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蒙古族老藝人梁海清
作者:陳寶林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存在著一群特殊的藝人,他們被尊稱為“胡爾沁”,以說唱烏力格爾為業。那蒼茫遼遠的草原,宛如一片神秘而廣闊的藝術海洋,賦予了“胡爾沁”們浪漫開闊的藝術氣息。烏力格爾這門藝術,猶如一顆歷經歲月打磨的璀璨明珠,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尤其在科爾沁草原,流傳時間長達近千年之久,在草原文化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胡爾沁”們恰似西方中世紀的吟游詩人,身背四弦琴,在大草原上漂泊,一人一琴,自拉自唱,還常常即興表演,只要給出個題目,他們便能出口成章。
在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有一位備受尊敬的烏力格爾藝人梁海清,他因擅長用四弦胡說唱,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胡爾沁烏力格爾”。梁海清出生在科左中旗腰力毛都,那片孕育了無數草原傳奇的土地,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與烏力格爾藝術的不解之緣。早年的他,便對烏力格爾藝術展現出了濃厚的喜愛,這份喜愛如同草原上的火種,一旦點燃,便熊熊燃燒,不可熄滅。
1969 年,是梁海清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投師科左中旗著名藝人孟斯格冷,開始系統地學習蒙古族傳統琴書曲目。學藝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梁海清用心至極。他每天早早起床,在草原的晨曦中練習四弦胡的指法,每一個音符都反復琢磨,力求精準。夜晚,當草原被黑暗籠罩,他還在微弱的燈光下,仔細研讀師傅傳授的曲目,將每一個情節、每一種情感都深深烙印在心中。他不但繼承了師傅的技藝,而且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每次拉響他的四弦胡唱起民歌,梁海清馬上就像換了個人似的。那滿是皺紋的臉頰會因為抑揚頓挫的演唱而漲紅起來,仿佛被藝術的火焰點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專注和陶醉,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四弦胡。他嗓音清亮,演繹生動,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帶著草原的氣息。當他唱起激昂的曲調時,那聲音如同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帶著勇往直前的氣勢,讓人感受到草原兒女的英勇無畏;而當他唱起落寞蒼涼的曲調時,又仿佛讓人看到了離別情人的悲傷,不禁心生憐憫。一個個草原傳奇在他的歌聲里被娓娓道來,讓聽眾們沉浸其中,仿佛已置身茫茫草原,或是策馬奔馳,感受風的呼嘯;或是迎風而立,聆聽草原的低語。
梁海清的“烏力格爾”演唱極具藝術價值,被吉林省政府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榮譽的獲得,是對他多年來藝術追求的高度認可。白城市電視臺《發現白城》錄制組多次對他進行采訪,并錄制了《“烏力格爾”演唱藝人梁海清》。節目在市電視臺播放后,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烏力格爾這門藝術以及梁海清這位優秀的藝人。無數觀眾被他的表演所打動,紛紛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機會欣賞到烏力格爾的魅力。
通榆縣在墨寶園舉辦“通榆縣民協‘非物質遺產’工藝、演唱表演現場會”時,梁海清當場用“烏力格爾”藝術形式演唱《包拉溫都就是好》。他的表演精彩絕倫,從四弦胡的第一個音符響起,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他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回婉轉,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融入到每一個音符和每一句歌詞中。那精彩的表演受到了與會人員的熱烈歡迎,現場掌聲雷動,久久不絕。大家被他的藝術魅力所折服,也對烏力格爾這門古老的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第二次全國“烏力格爾”藝術研討會上,他演唱的《封神豪客》更是震動四方。他以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演繹方式,將《封神豪客》中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出來。每一個角色都被他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讓聽眾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神話色彩的世界中。北京中國蒙古族“烏力格爾”研究會為他錄像,將他的精彩表演記錄下來,這也為烏力格爾藝術的傳承和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在內蒙古電視臺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杯”蒙古語曲藝大賽中,他榮獲優秀獎。這一獎項的獲得,不僅僅是對他個人藝術水平的高度認可,更是對烏力格爾這門藝術的肯定。在通榆縣第六屆“風之聲”活動中,他演唱的“烏力格爾”——《諾文吉亞》受到上千名群眾的熱烈歡迎。大家被他的歌聲深深打動,許多人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花。那悠揚的歌聲,仿佛穿越了時空,將草原的歷史和文化傳遞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
在我心中,梁海清不僅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藝人,更是烏力格爾藝術的傳承者和守護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對這門藝術的熱愛,用歌聲將草原的故事和文化傳遞給每一個人。他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烏力格爾這門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出勃勃生機。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經常深入學校、社區,向年輕一代傳授烏力格爾的技藝和文化,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傳承人。
我相信,在梁海清等眾多藝人的努力下,烏力格爾這顆草原文化的明珠將會繼續閃耀,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它將跨越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讓更多的人領略到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梁海青老人就像一棵屹立在草原上的大樹,為烏力格爾藝術遮風擋雨,讓它在歲月的長河中茁壯成長,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我們也應該珍惜和保護這樣的文化瑰寶,讓烏力格爾藝術在新時代中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