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幸福,AI時代人類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作者:張立紅
剛剛過去的3月20日,是第13個國際幸福日。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曾在《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情緒是為數不多的,人類獨有,AI無法替代的優勢。是否能省察情緒,分辨情緒,讀懂情緒,將會是AI時代,人類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而“化消極情緒為積極優勢”“以積極情緒創建幸福生活”是人類決勝AI時代的基本能力。
省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而不只是工作和學業
彭凱平說,如果只能說出“憤怒,恐懼,快樂……”等幾個有限的情緒,那么,我們的認知是遠不足以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情緒問題的。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形成兩個共識:一是人類先有情緒,后有認知。二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是由情緒推動的。因此,為美好的明天,幸福的未來,我們可能要學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能清晰地了解25個以上的情緒詞匯,具有辨別這些情緒的能力,學會處理這些情緒問題的科學方法,那么,他就有了一些省察自己和他人情緒、避免因情緒而導致不幸的能力。
人們過于專心提升認知,忙于積累知識,卻沒有省察那些讓一個人“幸福感偏低”的、嚴重影響其生存的情緒狀態。國際幸福日的設立,就是想提醒大家,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
獎勵善良 培養溫暖社會的良好情緒
幾年前,一位老師在出差時,剛登機就看到一名空乘和一位旅客溝通,看旅客是否能同意調換座位,而這位旅客顯然不愿意。于是,老師走過去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并告訴乘務員自己可以配合調換到任何一個座位。正發愁的乘務員沒想到“救星”自己送上門來,非常高興。
原來,是一對帶著年齡很小的雙胞胎的夫婦,需要四個人坐在一起,需要一位乘客調換座位。為此,這位老師被安排到了一個三座椅的中間位置,恰巧兩側的男乘客都身形健碩,給中間座位留出空間極小,老師不禁暗暗叫苦,這樣坐十幾個小時飛機,也是不容易,不過有省察情緒習慣的她,馬上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評估,迅速找到調整情緒的科學策略,告訴自己,這是自己選擇要做好事,并很快就恢復了自己在做好事的快樂情緒。
當飛機升到平流層時,乘務長邀請老師換一個座位,老師表示沒關系,但乘務長堅持要給她調換座位。于是,老師因善良被獎勵了平生第一次乘公務艙的經歷。乘務長的行為,不僅顯示了機組的感恩情緒,也鼓勵了他人的善良情緒。
創建提升幸福感的情緒
有些人總能在別人眼中的艱難中,找到照亮自己人生的幸福之光,另一些人卻總讓歲月靜好的生活,變成了人生角斗場。
“憑空”創建積極情緒的同時,我們也要覺察那些“憑空”創造消極情緒的人,他們習慣性地制造被傷害的感覺,并將這種情緒投射到社會、家庭和工作中,從而引發沖突,打破親友對好生活的希望。
不過,人類向來有著未雨綢繆的智慧。只要我們盡早通過學習讀懂情緒,及時察覺破壞性情緒的端倪,在心頭怒火燃起之前,借助認知重評的思維重塑、AI情感計算的心理預警、神經可塑性訓練的情緒免疫——這些前沿心理學研究成果和AI科技,為人們編織成新時代的情緒防護網。
(作者為清華大學出版社第八事業部主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