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香椿情懷
王海云
民間北方有“三月八,吃椿芽兒”的說法。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春天到來。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香椿營養豐富,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葉作為食物的國家,而且“食椿”還有著悠長歷史。
香椿古稱械、檬、梅等,香椿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古就被民間視為菜中珍品,稱作“樹上蔬菜”。香椿作為菜品,自古就有文字記載。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曾記載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櫄木即為香椿。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也有香椿的記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樗就是香椿。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道:“椿樗,香者為春,即香椿,臭者叫樗,名山樗。”明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香椿頭就是椿芽。明代《救荒本草》這樣描述:“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香椿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吃法很多,生食、炒食、腌食、油炸和蒸食均可,清香可口。
除食用外,香椿也是一味良藥。相傳1300多年前的《唐新修本草》最早記錄了香椿的藥用價值,稱其“葉煮水,可以洗瘡、疥、疽”。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保健醫藥功效。香椿味苦性寒,不僅具有清熱解毒、澀腸止血的功用,經常食用還可健胃理氣、美容養顏。
除了食用,在我國傳統觀念中,香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征,具有著古樸的文化意義。莊子《逍遙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為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載:“椿樗易長而多壽考。”所以,至今仍稱長壽者為“椿壽”“椿令”。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又如以“椿壽”作為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
古人也喜歡直接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為“椿庭”。《論語》曾有記載,孔子喜愛靜處讀書,相傳孔子的兒子孔鯉唯恐打擾父親讀書,每當路過孔子讀書的庭院時,便快步輕聲走過,即“趨庭而過”,于是,后人就把“椿”與“庭”結合了起來,稱父親為“椿庭”。此外,古人以萱草作為母親的象征,并稱“嚴椿”“慈萱”。父母健在稱為“椿萱并茂”,寓意父母健康長壽。
“香椿越墻,家破人亡”是北方民間一個流傳很久的俗語。古時,人們常常在院子里栽種香椿樹,因為香椿樹長的很快,三五年就能長丈余高,常常會高出院墻,甚至高過屋頂。而樹梢兒的香椿芽最為香嫩,人們為了采到高處的香椿芽,常常會架梯上樹采摘,或者冒著風險爬到屋頂采摘,而香椿樹木質很脆,極易折斷,一不留神就會從樹上跌落受傷。這句老話就是在提醒人們,香椿樹的高度不宜超過房子的高度,否則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而且種植后要勤于修剪,不要讓香椿樹長得太高。雖然這句古話存有迷信之說,但我們卻可從中窺見古人對香椿樹的尊敬和崇拜,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智慧,值得我們去尊重和理解。
2025年2月15日
【作者簡介】 王海云,曾用筆名黑雪,王小莽,山西晉城人。中國煤礦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作品見于《詩刊》《星星》《詩探索》《飛天》等刊物,入選多種選本。參加首屆中國網絡詩人高級研修班。曾獲2014年中詩網首屆十大年度詩人、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潛力詩人”、2020年第三屆山西新銳詩人、2019年度(第八屆)“中國好詩榜”詩人、“詩和遠方”專題詩賽金獎等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