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是”與“如我所愿”
婁炳成
近日偶爾翻看微信視頻號,有一段視頻涉及的內容是關于愛情婚姻主題的。該博主說道:“真愛,就是如你所是;假愛,就是如我所愿。”
乍一聽,覺得博主的這一高論似乎很有道理。但筆者經過認真分析、冷靜思考、仔細推敲,認為博主的這番話比較武斷,有失偏頗,把“如你所是”與“如我所愿”二者對立起來,作為檢驗“真愛”和“假愛”的試金石,唯一標準,一言以蔽之,不容置疑,似乎成了愛情婚姻倫理關系中的一條真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如你所是”?什么是“如我所愿”?
所謂的“如你所是”,就是你原本是怎樣的天賦秉性、精神面貌、行為舉止,就應該是“原汁原味”、不可雕琢、不能修飾、不得改變的。所謂的“如我所愿”,就是我希望你是怎樣的,你就應該是怎樣的,你要以我的意志為轉移,按照我的主觀愿望去要求你、改變你、以符合我的理想標準——這是愛情婚姻倫理關系中典型的“二元論”,即當事人雙方以各自為中心,相互對立,形成了一個相處的悖論,沒有妥協、退讓、接納和包容的余地。
《菜根譚》諺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愛情婚姻關系中亦如是。當事人雙方一個要堅持“如我所是”,一個要堅持“如我所愿”,那這種愛情婚姻之道就是行不通的,必然會碰壁,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關系破裂,分道揚鑣。
革命導師馬克思給“人”下的定義是:“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只要活著,就是社會的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要與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步入了婚姻,組合成家庭,就成了社會的細胞,也就是一個小社會,就不可能一味地“如你所是”或者“如我所愿”。
愛情是雙向奔赴,是兩情相悅,是心心相印。眾所周知,周恩來和鄧穎超夫婦是現代愛情婚姻的光輝典范。1925年8月,27歲的周恩來和21歲的鄧穎超在廣州結婚,他們沒有正規的結婚禮儀,卻當著很多朋友的面,公開念了16個字,頓時周圍呼聲一片。這16個字概括為“八互”,即“互愛、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諒、互信、互識。”這八組溫暖、溫馨、溫良很有溫度的單詞,其精神實質都凝結在一個“互”字中,可以說是愛情婚姻關系中最理想、最崇高、最和諧的相處之道。
當代社會在追求個性解放的同時,也面臨著愛情婚姻關系的重構。當我們把"如你所是"與"如我所愿"這對看似矛盾的概念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審視,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東方哲學"和而不同"的深刻智慧。
愛的悖論:自我與他者的辯證統一
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的多重奏》中指出:"愛不是簡單的相遇,而是持續的建構。"這一觀點恰與周恩來夫婦的"八互"理念形成跨時空呼應。真正的愛情既非完全放任的"如你所是",也非絕對控制的"如我所愿",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言:"知行合一",在婚戀關系中,這意味著既要認知對方的本質(知),又要實踐相處的藝術(行)。李清照與趙明誠的"賭書消得潑茶香",正是這種平衡的絕佳例證——他們既保持各自的學術個性,又創造共同的精神世界。
關系的張力:從二元對立到多元共生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理論,認為愛情本質上是尋找靈魂的另一半。但這種尋找不是簡單的拼圖游戲,而是如同兩棵相鄰的樹,既共享陽光雨露,又各自扎根成長。
宋代文人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道出了愛情中的包容智慧。當代婚姻咨詢數據顯示,73%的持久婚姻都呈現出"和而不同"的特征——配偶既尊重對方的核心特質(如你所是),又在生活習慣等方面相互調適(如我所愿)。
現代的挑戰:在個體化時代重構婚戀倫理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風險社會》中預警:現代社會正在經歷"制度化的個人主義"。這種背景下,"如你所是"容易異化為任性固執,"如我所愿"可能淪為情感綁架。
錢鐘書在《圍城》中描寫的婚姻困境,今天以新的形式重現。但觀察那些走過金婚的夫妻,他們的相處之道往往包含:核心價值區的"如你所是"(尊重對方的信仰、職業追求等);日常生活區的"如我所愿"(共同培養生活習慣);成長變化區的動態協商(定期溝通調整期待)。
實踐的智慧:構建"我們"的共同體
法國女性主義哲學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強調:"愛不是逃避自我的港灣,而是共同成長的冒險。"這提示我們:建立"關系緩沖區",允許30%的"如你所是“保留區,30%的"如我所愿"影響區,40%的共同創造區; 培養"雙重視角":既能用顯微鏡欣賞對方的獨特性,又能用望遠鏡展望共同未來;發展"轉化能力":將差異轉化為互補優勢,如急性子與慢性子的協作增效等。
晚清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界說",婚戀關系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境界?最高級的愛情,或許就像中國園林的造景藝術——既尊重每塊山石的自然本真形態,又通過精心布局創造和諧的美感整體。
和而不同,走向第三維度的愛
在量子力學中,糾纏態粒子即使相隔萬里也能相互影響。最美好的婚戀關系或許也是如此:兩個完整的個體,既保持量子特性般的獨立性,又在更高維度形成糾纏態的整體。這種關系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境界。
正如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所言的人生三境界,愛情婚姻或許也要經歷:見山是山(固執于"如你所是"或"如我所愿");見山不是山(在矛盾中尋找平衡);見山還是山(在更高層次實現對立統一)。這種辯證統一的智慧,或許才是應對現代婚戀困境的真正解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愛情婚姻關系中,“我”尊重和理解“你”的“如你所是”,同時“你”也在意和兼顧“我”的“如我所愿”;“你”盡量地適應“我”“我”盡量地適應“你”;“你”接納包容“我”“我”接納包容“你”——包括“你”的一切、“我”的一切。既保持獨立的人格、不依附于對方,又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以“八互”為標桿,為原則,為夫妻之道,這樣才能持久地和諧地相處下去,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文學雜志報刊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研究、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