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名片
——王文濤與他的民俗博物館
作者:陳寶林
在我的家鄉通榆,有這樣一張獨特而溫暖的名片,他叫王文濤,以及由他開辟并堅守的民俗博物館。這條通往民俗博物館的新路,王文濤走了很久,情深意重,無私奉獻。
今年53歲的王文濤,從小就對農村有著深深的眷戀。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鄉鎮的國企職工,他常常下鄉入戶。在走訪群眾的過程中,他經??吹睫r村老物件被隨意丟棄的場景??粗切┏休d著歲月記憶的老物件被當作廢品處理,王文濤的內心被深深觸動。他意識到,隨著農村城鎮化趨勢和機械化的普遍應用,再過幾十年,這些農村老物件可能就會消失殆盡。于是,他暗自下定決心,要搜集農村老物件,讓民俗文化傳承下去,讓人們記住那份鄉愁,留存過去的農耕文化遺產,喚起人們對農耕生活的美好回憶,更讓青少年了解先輩曾走過的艱苦歲月,從而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然而,夢想雖美好,前路卻充滿了重重困難。王文濤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到哪里去搜集老物件。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充分利用一切人脈資源,發動農村的親戚幫忙提供線索。一有消息,他便馬不停蹄地趕去收購。他搜集到的第一個老物件是一個小型半導體收音機,當他發現這個收音機現在還能收聽廣播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那種喜悅和成就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但在搜集的過程中,王文濤也遭受了不少誤解。因為他收的都是農村人眼中不值錢的“廢品”,很多不熟悉他的人都稱他為收“破爛兒王”。面對這些異樣的眼光和嘲諷,王文濤并沒有退縮,他心里明白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搜集到的老物件越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存放成了一個大難題。王文濤和妻子商量后,拿出家中多年的積蓄,在通榆縣開通鎮胡家店村購買了七間磚瓦房,專門用來存放這些老物件。從此,這里便成了一座充滿故事的民俗博物館。
走進這座民俗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能看到近百年來通榆城鄉的生產生活場景。館內陳列著大量翔實的物品,充分展示了鶴鄉通榆人民艱苦奮斗、勤勞樸實的精神。這里有老供銷供給那個年代的煙酒糖茶等生活用品,它們見證了物資相對匱乏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有老舊的算盤、各種帆布書包、舊書刊等學習用品,讓人回憶起曾經刻苦學習的時光;還有陪嫁木箱以及桌子、椅子等古典家具,承載著老一輩人的婚俗文化和情感記憶。
婚俗老物品區域里,每一件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愛情故事和家庭傳承。皮匠、木匠使用的工具及產品,展示了傳統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柳條、煤油燈等各時代燈具,照亮了不同時期的夜晚,也照亮了歷史的長河。蒙漢牧民騎馬放牛羊時穿的皮衣、皮鞋、皮帽、馬鞍等,體現了通榆地區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游牧風情。
獨具特色的通榆年畫,色彩鮮艷,圖案精美,是通榆民俗文化的瑰寶。而老吉普車、摩托車、自行車、黑白電視機、錄音機、收音機、電話機、照相機、電影放映機、鬧鐘、縫紉機等等走進通榆千家萬戶,取代了傳統生活用品的現代工業產品,則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這些上千件老物件,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震撼心魄的通榆民俗文化風情畫,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自開館以來,王文濤始終堅持無償供當地群眾參觀。不少周邊群眾慕名而來,大飽眼福之后都驚嘆不已。有個別群眾深受觸動,主動把自己家的老物件也獻了出來,這讓王文濤感受到了大家對民俗文化傳承的支持和認可。通榆縣以及通榆縣開通鎮的領導也十分關心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多次到現場指導工作,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王文濤的民俗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存放老物件的地方,更是家鄉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讓人們在回憶和體味中產生對土地的愛戀、對鄉村的依戀、對鄉親的眷戀,從而引導和激發人們根植通榆、傳承民俗文化、弘揚傳統美德、互幫互助,共建幸福美好生活。
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很多傳統的東西正在逐漸消失。王文濤用他的堅持和努力,為家鄉留住了那份珍貴的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通榆的民俗文化。他就像一位守護者,守護著家鄉的歷史和文化;又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和現在,讓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還能找到那份來自家鄉的溫暖和歸屬感。
家鄉因為有了王文濤和他的民俗博物館這張名片而更加獨特和迷人。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座民俗博物館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通榆的民俗文化也會在王文濤的守護下,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我們期待著更多像王文濤這樣的人,為家鄉的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家鄉的名片更加璀璨奪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