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拉溫都我心中永恒的贊歌
陳寶林
在浩瀚無垠的歲月長河中,家鄉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散發著永不熄滅的光芒,成為我們生命中永恒的精神燈塔。它是我們生命初始的溫暖襁褓,是靈魂深處最柔軟的棲息地,更是游子心中那片永恒的情感原鄉。對于我而言,包拉溫都這片浸潤著蒙古文化基因的草原沃土,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不僅承載了從童年到中年的全部記憶,更塑造了我血脈里的精神根系。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如細密的針腳,在時光的素絹上繡就了永不褪色的鄉愁圖景,而這份深沉的眷戀,亦化作回報故土的赤子擔當,成為貫穿我生命歷程的價值底色。
家鄉,是生命的起點,更是靈魂的歸處。在包拉溫都的草原上,童年的歡笑與山杏花的綻放同步生長,那是一幅如詩如畫的絕美畫卷。春日里,漫山遍野的山杏花以“報春不爭春”的謙遜,將第一縷春意鋪展在沙丘溝壑間。那潔白如雪的花瓣,如同天使的羽翼,輕輕拂過大地。每當看到山杏花,我就想起了做人要低調內斂,它教會我在生活中不張揚、不浮躁,默默耕耘自己的天地。
夏日里,文牛格尺河的滔滔流水奔涌向前,如生命的贊歌。那洶涌的波濤,如同戰鼓的節奏,激勵著我奮勇前行。我常常站在河邊,感受著河水的力量,仿佛自己也被注入了無盡的動力。它讓我領略到蓬勃不息的力量,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都要像這河水一樣,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秋日里,草原的遼闊包容萬物,那無垠的綠色,如同大地的胸懷,擁抱著世間的一切。漫步在草原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寬廣和包容,它教會我要有豁達寬廣的胸襟,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能夠包容他人的過錯和不足。
冬日里,馬頭琴的悠揚旋律在蒙古包內回蕩,那如泣如訴的琴聲,如同歷史的低語,訴說著草原的滄桑與輝煌。我坐在溫暖的蒙古包里,靜靜地聆聽著馬頭琴的聲音,仿佛穿越了時空,觸摸到了草原文化的厚重與深沉,讓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感。
父老鄉親的溫情守望,更是構成了鄉愁的核心脈絡,如同一條條堅韌的絲線,將我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父母用乳汁哺育生命,用言傳身教啟迪心智,他們的愛如同陽光,溫暖而明亮,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在我遇到困難時,父母總是給予我鼓勵和支持,讓我有勇氣面對一切。
師長以知識開啟視野,以品德塑造人格,他們的教誨如同燈塔,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記得小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講述著草原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對家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傳授給我知識,更教會我如何做人。
鄉親們以守望相助的質樸情懷,織就了溫暖的成長網絡,他們的善良如同春風,溫暖著我的心田。在草原上,大家互相幫助,誰家有困難,鄰里們都會伸出援手。這種淳樸的鄉情,讓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美好。
從童年的牧歌相伴到青年的負笈遠行,從成家立業的人生轉折到中年的沉淀回望,包拉溫都的每一寸土地都見證了生命的蛻變。在這里,親情、友情、愛情與故土的滋養交織,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情感共同體,讓“家鄉”二字成為心靈最柔軟的棲息地,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家鄉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傳統,是游子永遠的精神胎記,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中。包拉溫都的草原文化如一條長河,從遠古流淌至今,在我身上刻下了鮮明的印記。山杏花文學社的《杏花小報》,承載著青春的文字夢想,記錄著牧人生活的點滴,成為文化啟蒙的搖籃。那一頁頁散發著墨香的紙張,如同青春的見證,記錄著我們的成長與奮斗。我們在小報上發表自己的詩歌、散文,分享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組建烏蘭牧騎民族歌舞隊的演出,以歌舞為媒,傳遞著草原的豪邁與深情,讓蒙古文化的精髓在記憶中定格。那歡快的舞步,如同草原的脈搏,跳動著生命的節奏;那悠揚的歌聲,如同草原的風,吹拂著我們的心田。每次演出,我們都全身心地投入,希望能夠將草原文化展現給更多的人。
