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平灘 探源孝德
——赤水市文聯“探尋竹都文明?傳承孝德文化”文藝采風活動散記
作者:汪洪林
在赤水市白云鄉的懷抱中,平灘村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這里不僅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25年3月28日,赤水市文聯采風團帶著對孝德文化的敬仰與追求,深入白云鄉平灘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探尋竹都文明·傳承孝德文化”文藝采風活動。
平灘村不僅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更是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村落。踏入平灘村,就像翻開了一本古老而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故事,每一行都流淌著歲月的溫情。這里,是文明的沃土,是孝德文化的踐行地,承載著無數的回憶與傳承,吸引著采風團年齡高達95歲的芶義仁老局長,低到30歲左右的小年青等50多名成員前來探尋、問道,挖掘這深藏在歲月褶皺里的精神寶藏。
在白云鄉平灘村老支書馮昌文、現任支書穆昌奎等的引領下,采風團成員首先來到位于該村川黔交界處的迎客碑,觀看碑文和題詩,了解平灘村村情和豐厚的地域文化。然后,來到忠孝牌樓前駐足觀賞。這座牌樓巍峨挺立,氣勢恢宏,牌樓上的碑刻,字跡遒勁有力,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平灘村往昔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忠孝故事。碑刻的對聯,既是對平灘村山水人文的贊美,更是對村民們傳承忠孝文化的執著與堅守的肯定。
隨后,大家又來到了孝德廣場的孝德雙碑前,聽取老支書馮昌文、市政協原副主席楊占春對樹碑情況和碑文介紹。這兩塊石碑,不僅是平灘村歷史的見證,更是孝德文化的傳承。碑上的文字,深情地講述了平灘村人民世代相傳的孝德故事。“三碑一牌樓”中蘊藏的故事,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潤著采風團每一位成員的心田。大家撫摸著碑上那些刻痕,似乎能感受到村民們對忠孝的執著堅守,他們的身影穿越時空,與我們的目光交匯。這些可歌可泣故事,不僅是過去的印記和今天的真實寫照,更是激勵后人傳承孝德文化的精神源泉。
采風團成員在忠孝牌樓前合影留念
下午,赤水市第一屆“探尋竹都文明?傳承孝德文化”文藝采風座談會在平灘村會議室召開。采風團成員圍座一團,聆聽馮昌文老支書關于平灘村傳承孝德文化的經驗介紹。馮昌文老支書先后三次當選為平灘村黨支部(黨總支)書記,為平灘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對傳承孝德文化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如數家珍,深入淺出,把平灘村傳承孝德文化的活動開展情況和一個個鮮活的德孝人家、孝親典范、捐資助德助孝的典型故事娓娓道來……。大家聚精會神,專心聽講,認真筆錄,從中獲取中華德孝傳統文化營養。大家如沐春風、飲甘露,滋潤心田,聽后受益匪淺,仿佛經歷了一場思想的洗禮,心中充滿了對平灘村村民踐行德孝傳統美德事跡的敬佩與贊許!
采風座談會會場
平灘村位于白云鄉西南部,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167戶4147人。全村總面積26.3平方公里,耕地3495畝,公益林25040畝,竹林地27966畝。是一個充滿神奇和生活氣息的地方。近年來,平灘村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創建為載體,通過“下好組織引領‘先手棋’,夯實基層戰斗新堡壘;下好產業發展‘制勝棋’,走出富民強村新路徑;下好基層治理‘長遠棋’,煥發和美鄉村新氣象”三步棋,繪就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平灘新美景。平灘村先后榮獲赤水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赤水市文明村”“紅旗黨支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特別是堅持把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起來,依托“理論大講堂”“群眾會““思想文化進萬家”等形式,認真開展“文明人家”“四守人家”“好婆婆好兒媳”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把弘揚中華孝德文化與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評選出 “文明農家”4戶,“四守人家”8戶。村民自主籌集資金41萬元修建孝德文化廣場、忠孝樓牌和迎客碑。通過“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創建,群眾得到實惠,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在外村友、學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向心力、凝聚力。每逢重要節慶,村里便成了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元宵節的龍燈會更是其中的重頭戲。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整個村子就為這場盛會忙碌起來。購置龍燈、籌備活動細節,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村民們的心血。規模的大小、人員的分工、飯菜的準備、節目的編排,無一不彰顯著他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當龍燈舞動,當團圓飯的香氣飄散,當晚會的節目精彩紛呈,大家看到的不僅是熱鬧,更是一種傳承,一種對家的眷戀,對鄉土文化的熱愛。
