粼,似一條靈動的絲帶在大地上舞動。而蒙古黃榆就在這里落地生根,葉茂枝繁,與霍林河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同時,這里林林總總的歷史遺跡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蒙古黃榆林神在原始,奇在天然,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蒙古黃榆樹是亞洲稀有樹種,屬于榆科、榆屬,是天然次生林,也是干旱地區(qū)沙丘崗地上特有的樹種。大自然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家,鬼斧神工般雕就了蒙古黃榆樹的千姿百態(tài)。漫步在黃榆林中,你會看到有的黃榆樹像古藤盤柱,那粗壯的枝干相互纏繞,仿佛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有的如游龍過江,枝干伸展,充滿了靈動與力量;有的若霸王揮鞭,展現(xiàn)出一種雄渾霸氣的氣勢;有的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態(tài)各異,使人一步三嘆,不禁擊掌叫絕。
來到黃榆景區(qū),站在賞榆亭上極目遠眺,一株株一簇簇挺拔堅韌、亭亭玉立的蒙古黃榆樹盡收眼底。它們就像守衛(wèi)這片土地的綠色衛(wèi)士,守護著家鄉(xiāng)的寧靜與美好。不同的季節(jié),蒙古黃榆林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景致。
隆冬時節(jié),呼嘯的北風(fēng)和漫卷的黃沙一見到它,便馴服地放慢腳步。蒙古黃榆樹以其堅韌不拔的姿態(tài),抵御著嚴寒與風(fēng)沙的侵襲。它的枝干在寒風(fēng)中依然挺立,那飽經(jīng)滄桑的樹皮仿佛是歲月留下的勛章。此時的黃榆林,雖然沒有了綠葉的點綴,但卻有一種別樣的冷峻之美。枝干交錯,在潔白的雪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陽春三月,別的樹種剛從睡夢中醒來,蒙古黃榆就已經(jīng)吐出蔥郁的葉子。那嫩綠的葉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生命的光芒。莽莽蒼蒼的黃榆林,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微風(fēng)拂過,泛起層層綠波。各種禽鳥被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所吸引,紛紛在枝頭棲息。它們歡快地歌唱,為這片森林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清晨,當(dāng)?shù)谝豢|陽光灑在黃榆樹上,鳥兒的歌聲便成了最美的樂章,喚醒了整個森林。
酷暑盛夏,蒙古黃榆總是長舒猿臂,濃蔭密布。它像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八方游客納涼提供方便。人們在樹下乘涼、休息,感受著那份清涼與愜意。特別是雨天,晶瑩的雨滴凝結(jié)在樹葉上,宛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一陣清風(fēng)徐來,雨滴沿著葉片似珍珠般紛紛滾落下來,真可謂“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此時的黃榆林,彌漫著一股清新的氣息,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干旱、燥熱,只要置身其中,無風(fēng)自涼,無雨自潤,清爽至極。
關(guān)于蒙古黃榆樹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看過《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有個老壽星叫南極仙翁。有一天,他辭別南海觀音菩薩,去蓬萊、方丈、瀛洲三個仙島去拜訪道友,切磋世紀輪回大法。他左手持翡翠如意,右手握著龍頭拐杖,駕一朵蓮花云,優(yōu)哉游哉地前行,不時就來到了興隆山的上空。他鳥瞰興隆山全貌,但見風(fēng)積沙丘起伏延伸,猶如條條黃龍馳騁大地;遼闊的草原綠水茫茫,湖泡河汊星羅棋布;澤邊水畔,禽鳥嬉戲,浩瀚葦蕩翻騰,鶴啾晨霞,漁歌唱晚。好一處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桃源世界!
當(dāng)他正看得興致勃發(fā)之時,忽然間,平原上翻滾起迷蒙的沙浪,仿佛風(fēng)暴中洶涌的大海一樣,將興隆山這幅天然的美好畫卷撕成碎片。仙翁心想,如此狂暴的風(fēng)沙,長年累月,桀驁不馴,豈不是要把興隆山變成茫茫沙海嗎?仙翁沉思良久,戀戀不舍地把手中的龍頭拐杖扔下云頭,拐杖旋轉(zhuǎn)著落到黃沙崗上,發(fā)出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鳴,響聲過后,興隆山的沙丘上便生出了一片片繁茂的蒙古黃榆樹,風(fēng)沙隨之煙消云散了。
這個傳說為蒙古黃榆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讓家鄉(xiāng)的人們對這片樹林充滿了敬畏與感激之情。它不僅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是家鄉(xiāng)的象征。
如今,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家鄉(xiāng)的蒙古黃榆林,欣賞它的美麗與神奇。它就像一扇窗口,向外界展示著家鄉(xiāng)的魅力。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片珍貴的樹林,共同保護它,讓它永遠保持著那份原始與天然的美麗。
家鄉(xiāng)的蒙古黃榆林,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眷戀,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會深深牽掛著你。愿你在歲月的長河中,依舊枝繁葉茂,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著家鄉(xiāng)的繁榮與發(fā)展。每當(dāng)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只要想起家鄉(xiāng)的蒙古黃榆林,心中就會充滿力量。它教會了我堅韌不拔,教會了我在困境中也要頑強生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