山杏花的堅韌、河流的奔涌、草原的廣袤、馬頭琴的悠揚,不僅是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價值觀的塑形者。它們如同一位位偉大的導師,教會我敬畏自然、謙遜處世、包容萬物,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傳承。在異鄉的歲月里,每當看到山杏花綻放,聽到長調響起,那份根植于血脈的文化認同便會油然而生,成為抵御浮躁、堅守本心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古諺語所言:“根系深者,枝葉必茂”,家鄉的文化基因,始終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篤定前行的底氣,是我心靈深處最堅實的支撐。
感恩是鄉愁的延續,擔當是感恩的踐行。從家鄉的乳汁中汲取養分,便注定要以一生的奮斗回報這片土地。四十余年的筆耕生涯,5000余篇稿件的字里行間,這些作品不僅是個人職業成就的見證,更是家鄉賦予我的智慧與靈感的結晶。我用文字記錄著家鄉的變遷,贊美著家鄉的美麗,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包拉溫都。
榮獲“全國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團結之星”,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每一項榮譽的背后,都凝結著家鄉的培育之恩。這些榮譽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讓我更加堅定了為家鄉奉獻的決心。
多年的基層工作和市縣黨政機關工作經歷,讓我深知民生之重,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讓我時刻心系家鄉的百姓。我深入基層,了解百姓的需求,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希望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十一年省屬高校編輯部主任和校報主編的職業歷程,讓我學會以文化為紐帶連接外界,那是一份橋梁的使命,讓我努力將家鄉的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我在校報上開辟了關于家鄉文化的專欄,介紹家鄉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包拉溫都。
而退休后“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堅守,則是對故土的承諾——即使離開工作崗位,也要為家鄉的振興奔走,為民族團結鼓與呼,為社會進步發展傳播正能量。我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組織文化交流,希望能夠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擔當不是空談,而是體現在具體行動中。推動草原文化保護,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鄉村振興,關心下一代成長,挖掘非遺文化傳承,促進民族交流交融……這些努力,皆源于一個樸素的信念:家鄉的養育之恩,當以一生的奉獻作答。正如文牛格尺河哺育了草原萬物,游子的擔當,便是讓這份滋養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我們以建設者的身份參與家鄉發展,以傳承者的使命守護文化根脈,以守望者的姿態期許未來,讓草原的遼闊包容科技的進步,讓馬頭琴的旋律與時代的強音共振,讓每一個包拉溫都的子孫,都能在故土的滋養與自身的奮斗中,書寫屬于這片土地的嶄新篇章。
時光流轉,鄉音未改;歲月更迭,鄉情愈濃。無論走到何處,對家鄉的牽掛始終如陳釀的美酒,越久越香。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以鄉愁為魂,以擔當為責,為包拉溫都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讓這顆草原明珠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簡介:陳寶林,蒙古族,1962年生人,吉林省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退休教師,喜歡新聞攝影和文學創作,40多年如一日,勤奮筆耕,在國家、省、市、縣報刊、電臺、電視臺發表各類稿件5000余篇。先后被吉林省計生委和省人事廳記三等功,被通榆縣委、縣政府記大功兩次。連續三年在“中華大地之光”全國征文比賽中榮獲第二、三等獎。被中國農民報協會授予全國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稱號。全國高校后勤系統信息宣傳先進個人、全省教育系統上報信息先進個人。被吉林省高校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校報資深編輯,吉林省高校優秀新聞工作者。被吉林日報授予通聯工作突出貢獻人物、優秀通訊員,榮獲《吉林日報》終身榮譽獎。被白城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全市“十佳新聞工作者”。被省評為全省勞務經濟宣傳先進個人,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8年被評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團結之星”,參加國慶觀禮,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國家領導人接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