在平灘村,孝親敬老早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融入生活點滴的習慣。春節,在外打拼的游子無論多遠都會歸來,與家人團聚。親人們圍坐在一起,分享著一年的喜怒哀樂,傾聽著父母的教誨,感受著家庭的溫暖。這種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了溫馨,是平灘村孝德文化的生動體現。
新春佳節,走親訪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平灘村,傳統禮儀被嚴格遵守。長輩介紹親戚輩分,主人家熱情地拿出茶點招待客人,就餐時按輩分安排座次,餐后還會端來漱口水。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傳遞著尊重與教養。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從小就懂得了老幼尊卑、待人接物的道理。這種言傳身教,讓德孝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平灘人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禮輕情義重、有事互相幫”。平灘還有一個溫暖的傳統,凡有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鄰里都會互相幫忙。文化人在典禮上吟詩作對,笙簫歌舞,為生活增添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里,詩詞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平灘人自幼接受詩書文化的熏陶,許多人都能即興賦詩,既用詩詞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也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教育身邊的人和年青一代。為謳歌古韻平灘的文化傳承,平灘鄉賢馮健先生做了大量工作,搜集整理平灘村民創作詩詞歌賦200余篇,發表在北京《百年強國夢》宣傳平臺,又創作十余篇平灘村民踐行德孝傳統美德的故事在《百年強國夢》發表,讓平灘村這個隱藏深山的村落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在參觀采訪的過程中,平灘村新老支書不僅詳細介紹了牌樓和碑刻的內容,還生動地講述了背后的忠孝故事和歷史典故。從古有“孔融讓梨”“”岳母刺字”、花木蘭“替父從軍”;到今有平灘村的“帶爹出嫁”“長嫂如母”“最美婆婆”“孫媳暖腳”“孝悌之家”, 彰顯出平灘人民淳樸善良、德懿雙修的精神風尚,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他們的故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高尚。德孝文化是家族文化、家教、家規、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平灘村的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故事,使大家深受教育啟發。
采風團的成員們聆聽著每一個故事,都認真做好筆記,用手機、相機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瞬間。在入戶采訪活動中,通過與穆昌奎、馮昌文和李正富、廖英儒夫婦等德孝典型人物的深入交流,挖掘更多與忠孝文化相關的民間故事和素材,深感平灘村民風淳樸與忠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中間每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村民的笑容,每一處漂亮的建筑,每一道靚麗的風景都成為大家構思散文、詩詞、歌賦、楹聯,書畫、攝影作品的靈感源泉。
采風團成員入戶調研采訪平灘村黨支部書記穆昌奎的先進事跡
這次采風活動,不僅讓采風團每一位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平灘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成果,更激發了大家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出口成章、倚馬千言。許多老師有感而發,即時吟詩作對(賦),對平灘德孝文化贊賞有佳。采風群瞬間火爆刷屏。單是詩聯就有:袁莉《鷓鴣天·孝竹》《竹都孝德文化詩二首》《赤水竹都孝德文化對聯》、胡才明《“探尋竹都文明·傳承孝德文化”采風記》、王昌宇《平灘贊(新韻)》、周成西《游覽白云鄉抒懷》、汪洪林《贊平灘》《平灘村的變遷》《贊赤水文聯平灘村采風活動》、鄒昌佺《平灘村孝德文化采風感懷》、佘思良《詠白云鄉孝德文化》《平灘賦》、張自力《白云鄉平灘篇(敘事抒情古風)》、穆同貴《贊市文聯探尋竹都文明》、高文旗《平灘村傳承孝文化所感》、王禹橋《贊赤詩聯赴白云采風》等等。現場揮豪沷墨,題詞作畫,拍照留史的就有王昌乾、袁必茂、何春聯、佘思良、雍平、陳懷德、高文旗、張自力、王昌宇、穆同貴、余世泓、 袁莉、袁必為、劉嬌、張鸝、袁婷婷、周興隆等眾多老師,其他不再一一敘述。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此次采風活動為契機,深入挖掘平灘村的歷史文化,從中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為赤水這個國家文明城市增添新內涵,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
離開平灘村時,采風團成員的心中滿是感動與收獲。平灘村的孝德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力量,一種讓人與人之間更加溫暖、社會更加和諧的力量。我們相信,通過這次的采風創作,平灘村的故事和孝德文化將會被更多人知曉,并得到杜會的廣泛認可、推崇,這份珍貴的赤水鄉土文化遺產也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采風團結束采訪之際,謹以此詩祝愿平灘村明天更美好, 村民生活幸福美滿:
平灘村里景如霞,孝悌朋儕共一家。
敬老尊賢揚古德,崇文尚禮續新花。
兒孫繞膝歡聲起,鄰里相親笑語嘩。
此地文明傳萬古,和諧美景勝天涯。
2025.03.28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